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桥》这个绘本,总体设计是让每页都可以单独成为一幅画,不用看文字及说明,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美。具体来说,在整体色调上,选取高亮色调,强调色彩纯度的饱和,亮度调高,力求画面明丽响亮;
在画面构图上,选取的角度在兼顾现场感的同时,力求突出桥梁特色,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画面点缀上,选取的景物尽量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诸如芦花、桃花、荷花等,还有小狗、鸳鸯、仙鹤、海鸥等,既能体现桥梁所处环境特点,又能烘托画面气氛,让小读者很有认同感。
因为是科普绘本,还是要尊重桥梁主体的真实性科学性,特别是一些领先世界的高科技桥梁,比如港珠澳大桥,如何化繁为简达到通俗易懂,在这一点上,创作组经过数次讨论,以孩子们熟悉的玩具——积木为切入点,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了,还兼顾了孩子的兴趣点,有了这个方向,在素材的选用和表现形式及角度方面就有的放矢了。
科技类的绘本既要科学严谨又要具有艺术感染力,《中国桥》算是一个尝试吧。衷心希望孩子们在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吧!
前言/序言
童年,村西有座小桥,下面是潺潺流水,上面是匆匆行人。过了桥大约半里,是一条沙土路,可以通往镇子和县城,之后就可以坐火车到省城乃至全国。那时,小桥之于我,是从小村子通往大世界的咽喉要道。从这里开始,我翻过了更多的桥,完成求学之路,定居北京。现在,我反而又会常常梦想走过那座小桥,回到家乡,小桥就又成了乡愁的种子。我想,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有一座童年记忆里的桥,让你终生难忘。这也许就是我之所以写桥的原因吧。
写作中,我对桥的认识开始慢慢升华,我也从童年回忆中的小桥出发,走进历史,走向所有存在桥的山海河岳。古代的桥,美丽而富有智慧,让我们自豪;近代,中国落后了,让人揪心和不甘,而茅以升们的奋起直追、奋不顾身、奋勇拼搏,又是那么的令人敬佩;而今天,我国重回桥梁强国之列,一个个伟大工程,让我们品尝到梦想成真的幸运。于是,整本书,我把桥定位为“从现实走向梦想的一段路,从此岸到达彼岸的一种努力”,就如茅以升先生所言:“桥何名欤?曰奋斗”。这几天,正赶上港珠澳大桥通车,我想,看了相关报道、了解桥梁人的钻研和奋斗历程之后,会有更多人产生这种共鸣。
当然,给孩子写作,趣味性必须保证。因此,我尽量把安静的桥写得活泼一些,融入更多故事和有趣的元素,并和画家一起努力表达出来。例如,从头至尾,书里涉及到故事有很多,外婆桥的故事、鹊桥的故事、卢沟桥事变的故事、飞夺泸定桥故事、茅以升建桥又炸桥的故事等;也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例如,一座小的单拱石桥为什么会叫“二十四桥”?著名的洛阳桥为什么不在洛阳,而在福建泉州等?还有更多有趣的细节等待孩子们去发现,并发出会心的笑声,例如倒骑驴的张果老、偷吃牡蛎的滑稽画面等等。
在突出趣味性的同时,我还尽量融入更多适合孩子们接受的知识。桥是怎么起源的?一棵大树倒在小河上,成了独木桥,这就是大自然给人类建桥的启示。桥是怎么分类的?这个知识点放在了最后,让孩子们在认识前面的20座桥梁之后再归类总结,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桥的建造智慧有哪些精妙之处?为什么赵州桥要“拱上加拱”?为什么洛阳桥的桥墩上会饲养大量牡蛎?为什么港珠澳大桥的零部件都在工厂里造好之后再运到海上“搭积木”?这些奥秘都在绘本里很自然地揭晓。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桥相关的文史知识,例如有趣的民歌《小放牛》,经典古诗《枫桥夜泊》《天净沙·秋思》等。
绘本书要读出来的。为此,我特意在文字上做了一种“双层设计”。读者朋友会发现,绘本里的文字有两种字体,一种是大一些的仿宋字,另一种是小一些的楷体字。楷体字更多是解释性的文字,或者是展开的故事情节、知识延伸。而大字部分是讲述桥梁发展的主线,如过连起来,我是在努力让它成为一首散文诗:
中国有很多的桥,都流传着古老的传说。
中国有很多的桥,都有着一段难忘的历史。
中国有很多的桥,美丽得像一首诗,
中国有很多的桥,因为一首诗而变得更加美丽。
……
今天,书要出版了,接受小读者和家长们检阅的时刻到了。真的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能都带着孩子,把这本书读出来,走近桥,认识桥,了解桥之历史、桥之美丽、桥之智慧、桥之伟大,开启一段梦一般的阅读之旅,也祝愿你们都有一座通往梦想和幸福的桥。
刘少鹏
《中国桥》这个绘本,我的总体设计是让每页都可以单独成为一幅画,不用看文字及说明,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美。具体来说,在整体色调上,我选取高亮色调,强调色彩纯度的饱和,亮度调高,力求画面明丽响亮;
在画面构图上,我选取的角度在兼顾现场感的同时,力求突出桥梁特色,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画面点缀上,选取的景物尽量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诸如芦花、桃花、荷花等,还有小狗、鸳鸯、仙鹤、海鸥等,既能体现桥梁所处环境特点,又能烘托画面气氛,让小读者很有认同感。
因为是科普绘本,还是要尊重桥梁主体的真实性科学性,特别是一些领先世界的高科技桥梁,比如港珠澳大桥,如何化繁为简达到通俗易懂,在这一点上,我们创作组经过数次讨论,以孩子们熟悉的玩具——积木为切入点,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了,还兼顾了孩子的兴趣点,有了这个方向,在素材的选用和表现形式及角度方面就有的放矢了。
科技类的绘本既要科学严谨又要具有艺术感染力,《中国桥》算是一个尝试吧。衷心希望孩子们在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吧!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