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梅花题材的绘画特点及内在绘画规律为线索进行编写,结合古代及近现代相关的经典画稿、画论及代表性作品,来解决当代中国画学习中的技法、理论等问题。在编辑体例上,分章节进行细化,对题材结构、笔墨关系、设色方法等进行讲解与分析,集中国画技法、理论、工具书功能为一体。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隋唐以前关于梅的论述
第二章 五代宋元时期
一、五代宋元画梅概说
二、宋画中的梅
三、五代两宋主要画梅名家
第三章 元画中的梅
一、元代主要画梅名家
二、画法、风格及其他
第四章 明清时期
一、明清画梅概说
二、明代主要画梅名家
三、清代主要画梅名家
四、画法、风格及其他
第五章 近现代时期
一、近现代中国画的转变
二、近现代画梅概说
三、近现代主要画梅名家
前言/序言
中国画追求艺理双修, 注重画理、画法与画史的深 入探讨。正如清代董棨所言 :“理法全备,然后能参变 脱化。” 而中国画体系经过魏晋 、隋唐的发展,南齐谢赫在 《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 论”,从整体上概括中国绘 画的基本法则。五代画家荆 浩又提出“六要”,在谢赫“ 六法论”的基础上,更进一 步完善中国画体系。直到北 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 从理论上全面而系统地介绍 了中国画的山水观、审美、 观察方法与创作方法以及笔 墨语言。 同时,唐代张彦远在《 历代名画记》中,把中国画 分为人物、屋宇、山水、鞍 马、鬼神和花鸟六科。而宋 代《宣和画谱》又进一步细 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 族、龙鱼、山水、兽畜、花 鸟、墨竹、蔬果十个门类, 再按照画科,对中国画原理 、画法详细阐述,并对魏晋 至北宋宣和年间的画史进行 了详细记录。 清代《芥子园画谱》, 在传统画科的基础上进一步 细分,特别是山水和花鸟的 梅、兰、菊等画科。其书以 图谱的形式,详细介绍传统 山水与花鸟画笔法、墨法、 设色、章法、材质、落款等 技法规范。 此次由山东美术出版社 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品类 理法研究》系列丛书,基于 中国画学理,参考传统画谱 ,细分画科,按照美术史的 发展脉络,并结合现代先进 的数字出版技术,编辑了山 石、松树、林木、云水、点 景人物、桥梁屋木舟楫、肖 像、仕女婴戏、风俗历史人 物、道释人物、花卉、草虫 、蔬果、畜兽、鳞介、禽鸟 、荷花、菊花、梅花、兰花 、竹、牡丹等25卷。每卷根 据题材分门别类,按照中国 画的画理与画法的内在关系 ,精选历代经典作品,以绘 画史为脉络进行系统梳理, 分章讲述。总体来说,该丛 书有以下特点: 本书的编写原则是坚持 传统学理与画法,细分画科 ,以美术史为脉络,将中国 画理与画法相结合,分章讲 解。 在编辑与设计中,追求 新颖的视觉审美。书中编辑 的作品图片,皆精选于历代 经典作品。在编辑中根据题 材及画面的需要,裁剪出具 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局部。 具有很强的资料性与素 材功能。在编写过程中,作 者会考虑画家在创作中的重 点与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 精选图片,并组织相关文字 进行解读。如《草虫卷》, 在编写中会从草虫这一画科 的视角看美术史,发现宋代 之后,美术史中很少有画家 重点研究草虫或者禽鸟的画 法,主要表现的是技法相对 容易的花卉。从这一角度, 再看近代画家齐白石。他往 往在大写意的花鸟画中加几 只刻画精微的草虫,与大写 意的蔬菜、花卉形成对比, 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当代中国画学习与创 作中,国画家们面临着如何 将传统形式语言与时代审美 相结合的课题。该丛书从学 理、画法、画史的角度深入 挖掘传统,以新的视角研究 、整合传统,并经过反复推 敲、精心打磨,最终呈现为 兼有学理性、实用性、观赏 性和普及性的精品图书。 202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