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我国现有6170余种学术期刊中,数十年坚持开设诺贝尔奖研究专栏的情况不明,但数十年坚持开设“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专栏的仅《医学与哲学》杂志一种。《医学与哲学》杂志如今已成长为中国科技论文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中文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来源期刊、国家医学指导类核心期刊、颇具国际影响的医学人文期刊,在近30年前于国内早明确设立专栏引导、鼓励、支持和宣传对诺贝尔奖的有关研究,算是开了先河,是需要敏锐的意识和富有远见的战略眼光的。今天看来,它不仅带领了国内诺贝尔奖的有关问题的研究,促进了国内对于诺贝尔奖有关问题的研究高潮的形成,丰富了医学哲学的学科内容,更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可谓视角独特而超前,意义多元而非凡。
目录
绪言:中国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需要诺贝尔奖级研究
第一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析
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般分析
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学科分
第二篇 生物医学基础创新的感悟
生物化学的辉煌
基因研究获奖的哲学因素思考
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与诺贝尔奖
发育遗传学家的积累与突破
多聚酶链式反应的发明——在1993年诺贝尔奖颁奖会上的演讲
“三腿一平台”组成的基因打靶
RNA干扰现象研究获奖的启示
第三篇 临床医学创新的感悟
临床医师科研突破的途径
外科医生未必只是手术匠
医师带教并非坏事
心导管技术发明历程的启示
具有双重角色的临床医师
自觉作“研究型”的临床医学家——幽门螺杆菌研究获奖的启迪
第四篇 思维方法创新的感悟
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方法的演变——对1901—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的考察
生物医学科研选题的方法分析
试析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的观察实验技术
科学假说在揭示嗅觉奥秘中的作用
抓住思维热点,避开知足而止
非传统理念指导的传统技术应用
生物医学创新的跨学科特征分析
第五篇 他国创新的感悟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获得者学术条件背景分析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与亚洲的医学地位
评利根川进对日本科技政策的批评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俄罗斯的遗憾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原始创新动力探析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素质分析
第六篇 中国创新的感悟
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无缘
制约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因素分析
中国传统思维之思辨——从中国学者从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想到的
20世纪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21世纪的医学生素质
难道此生与诺贝尔奖无缘——一名普通医科大学学生的感悟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们何时有缘
21世纪青年生物医学工作者的责任
附录:人名汉英对照表
后记
试读
第二篇 生物医学基础创新的感悟
研究表明,“目前,全世界的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0%。一个国家生命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态势,直接反映着国家的整个科学发展水平。在美国,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所作的贡献率已达60%”(张炳升,李青淼.面向世界吸引一流科学家.光明日报,2005年6月2日)。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延续了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迅猛发展势头,在整个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随着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从对自然和人力市场资源的争夺,延伸到对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争夺,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基础研究能力已经成为各国争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已经明显移到基础研究。
生物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部分,在其本身发展和其他基础学科的影响下,正经历着重大转变。一方面,基因、细胞、发育和进化及脑的研究已形成未来生物医学研究的一条主线,基因组学和相关方法几乎已经成为所有生命科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基本工具;另一方面,复杂系统理论和非线性科学发展,正促进生物医学思想和方法论从分析式思维的还原论向分析与整体相结合的整体论方式转变,基因组学催生和发展了系统生物学。近年来,我国虽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总体上却一直处于跟踪国外的状况,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总体上落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面对国际生物医学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我国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与国际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危险。
面对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所要迎接的挑战,最科学的路径只有一个,就是创新。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对基础研究的认识多次反复。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越来越青睐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定能带给我们众多感悟。
前言/序言
《医学与哲学》杂志是一本属于人文性质的刊物。在近30年的编辑生涯中,我读过和发表过许多讨论医学人文方面的优秀作品,其中一些文章令我久久难忘。因此,很久以来,就有一个愿望,想将其中一些最好的文章,集成一些册子,供医生们和在医科学校读书的同学们阅读。现在,由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的努力和慷慨支持,这个愿望算是实现了,以《医者的菩提》命名的第~批五本这方面的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出版社以“菩提”作为丛书的命名,也别有一番意境。“菩萨”是佛教用语,全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意指觉悟的境界。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医生要以献身百姓大众的健康为最高意境,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医学为何需要这种意境和精神呢?这是由医学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病人坐在医生面前,医生说:张开嘴,把衣服掀起来,你就得张开嘴,将衣服掀起来;医生说,你有病,需要吃药,需要开刀,你就得吃药,接受手术;医生说,你得锯腿保住生命,你就得锯腿。从普通百姓到国家元首,都得像小羊羔一样,乖乖地听候医生的处置。在此种情况下,其他任何知识、权力都是无济于事的。这表明,医生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既是权力,就需要有约束,就需要规范权力的使用。而医学人文的理念及其相应的要求,就是对此种权力的约束。
当今医学与希波克拉底时代的医学有着天壤之别,古代医学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在今天的医学看来可能是小菜一盘。但令人惊奇的是,医学科学技术愈是进步,人们愈是担心。人们常常怀着急切的心情盼望新的医学技术治好他的病,但同时又害怕这种治疗给身体带来新的疾病;同时,医学所处的环境也和以往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