内容简介
我国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水系发源地均位于西部,这些还是地球表面海拔最高、地形最崎岖、峡谷最密集之地,同时又有高原、山原宽谷、沼泽、湖泊的等各种地貌组合,形成了中国最独特的地貌格局,几乎成为中国美丽风景的代名词。
作者常年行走在中国西部,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跌宕不羁地貌景观,不断给他全新思考。本书选择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最能代表中国西部有趣地质现象、自然地理、地貌类型的十余篇文章200幅图,力图从西北以北、帕米尔之上、青藏苍茫、横断东西、天造大盆等五个板块建个人主观的西部地理“形象”。
目录
01 西北之北
可可托海:牧羊人的“金山银海”
3号矿坑:“地质圣坑”
富蕴断裂带与卡拉先格尔地震遗迹
地震造就的美景
小东沟花岗岩地貌
喀纳斯,中国“雄鸡”最美的尾羽
额尔齐斯河右岸,五彩滩的斑斓世界
喀纳斯,一个被称为北国仙境的地方
喀纳斯湖
柔美河湾
冰川遗迹
神秘的图瓦人
如此“浑蛋”:准噶尔盆地边缘的石蛋地貌
千奇百怪的风蚀穴
怪石峪,以怪立身
神石城,以石为城
天山北麓,一条斑斓的彩色走廊
S101省道,丹霞、彩丘构成的彩色走廊
为什么这里不能叫“百里丹霞”
这里的石头为何如此多彩
热气泉、泥火山,天山地震带的馈赠
斑斓的河谷
康家石门子岩画
帕米尔高原:多少美丽,多少遗憾?
以命换命的河流
古之不周,汉之葱岭,唐之波谜罗
帕米尔八帕
被私分的帕米尔,有多少美丽,就有多少遗憾
喀什:中心与边疆,与世界对话
塔什库尔干谷地:冰川下的景观大道
在路上,我们遇到了一片花海
慕士塔格——冰川之父
冰山下的塔什库尔干
02 青藏苍茫
阿什库勒火山群:世界屋脊上的高海拔火山景观
塔里木盆地通往藏北高原的秘道
最好的向导仍然无法避免“高原事故”
火山喷气孔越往下温度越高
最高的火山与出露海拔最高的温泉
我们为什么要看雪山?
天上的阿里:四条重量级山脉汇聚下的斑斓大地
从塔里木盆地到青藏高原,体验最大的地貌变化
班公湖是在断裂基础上,由冰川泥石流堰塞而成
舞动在大地的多彩河流
象泉河对札达盆地的侵蚀形成雄浑的土林
冰雪雕琢的冈仁波齐
喜马拉雅山脉:看地球最高的山
雪山与湖泊是最完美的景观组合
寻找壮丽雪山群的最佳观景点
我们为什么要看雪山?
念青唐古拉山脉大陆性冰川:滋润拉萨的生命之源
青藏高原的地理“新坐标”
“冰清玉洁的美人”
距拉萨最近的冰川
高原河谷变江南的秘密
易贡藏布:神奇的“突刺”与“雨舌”
高寒与深邃
灾难与美景
突刺与雨舌
冰川与暖湿
桃花的远征
湿地与湖泊
门户与通道
澜沧江古盐田:阳光与风的传奇
澜沧江,诗意地流淌
藏族和纳西族
红盐和白盐
两种信仰
03 横断东西
横断山:为什么不是东西,而是南北
为什么不是东西,而是南北
从海底升起的横断山
最丰富的生物景观,最完整的垂直带谱
“过渡”与“融合”,“中心”与“边缘”
“古老家园”和“民族走廊”
山重水复,古道漫漫,突围屏障的壮曲与悲歌
一见倾心,爱上雪山
看山就看极高山
雪山的正确打开方式
横断山的“王者之峰”
东方圣山
香格里拉地标
海子山:冰帽冰川侵袭后的“异域奇迹”
冰盖之争
“王八盖子”
海子成山
古冰帽何处寻?
巴塘茶洛:横断山的气热泉群景观
茶洛,可以观赏的气热泉群
奇特的高温间歇喷泉
雪山温泉
横断山,遍地温泉
鲜水河断裂带:优美而危险的诗意栖居
鲜水河,不仅是一条河,还是一条危险的活动断裂带
断陷盆地,地震造就的美丽家园
地裂缝,地震留给大地的伤疤
崩柯,因地震而兴的美丽建筑
玉石之峰与黄河曲流
巴颜喀拉“玉石之峰”
曲流,黄河在四川的姿态
横断山脉的“红”与“黑”
探访新龙红山
被“神秘黑石”刷屏
04 天造大盆
四川盆地:曾经沧海的天府之地
四川盆地不是“碗”
从海盆到湖盆再到陆盆
红色盆地造就的独特景观
四川盆地成就天府之国的繁华
“借蜀立国”,中国的避难所
蜀锦、蜀茶、川盐:四川盆地的特殊物质贡献
山水相望,雪山下城市的千年意境
环崖丹霞:中国丹霞的另类
不一样的丹霞
在泸州叙永县,我们找到环崖丹霞
那些以“洞”命名的景区并非全为环崖丹霞
古蔺黄荆沟有一种“红圈子”地貌
二渡赤水,发现最大的环崖丹霞
江津四面山是另一个环崖丹霞分布中心
环崖绝壁是一种丹霞类型吗?
环崖丹霞是如何形成的?
一种更加特别的环崖丹霞
大渡河峡谷:雄阔与幽深之美
一条混沌的大河
一条蜿蜒的大河
一条委屈的大河
一条非渡不可的大河
1700岁,两株桢楠的故事
山水形胜,木石前盟
万物生长,一木独尊
巨树参天,皇木传奇
因寺而活,因树而兴
05 云贵高原
阶梯边缘:大小凉山的“宽窄”“凉热”
边缘过渡带的多重地理
“宽”与“窄”
“凉”与“热”
中心与边缘
繁华与寂寞
家园与走廊
螺髻山,“冰”与“火”的世界
触摸78万年前的冰河时代
冰川围谷中的湖泊群
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冰川“疤痕
试读
可可托海:牧羊人的“金山银海”
阿尔泰山,中国的北境之山,跨越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从戈壁延伸至西伯利亚,绵亘2000千米。在蒙古语中,阿尔泰山意为“金山”,以蕴藏宝藏而驰名。不仅如此,我国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也发源于此,河流经过之处留下喀纳斯、可可托海等一个个令人心动的名字。
阿尔泰山,中亚最重要的山脉,跨越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从戈壁延伸至西伯利亚,绵亘2000千米。阿尔泰山与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构成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格局,是中国的北境之山。
在蒙古语中,“阿尔泰山”意为“金山”,历来以藏奇纳巧、富金蕴宝而驰名。著名的可可托海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便位于这里,全球已知的140种有用矿物,这里就有86种。不仅如此,我国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也发源于此,河流经过之处留下喀纳斯、可可托海等一个个令人心动的名字。
3号矿坑:“地质圣坑”
有一段时间,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颇为流行。“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山谷的风它陪着我哭泣”,忧伤的旋律,牧羊人和养蜂女的故事,引得众人泪眼滂沱。
歌曲中的可可托海便位于富蕴县东北部的阿尔泰山前山地带。在哈萨克语中,可可托海是“绿色的丛林”的意思,而在蒙古语中,则为“蓝色的河湾”之意。对现代人而言,可可托海可能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字。但对于上一辈人而言,它熟悉又亲切。因为它代表着一个年代,一段岁月。而对生活于此的哈萨克牧人来说,这里是他们世代游牧的家园。
相对于西北的干旱和荒芜,可可托海群山环绕,湿润而绿意盎然。它的北面和东面是阿尔泰山起伏的群山,南面和西面是一撒千里的准噶尔盆地,山与盆地之间,数个断陷小盆地从南至北依次呈串珠状排列,雪山之水滋润下,这里土地肥沃,牧草丰美。
额尔齐斯河,源于阿尔泰山南麓,由北向南穿过可可托海镇,然后一路向西注入哈萨克斯坦的斋桑泊,最终汇入北冰洋,是我国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水系。这里是中国第二冷极,仅次于黑龙江漠河,冬季的气温常在-40℃以下,极度低温甚至低于-60℃。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极寒之地,却拥有无比荣光的历史、极致的风光、独特的文化。
让可可托海闻名于世的是这里的3号矿脉。1935年,一支由著名矿床学家赫洛舍夫领衔的苏联地质考察团,从境外沿额尔齐斯河溯流而来,他们在可可托海发现了这条矿脉。这条矿脉中含有大量锂、铍、铌、钽等地壳中极为少有的稀有金属,而这些元素在电子、航天、原子能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用途。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中苏两国地质学家十多年勘查研究,终于完全弄清楚了3号矿脉的特征。这条著名矿脉,在地下呈一个巨大的岩钟状,直径和深度均为250米,向深部延伸变为板状,沿走向长可达2000米。而且地质学家们还发现,这条矿脉的矿物分带十分完整,大致可分为10个矿物带,共发现86种矿物。早在二战期间,苏联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对3号矿脉铌钽铁矿和绿柱石的开采。新中国成立之后,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根据条约双方共同成立中苏(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联合对3号矿床进行系统勘探与开采。1955年以后,中国收回矿床管理权,开始了独立勘探与开采。
由于持续的开采,3号矿坑越来越深,导致额尔齐斯河的水不断渗入,到20世纪90年代不得不将能够开采的部分全部开采出来,分矿种进行集中堆放,以便根据国家需要以及市场情况加以利用。
2000年,3号矿坑曾一度闭坑,数十年的开采在这里留下一个直径约250米、深约140米的巨型矿坑,额尔齐斯河的渗水最终将坑注满,形成一个壮观的人工湖。
2006年,已经闭矿了6年的矿山,因为国家需求及市场变化重新恢复开采,人们将湖水排干,著名的“圣坑”再一次重现。
可可托海3号矿是全球地质界公认的“天然地质博物馆”,与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贝尔尼克湖矿齐名。20世纪中期,中苏交恶,从这个矿坑挖出的稀有金属矿源不断地通过额尔齐斯河水路运往苏联,用以抵偿我国欠这个国家的外债。后来有人统计,单是从可可托海的3号矿脉运出的矿就偿还了当时外债的三分之一。
因矿而建的可可托海镇曾经熙来攘往,度过了无比辉煌的70年。如今,随着大批采矿大军的撤离,这里失去昔日的喧嚣,成了额尔齐斯河上游一个安安静静的小镇。但长达70多年的矿业开采历史仍让这里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尤其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勘采时期,留下了大量的生产生活遗迹。如今,可可托海的街头巷尾仍保留着18栋俄式建筑。尖尖的红屋顶,敦厚方正的外墙,使这里流淌着浓郁的异域情调。近年来,随着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附近的伊雷木湖、小东沟成为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这个以“冷”著称的小镇正在以另一种形式恢复它的热度。
P2-7
前言/序言
对我国大陆最简单、最 直截了当的划分就是北方 、南方,东部、西部。北 方、南方更多用于对气候 、地理、性格类型的划分 。如北方代表寒冷干旱, 南方代表温润多雨;北方 人粗犷厚重,南方人细腻 温婉。而东部和西部则更 多用于地貌、文化和经济 水平的划分。如西部代表 山地冰川,东部代表平原 河湖;西部地广人稀、经 济落后;东部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而且,我们还 有以“东西”一词来泛指一切 ,而以“南北”一词表示差异 的用语习惯。 胡焕庸线最初的灵感来 源于对中国人口密度分布 规律的分析,其实它也是 一条对中国大陆“东、西”两 分的对角线,不同之处在 于后来我们指的东西部更 多的是考虑行政区划的因 素,而胡线则主要从自然 地理和经济地理的角度划 分。近100年来,这条神奇 的中国对角线,它的意义 已经远远超越了人口学的 范畴。人们发现,我国的 很多自然、地理、人文、 经济现象都与这条线息息 相关。追溯到古代,这条 线甚至是中原王朝与西北 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实力此 消彼长的标志线、汉民族 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 平的生死线。它一半是“海 水”,一半是“火焰”,线的 两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 点。比如,它是农耕文化 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线 的东南是平原、丘陵、海 滨,是沃野千里的富庶, 是田园牧歌的诗意,是江 南烟雨的温婉;线的西北 是沙漠、戈壁、雪山,是 苍茫起伏的高原,是大漠 孤烟的荒凉,是“策马自沙 漠,长驱登塞垣”的豪迈。 这种差异,正是“东部” 和“西部”带给我们的最大魅 力。 因为工作原因,笔者常 年行走在西部。从阿尔泰 山至横断山,这是西部的 西部,板块之间的激烈碰 撞和拼接,沧海桑田、陆 地高原之间的切换更替, 使这里地势高亢,地貌复 杂,景观多元。它几乎汇 聚我国全部的雪山冰川, 90%的瀚海、沙漠。我国 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 三大水系发源地均位于此 。这里还是地球表面海拔 最高之地、地形最崎岖之 地、峡谷最密集之地。 然而,这片山水现在彼 此相连,不分彼此,但在 遥远的亿万年前,它们曾 经属于不同的超级大陆, 之间隔着波涛汹涌的大洋 。当我第一次见到西部的 这般景象时,它们似乎被 时间定住,或者还停滞在 过去的时空。眼前的这些 岩石,出现在海拔4000米 以上的地区,可它们都曾 经是2亿年前海底的沉积物 。我们走到它面前,用罗 盘测量它在大地出露的状 态,用放大镜观察它的细 微结构,试图去理解这些 岩石形成之初的环境,它 们曾经是海边的细小砂粒 ,随波逐流,在地球引力 下缓慢沉淀,不紧不慢。 它们会把大海的细微变化 保留在岩石的结构中,像 是谍战片中的特工,在貌 似正常的现场,故意给我 们留下一些记号。通过观 察,我们接收到了这些信 息。 从北部的阿尔泰山、准 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 盆地,向南越过昆仑山、 帕米尔高原,然后是青藏 高原、横断山、四川盆地 ,一直到云贵高原,我们 一路追寻。地质构造的复 杂多变,地形地貌的跌宕 不羁,不断带给我全新思 考,而地球始终充满了谜 ,总是让人难以捉摸,它 既近在咫尺,又似乎遥不 可及。大多数时候,我们 面对大自然时,都有强烈 的无力感。 如何讲述我国西部的地 球故事,这是一个难题。 我国古代的地理书往往是“ 八股文”式,充满了学究之 气,如言地理必言《山海 经》《禹贡》《水经注》 《读史方舆纪要》,很快 便陷落在古老的神话传说 和无休止的考证之中。就 算具备一定科学考察精神 的《徐霞客游记》,也仅 仅算是带有地理探索成分 的行旅游记。而近现代地 质、地理学家,也多从自 身专业的角度论述西部, 虽充满“专业精神”和“专业 水平”,却很少有人俯下身 段,接地气地写几篇大众 看得懂的文章谈谈西部地 理。 地球上的山川,皆有故 事。我们眼见的每一处景 观,也都不是“从来如此”, 它们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 。我们追溯它们的来龙去 脉,其实就是在寻找它们 的历史,这些历史不应被 忽略或忘记。我们眼见的 每一处景观,又因何“如此 这般”?我们动辄“隆起”“抬 升”,下笔便是“风化”“侵蚀 ”,并不是为了弄些看不懂 的名词来故弄玄虚,也不 是为了卖弄“专业知识”,而 是因为这景观大多与地球 的演化息息相关。地球内 部的每一次细微变化、调 整,透射在地球表面,都 可能是天崩地裂、江河易 貌。而景观的形成恰好将 地球的演化历程折射给我 们,所以探究山水江河的 形成,也是在探寻地球留 给我们的密码,这不仅很 重要,而且很有趣。 大约在200万年前,地 球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物种 ,这就是人类。人类出现 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文 化的产生。但人类文化的 形成又紧紧附着在地理山 川、土地风物之上。追溯 文化的源起,我们往往最 终会追溯到一座山、一条 河。人们因地制宜,结庐 而居、筑城造廓、聚人成 邑,一切文明与思想最终 都和这座山、这条河纠缠 交织。 这就是我们要从地理看 西部的原因。 阿尔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