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一改过去关于医学历史类的一般叙述方式,比如编年体、断代史、纪传体等传统的叙述方式。聚焦"学科"的历时演变,从"中西"共时的镜像,结合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或代表性方、药等,描述中国传统医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动态演进及与其他医学比较研究的过程。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学科的概念、医学学科的概念、医学学科的方法纲要、人类文明的开化、简帛医书中体现的医学发展变化等,以大视角、大环境、大学科审视医学学科的发展变迁,描述医学学科逐步走向独立发展的过程。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医""西医""中药"等这几个重要的医学门类,其概念及内涵的丰富及变迁过程,特别是聚焦麻黄、金鸡纳、青蒿素、黎豆、二甲双胍等,分析了药用植物的起源及其从本草到中药学现代药物的变迁过程,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过程。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中西传统医学发展的模式和道路的异同,从"两个层面"和"三个融合"的角度,谈医学未来发展的展望,医学人文问题的思考,以及医学如何回归本原初心等。
目录
上篇
传统医学学科与方法总论
第一章学科及医学学科概论/3
第一节学科的定义及其内涵实质的变迁/3
第二节医学学科的定义及分类/6
第三节医学学科的结构要素/9
第四节医学发展的学科概述/11
第五节医学学科的未来展望/21
第六节医学学科研究的方法纲要/22
小结与讨论/28
参考文献/29第二章医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独特镜像/34
第一节人类文明及其发展概述/34
第二节丝绸之路与人类文明/43
第三节医学是人类文明的影像/47
第四节丝绸之路与医学学科的发展/52
小结与讨论/55
参考文献/56第三章古文字中承载的早期中西方医学/58
第一节四大古文字与早期世界传统医学/58
第二节甲骨文字与早期中国传统医学/67
第三节古文字与古代医学——兼论中西方医学的起源时间/71
第四节语言文字是医学学科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76
小结与讨论/78
参考文献/80第四章简帛医书勾勒的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动态版图/81
第一节我国现今传统医学版图及其特点/82
第二节研究早期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方法/83
第三节简帛医书中的中国传统医学全景式概览/83
第四节简帛医学描绘的中国传统医学动态版图分析/89
小结与讨论/92
参考文献/93第五章中西传统医学从本能向经验及理论的变迁/95
第一节神话传说与传统医学/95
第二节动物本能与传统医学/98
第三节劳动实践与传统医学/99
第四节巫医巫术与传统医学/104
第五节经验与传统医学/107
第六节理论与传统医学/109
小结与讨论/111
参考文献/113第六章中西传统医学从哲学向医学的变迁/115
第一节古典哲学是传统医学发展的核心要素/115
第二节古希腊的哲学与医学/116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哲学与医学/121
小结与讨论/127
参考文献/129
中篇
医学学科的变迁与比较
第七章“中医”作为学科概念内涵外延的变迁/133
第一节“中医”学科概念的古代含义/133
第二节“中医”学科概念的近现代含义/136
第三节“中医”学科概念的最新含义/137
第四节新型中国传统医学学科体系构建思考/139
小结与讨论/140
参考文献/141第八章“西医”作为学科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变迁/143
第一节从地理概念到医学概念/144
第二节从西域医学到西洋医学/145
第三节从西方传统医学到现代医学/150
第四节“西医”概念的局限和重塑/155
小结与讨论/156
参考文献/157第九章“中药”作为学科概念内涵及其实质的变迁/159
第一节“中药”学科概念的古代阐释/159
第二节“中药”学科概念的近现代内涵——兼谈外来药物“归中”过程/167
第三节“中药”学科概念的当代内涵/169
小结与讨论/172
参考文献/173第十章从罗布泊墓葬麻黄看药用植物和中药学学科起源/175
第一节本草起源问题概述/175
第二节麻黄作为本草起源样板的选择/176
第三节古罗布泊人药用植物认知与运用模式的构建/182
第四节对麻黄认识的发展及现代研究概述/188
小结与讨论/193
参考文献/195第十一章奎宁与青蒿素的异途同归/199
第一节疟疾: 人类由来已久的顽疾/199
第二节金鸡纳: 从区域走向国际/202
第三节奎宁: 从传统到现代的升级/205
第四节青蒿素: 从本草到明星抗疟药/207
第五节从金鸡纳到青蒿素: 药物研发的新思路/210
小结与讨论/212
参考文献/213第十二章从天然植物到药物的不同发展过程/215
第一节洋金花——胆碱能受体阻断药物/215
第二节黄连——小檗碱/218
第三节洋地黄——地高辛/220
第四节古柯叶——普鲁卡因/222
第五节山羊豆——二甲双胍/223
第六节狗爪豆——左旋多巴/224
第七节八角茴香——达菲/226
第八节柳树——阿司匹林/229
第九节其他/234
小结与讨论/239
参考文献/240第十三章中西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模式与道路的异同比较/245
第一节经典的基因: 中西医学的个性差异/246
第二节经典的路标: 中西医学发展的分道扬镳/252
第三节经典的光芒: 中西医学和而不同的未来/257
小结与讨论/260
参考文献/261第十四章从科学、技术、文化的综合维度探讨传统医学“两个层面”及其学科归属与发展/262
第一节“科学”: 从传统科学到现代科学的演变/264
第二节“技术”: 从原
前言/序言
人类本身及文明的发展由古及今,医学始终相伴相随,并努力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和进步提供保障。在此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医学自身也同样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由粗浅到精深、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在此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医学从最初富有神学巫术色彩的救治行为到具有理、法、方、药体系的古典医学实践,从零散的个体经验到医学理论的相对成熟及系统化,从经验的医学到实验的医学再到以循证医学、精准医学为特点的医学科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诊断技术从传统望、闻、问、切等诸诊合参到今天B超、CT、MRI、基因检测等诊断方法的综合运用,从以前未有明确分类解析出的医学概念到今天名目繁多的中医、西医、民族医学、现代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整合医学等概念,人类的医学,以及人类认识和处理健康、疾病、生命等问题的观念、模式、方法等均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且从未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医学对人类自身及疾病的初步认知是有所相似,但也有所不同的,即便植根中华文化产生的中医药,其“大同”之下亦有“小异”。但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和数理统计等的飞速发展,或多或少为传统医学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评判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坐标参考;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互鉴,也让今天的传统医学家更有可能超越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藩篱,有据取舍。当然,不同医学学科间动态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分出优劣高下,而是为了融合创新和生发,“融合”的结果是取其精华、优势互补,而“生发”的结果则可能是形成一种新的医学形态,从而促进医学学科的迅猛发展。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推动中西医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进而发挥其在国家乃至世界卫生健康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已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理论高度和实践高度。2017年7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中医药法,其“总则”中明确规定:“中医药是指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并提出“中西医并重”的方针。2019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大会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让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焕发新的光彩”。同时,大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我们团队致力于倡导和践行“大中医”理念,致力于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从2009年开始这项工作至今我们已经坚持了10余年,我们的足迹遍及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甘肃、云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即藏医、蒙医、维医、回医、傣医、壮医、苗医等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达的地区,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医学领域做了很多创新工作,也结交了很多各民族的朋友、专家。随着在中国传统医学这块处女地上的辛勤耕作,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中国传统医学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中国传统医学领域自觉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始终在努力传播传统医学领域研究的要义,搭建中国传统医学一体化的平台,总结传统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法层面的共性,争做促进民族传统医学融合的典范,包括本书的编著,都是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本书围绕传统医学的学科概念和学科发展,对整个文明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传统医学及其相关的学科形态,比如中国各民族的传统医学、中西方的传统医学、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等,在动态的基础上开展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比较研究、结构性与关联性的研究、相似性与差异性的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研究、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研究,通过对传统医学进行时序、模块、方法等方面的分解,发现传统医学学科成长的一般规律,揭示传统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探讨中国传统医学一体化构建的重要性、必要性、科学性、可行性,铸牢传统医学领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与实践。具体而言,一是进一步补充、阐释和验证我们提出的“大中医”“三分法”“五要素”“两个层面”“三个融合”等关于传统医学的系列创新理念,进一步筑实中国传统医学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二是提出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结构性与关联性、相似性与差异性、中西传统医学对称性、地上史料与地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