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公共空间意识是公共空间和个人之间产生积极互动和影响的桥梁和中介,是个体对于自己在公共空间中的地位,应享权利和应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一种公共人意识。本书共有三篇,分别为上篇、中篇和下篇,每篇三章。上篇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论纲”,分别从国民性改造和公共人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角度和网络空间素养提升的角度论述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基本路径。中篇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内容”,分别从公共空间规范意识、公共参与意识、公约意识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内容。下篇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方式”,分别阐释了如何在公共空间中培育公共空间意识,如何在公共活动中培育公共空间意识,如何在话语协商中培育公共空间意识。
目录
导言
一、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意识和成人
二、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本质
三、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上篇 公共空间意识教育论纲
第一章 公共人与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第一节 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一、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批判和超越传统公德教育的新视角
三、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厘清现代性教育的一个新概念
四、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展望未来的一个新坐标
第二节 公德教育
一、公德:公共空间的道德要求
二、私德外推:公德教育的误区
三、公共空间意识的萌发和生成:公德教育的基点
第三节 公共人教育
一、公共空间意识:一种公共人意识
二、培育公共空间意识:公共人教育的基点
三、基于公共空间意识培育的学校公共人教育
四、在公共生活中培养公共人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第一节 人类共同体的发展
一、共同体的理论脉络和内涵
二、人类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需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意蕴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需要
第三节 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一、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实践逻辑
二、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实践
第三章 网络公共空间与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第一节 网络公共空间何以需要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一、网络公共空间对传统公共空间的重构
二、网络公共空间的双重属性
三、网络公共空间的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第二节 网络公共空间的泛娱乐化危机及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一、网络公共空间的泛娱乐化
二、网络公共空间泛娱乐化产生的原因
三、网络公共空间泛娱乐化危机的后果
四、以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消解网络公共空间的泛娱乐化危机
第三节 网络公共空间参与的群体极化风险及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一、网络公共空间:公共参与的新空间与群体极化的新土壤
二、群体极化导致网络公共空间反公共参与性的表征
三、群体极化对青年学生网络公共空间参与的负面影响
四、网络公共空间参与群体极化发生的原因
五、以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约束网络公共空间参与的群体极化
中篇 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内容
第四章 公共空间规范意识及教育
第一节 公共空间规范意识
一、规范与社会规范
二、公共空间规范意识
第二节 中小学生公共空间规范意识
一、中小学生公共空间规范遵守意识
二、中小学生公共空间规范维护意识
三、中小学生公共空间规范意识的审视
第三节 中小学生公共空间规范意识培育
一、构建“团体格局”
二、加强公共空间规范意识引导
三、规范公共空间行为
第五章 公共空间参与意识及教育
第一节 公共空间参与意识
一、公共空间参与意愿
二、民主协商意识
三、妥协意识
四、公共理性意识
第二节 中小学生公共空间参与意识
一、中小学生公共空间参与现状
二、中小学生公共空间参与意识的现实反思
第三节 中小学生公共空间参与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民主协商的环境
二、创设公共参与空间
三、指导参与公共生活
四、增强公共空间参与获得感
第六章 公约意识及教育
第一节 公约意识内容
一、公约意识
二、儿童公约意识的内容
第二节 中小学生公约意识
一、中小学生公约意识的发展现状
二、中小学生公约意识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中小学生公约意识的培养
一、厚植公约意识教育的独特场域
二、发挥公约意识教育的同向基础
三、调适公约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下篇 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方式
第七章 在公共空间中培育公共空间意识
第一节 作为公共人教育的公共空间
一、公共空间的公共人教育功能
二、作为教育的公共空间及其实现
三、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公共空间困境
第二节 公共空间中的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一、创设公议空间
二、重构公共性教育空间
三、开展空间行动
第八章 在话语协商中培养公共空间意识
第一节 话语协商及公共空间意识
一、话语协商及公共空间意识的阐释
二、话语理论与公共空间意识培养
第二节 话语协商失落与公共空间意识培养
一、学校公共空间生活中话语的隐退
二、社会公共空间话语协商的匮乏
第三节 培养公共空间意识的话语协商之路
一、培育公共空间意识的载体
二、话语协商培育公共空间意识实践路径
第九章 在技术中培养公共空间意识
第一节 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问题与实施:技术物道德化的角度
一、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何以可能
二、技术物道德化的缺失和窄化
三、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一种实践:学校技术物道德化的设计与应用
第二节
前言/序言
少年自有凌云志——“新 时代教育思想丛书” 2019年,杭州师范大学 经亨颐教育学院正处于建设 省优势特色学科教育学科的 重要时期,恰逢一群干劲十 足的青年教育学者加盟学院 。从学院学科建设的目的出 发,尤其是基于“教育学原 理”学科建设的需要,我和 学院班子商议,组织一批青 年学者,依托学院“教育基 本理论研究项目组”平台, 依据教育基本理论立场,基 于自己的学术积累和兴趣, 编写一批具有专著性质的教 材,以科研反哺教学,以教 学提升科研。在学院的倡议 下,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博 士很快组成了团队。我们非 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华东师范 大学教育学部范国睿教授对 教材撰写进行指导,并确定 了“学术沙龙”的组织交流形 式。四年来,范国睿教授克 服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投入巨大的心血,为教材 的推进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指 导。在范国睿教授的引领和 指导下,项目组每月开展一 次学术沙龙,即使受到新冠 疫情的影响,大家也克服了 重重困难,将沙龙从线下转 到线上,保证沙龙不间断。 项目组最初根据成员已 有的学术积累,拟定探讨教 育价值、道德教育、教育文 化学、教育社会学、教学论 、教师发展论、农村教育论 、基础教育治理理论等论题 所涉及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 题。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 ,项目组成员几经变动,并 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后来 还吸引了来自浙江师范大学 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两位青 年学者加盟。经过数年的努 力,在无数次的思想交锋和 思维碰撞中,项目组最终确 定将成果汇成“新时代教育 思想丛书”,并最终打磨沉 淀出第一批书目。 丛书的第一批书目涵盖 道德教育、教学论、教育政 策、教师教育和儿童心理等 五个领域,共八部主题著作 。这些著作或从坚持启蒙和 反思启蒙的双重视角重思现 代教育的价值问题;或从精 神哲学的视角探讨道德教育 的问题;或从价值范式的角 度切入探讨正义的教育问题 ;或立足于智能时代的背景 尝试构建深度学习的模式; 或重点展开对基础教育学校 内部治理方式的研究;或从 历史和时代视角探讨“大先 生”养成的教师发展理论和 实践问题;或尝试寻找多元 文化教育和中国特色学前教 师教育体系的融合之道;或 着力构建以存在主义心理学 为基础的儿童心理教育理论 体系。 尽管视角不一,但这些 著作都是新一代青年学者面 对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教育 议题,基于自己的理论探索 ,尝试给出的“新时代”教育 学的“答卷”。自“西学东渐” 以来,我国的教育现代化经 历了追求西方模式的长久历 程,在长期的探索中,有识 之士逐渐认识到实现教育现 代化没有可以照抄照搬的捷 径和模式。因此,中国教育 的现代化,应该是在借鉴西 方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 传统、基于中国国情、彰显 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是 在理念、体系、制度、内容 、方法、治理等方面展现中 国魅力的教育现代化。当今 世界的发展风云变幻,世界 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 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等均已 呈现不可逆转之势,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 展,新冠疫情对世界发展格 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 时,我国正处在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和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这些背景和变化给教育带 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 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 程,是摆在新一代教育学人 面前的重大议题。 “新时代教育思想丛书” ,正是由一批有活力、有信 仰的青年教育学者,依托杭 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平台,直面教育的时代议题 ,立足新的教育生态,以中 国教育实际为研究起点,借 鉴我国教育传统和域外经验 ,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 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 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 话语体系的尝试。 丛书直面“新时代”,回 望历史传统,思考未来教育 ,坚持理论探讨高屋建瓴与 关注实践脚踏实地相结合, 坚持吸收传统与反思传统相 结合,坚持借鉴西方与批判 西方相结合,对教育基本理 论的诸多议题进行了深入的 探讨,这对于推进中国教育 现代化的进程而言,无疑是 非常有益的尝试! 丛书的探索得益于范国 睿教授的深入指导,亦是八 位青年学者在学术上努力耕 耘的硕果,在此深表感谢! 四年来,我有幸见证了范国 睿教授的严谨与负责,见证 了青年学者的努力与成长, 见证了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 教育学院的发展与壮大。“ 少年自有凌云志,不负黄河 万古流”,有青年的教育学 是有希望的教育学!祝青年 学者和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 科的发展能够相互成就,更 上一层楼! 张斌贤 2023年4月26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