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体老师是医学院校中特殊的教育工作者。这些“无语良师”生命终了之后,遗爱人间,捐献躯体供医学生解剖。大体老师希望自己的奉献能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以及尊重生命与勇于奉献的态度,在将来执业时,温暖、体恤地面对病患,成为术德兼备的优秀医生。
本书完整展现了大体老师“以身示教”的全过程,使读者如同亲临解剖现场。作者的叙述平易近人且不乏幽默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依照人体结构循序渐进,将原本有些枯燥甚至惊悚的大体解剖过程及相关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意趣盎然。书中融入了深邃哲思与人文关怀,详细展现了遗体捐献的价值与意义,更阐明了医学教育的意涵。
这是十堂有关人体解剖的启蒙课,揭开医学解剖室的神秘面纱;是对于人体科学知识的普及课,揭示人体构造的精微奥妙;更是一场生命教育课,启发每个人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精彩书评
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本描述人体实地解剖的通俗性书籍,以局部解剖学的方式,描绘解剖的重要点点滴滴。文章里除了不少实地解剖细节的描述之外,更将身体构造的细节联结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状况或知识上。
——曾国藩(慈济大学学术副校长、解剖学教授)
就我在科普领域的专业工作经验看来,这本书的铺陈以及说理的方式,是市面上难得一见的上品。
——蔡孟利(《科学月刊》总编辑)
刚开始只是为了猎奇,结果读的这段时间,搞得自己又哭又笑……书里活着的、往生的老师,学生,大体老师家属的形象都生动、富有人情味……大概也只有有使命感、同理心、人情味、想象力的行业大牛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吧。
——Alexandra
目录
第一课 特别的老师 001
大体解剖学与模拟手术 006
他们是“人”,不是“道具” 009
唯盼后辈贤 012
视病如亲的理想 016
莫忘初衷 018
第二课 忐忑的第一刀:从手部开始 023
领略人体奥秘的开端 026
工欲善其事 030
气味与质感 033
大体上的“纽扣” 035
复杂的臂神经丛 037
蜜月手、电脑手、妈妈手 039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科学解释? 043
第三课 “发自肺腑”的惊叹:胸腔解剖 049
老师以前呼吸很辛苦吧? 053
“开枝散叶”的支气管 055
“真心”原来如此 058
冠状动脉:心脏养分的供应者 061
追踪体循环的主要血管 062
自律神经与迷走神经 064
第四课 一肚子学问:胃肠篇 069
取出脏器的浩大工程 072
扁扁皱皱的J形袋子 076
“峰回路转”的肠道 078
重回实验室找大体老师“复习” 085
第五课 一肚子学问:肝胆胰脾肾篇 089
肝脏:拥有再生能力的神奇器官 093
胆结石与内视镜 096
“内外兼具”的腰尺 100
脾,其实不是消化器官 102
后腹壁探索 103
肾脏:人体的过滤器 104
“管很宽”的腰神经丛 109
淋巴排毒?排到哪儿去? 111
第六课 男女大不同:生殖系统解剖 115
“宜男之相”有没有道理? 120
外显的男性生殖器官 122
精子的长征之路 124
深藏不露的女性生殖器官 127
男性尿道是女性的四五倍长 131
老师,我一定把胎盘留给你 132
第七课
孙膑的膝盖与阿基里斯的脚跟:腿足部解剖 135
上肢对比下肢,大同小异 138
不是屁股肉多就能乱插针 141
坐骨神经痛 142
下肢静脉瓣膜的重要性 145
孙膑的膝关节 149
挖掉一块肉的萝卜腿美容法 151
阿基里斯的弱点 155
高跟鞋:美丽的刑具 157
第八课 你的容颜:颜面解剖 161
每个人的脸皮都很薄 165
复杂的颜面神经 168
眼:美丽的灵魂之窗 170
鼻:强大的空气净化器 172
口:遍尝百味的吞吐港 175
耳:精巧细致的听觉构造 178
还老师一张漂亮的脸 180
第九课 悲欢岁月的时光容器:脑部解剖 183
硬的似皮革,软的似肠衣 190
龙骨的秘密 193
十二对脑神经 196
能思考的“木棉豆腐” 200
在脑海深处…… 204
第十课 缝合:最后的告别 209
十八周的高压考验 213
“心狠手辣”,是为了培养良医 218
“不科学”的师生情谊 220
乘愿再来,与君结缘 225
试读
特别的老师
在医学院,有一群很特别的“师资”,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传道、授业、解惑,他们给学生的,是货真价实的“身教”。
我们称他们为“大体老师”。
在我所服务的慈济大学医学院,又尊称他们为“无语良师”。
这群老师们在他们生命终了之后,遗爱人间,提供他们的躯体,让医学生解剖下刀,以做好将来行医的准备。
因为华人普遍希望死后能“保留全尸”,早年供做解剖用的遗体极少来自自愿捐赠者,多半都是路上倒毙的无名尸,或是没有亲人的退役军人的遗体。这些遗体经过公告三天之后,若无人领回,才会分发到各医学院做防腐处理。
所谓的遗体防腐处理,通常是以福尔马林(即37%甲醛溶液)、苯酚、酒精、甘油和水调配为防腐剂,以浸泡或注射进血管的方式,让遗体经久不腐。传统处理方式为经血管灌注防腐剂后,再将遗体浸泡于10%的福尔马林溶液。用浸泡方式处理的遗体,味道极为刺鼻,学生上课经常被刺激得眼泪鼻涕直流,但这种方式对于状况较差的遗体有较好的防腐效果。早期各医学院校多半都是采用浸泡方式防腐,做法是在实验室里设置小型游泳池般的大型水泥槽池,注满福尔马林,再将别好吊牌的遗体一具具浸泡在其中,用木板压在上面,使遗体长时间浸泡在福尔马林中,以达到防腐效果。
慈济大学在创校之初,考量到浸泡的方式会牵涉多位大体老师叠放的问题、课程开始前的打捞及刷洗等,都对大体老师不够尊重,因此首开先例,采用干式储存的方式。将大体老师清洁消毒后,以血管灌流方式,将大约14公升的防腐剂(含4%甲醛)注射进遗体血管,再将遗体存放在15.6℃的环境里,每位大体老师有各自的存放空间。放置一段时间,让福尔马林溶液充分渗透遗体组织,之后才供学生解剖。
因为体表及肠道内细菌的作用,一般来说,在温度为20℃左右,尸体的组织只要经过48小时,即会出现明显的尸斑与气味。当年大体老师的来源多半是无名尸,且绝大多数都是男性。他们被发现时,遗体的状态可能就已经开始产生变化了,但在被发现以后,还要经过三天公告,无人领回,才能分发到各大医学院用作解剖教学。因此早期解剖教学防腐处理的遗体,很多时候情况都是不太好的。
记得以前在其他学校担任助教时,曾处理过一具遗体,已经散发出浓烈的腐臭味了才被送来。我们都已经对遗体气味习以为常,但那一具遗体的情况实在太糟,组织开始分解,尸胺气味浓到口罩也挡不住。我们在进行防腐处理时,三个人必须轮流出去呕吐,才能把工作完成。
因为早期大体老师的来源实在太少,数十位医学生才能分配到一具遗体;即便是现在,许多医学院还是得十几个学生使用一具遗体。这么多人挤在一个解剖台旁,不是每个人都能亲手解剖各个部位,学习效果多少会打折扣。
大体解剖学与模拟手术
相较之下,慈济大学的医学生真的很幸运。
1995年,慈济大学拥有了第一位自愿捐赠大体的无语良师。在证严法师的感召下,许多人都愿意在死后将遗体捐出,至今签署大体捐赠同意书的人数已超过三万,而且,男女比例约二比三,打破了以往缺乏女性遗体的困境,这是难以想象的宝贵资源。
因为有这么多人的信任与托付,大体来源充足,我们才能让每四到五个医学生就分配到一位大体老师,所有医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动手解剖人体的各个部位,累积行医的经验。
而且,因为都是自愿捐赠,这些大体老师的状态都保存得很好,有利于学生学习。学校对捐赠者能否成为无语良师,设下了相当严谨的标准,除了订立捐赠时身体状态的规范(例如,不接受曾做过大手术、重大器官移植,或重大重建手术者,或有未愈合的大伤口者等)以外,为了赶在身体组织器官坏死前进行防腐处理,使各部位构造尽量接近生前的状态,学校还要求家属必须在大体老师逝世后24小时内将遗体送到学校,以便进行防腐处理。
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无语良师,主要用于大三的大体解剖教学;有些遗体则不进行福尔马林防腐,直接急速冷冻,以用于大六的临床解剖与模拟手术教学。为什么用于模拟手术的大体不进行福尔马林防腐呢?因为福尔马林溶液会让蛋白质变性凝固,做过防腐处理的人体组织质感较硬,跟活人相去甚远,所以为了让医学生能进行拟真的临床手术,必须使用未经福尔马林防腐的大体来学习。
针对要用于模拟手术的大体,规定更严格。遗体必须在过世8小时内送到慈济大学,急速冷冻到-30℃的环境中。等到要上课的前三天,技术人员会将大体老师取出回温。这些大体老师没有经过福尔马林固定,皮肤仍有弹性,组织质感跟活人接近,差别只是在于没有体温、心跳、呼吸、血流等生理征兆。
这个学习过程对医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医学生、实习医生利用在医院见习、实习的机会,逐渐熟悉医疗术式。他们跟在医生旁边观摩,虽然能够知道原理与技巧,但在进行临床实际操作时,仍有许多“诀窍”,这可能就不是用“看”就可以心领神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