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的雅斯贝尔斯并没有像另外一位哲学家海德格尔一样在中国备受关注,跟在欧美并没有什么两样。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没有像海德格尔众多目前执教于世界各国哲学界的弟子们,同时他平淡的一生从来也没有像海德格尔一样不时会在哲学界之外掀起波澜。
作为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心理学、实存哲学、哲学史、时代史、政治等多个方面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很遗憾的是,中文学界对雅斯贝尔斯的译介工作一直是零星地进行的,因此大部分的研究,也都是从译本出发进行的研究。尽管在国内曾经呈现出有关雅斯贝尔斯悲剧美学、轴心时代理论以及他的教育思想的热,但回过头来翻阅这些所谓的“研究成果”,就会发现,其中既没有基于一手文献的研究,也缺乏对各国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借鉴,大都是一种低水平的介绍和重复转述。
因此从雅斯贝尔斯德文原著入手,同时参考德文、英文、日文等其他语种的研究成果,对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进行研究,是作者20多年来一直致力的工作。《中国与世界哲学的建构——雅斯贝尔斯哲学的世界史十论》是作者在翻译、研究雅斯贝尔斯的著作时,特别是在研究他的“哲学的世界史”时所撰写的10篇学术文章。
目录
试读
与中国一起做哲学
雅斯贝尔斯希望建立一种跨文化的哲学世界史。他对中国哲学的关注,其实是对当时欧洲主流哲学界对非欧洲哲学漠不关心的一种反动。实际上,在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现当代的处境中,欧洲由于对外部世界的漠视,导致其哲学处于封闭状态,这也使他们对欧洲内部的问题无法进行深入的反思。尽管很多西方学者开始向东方寻找西方危机的解决之道,但整体来讲,主流的哲学界对欧洲以外哲学的体认,依然相当薄弱。因此,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的努力显得格外突出。中国和印度哲学之所以值得这两位哲学家关注,是因为其自身具有现代性的一面。对于中国和印度哲学的摄取,并非是让西方典籍无法阅读,反而通过这些对于欧洲人来讲陌生化的概念的使用,更能促进欧洲的自我反省能力,我想这也应当是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的理路所在吧。雅斯贝尔斯对中国和印度哲学的关注,说明他已经开始意识到,借助于对哲学的认识,逐渐完善欧洲思想所缺乏的一种跨文化的潜能。雅斯贝尔斯的著作因深刻探索了印度和中国的哲学,而借此建造了欧洲哲学与异己哲学之间的桥梁。并且唯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实现他的“哲学的世界史”的构想。
这种迂回之方法,也同样为中国提供了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种诠释的路径。这是一种极具远见的面向未来的对欧洲以外的哲学与文化的认识。
如果我们从民族哲学发展到比较哲学来看的话,间文化(intercultural)的对比之中,亦即以自身与异己的比较为中心。而跨文化(transcultural)则真正形成了文化间的动态交错关系,并且是以当下的共同问题意识作为出发点的。
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的建构,特别是他对孔子、老子和佛教的研究,都结合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是运用欧洲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哲学的解读,有着独特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这些研究奠定了当时学界理解欧洲之外的哲学的学术兴趣。作为实存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着自己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具,有着源自德国哲学传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东方思想的独特理解。深处西方的学术和文化语境中,雅斯贝尔斯通过对异质哲学的介绍和分析,为西方理解自己的文化,为自己哲学的定位提供了他者的坐标。雅斯贝尔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是在欧洲哲学与东亚哲学间建立的一座桥梁。因此,在这些研究中,绝不仅仅是有关孔子和老子的一些知识,更包含了以他的哲学来对非西方哲学的处理方式。即便是对中国学者来讲,雅斯贝尔斯研究时的思考路径和研究方法,也是不应当忽视的,这些研究可以促使中国学者积极反思自身的学术传统以及研究视角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