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临床病例向读者全面介绍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内容包括角膜的形态学与光学特征、眼球的轴、散光的来源、主客观视觉质量的评估、像差理论与全眼像差引导的角膜屈光手术、角膜地形图引导的角膜屈光手术、创伤相关的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角膜形态优化与Q值调整补偿老视、治疗性角膜消融术、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个性化设计等。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角膜的形态学与光学特征
第一节 角膜的曲率、屈光力与高度
一、曲率及曲率半径
二、屈光力
三、高度及高度图
第二节 角膜的非球面性及球面像差
第三节 角膜散光
第四节 正常角膜的规则性与不规则性
第五节 角膜的顶点、kappa角与中心定位
第六节 角膜的光学区及其测量
第二章 眼球的轴与角膜屈光手术的眼球对位
第一节 眼球的轴
一、光轴
二、视轴
三、瞳孔轴
四、视线轴
五、光感受器轴
六、地形图轴
第二节 眼球轴线之间的夹角
一、kappa角
二、lambda角
三、alpha角
第三节 角膜屈光手术的眼球对位
一、消融中心的选择
二、眼球旋转的修正
第四节 以角膜顶点为消融中心调整示例
一、术前角膜地形图检查获得kappa角
二、核对数据
三、术中消融中心的调整
第三章 散光的来源、手术矫正方式与疗效分析
第一节 散光的主要来源与类型
第二节 散光的手术矫正
一、散光性角膜切开术
二、角膜楔形切除术
三、角膜热成形术
四、激光角膜消融术
五、不规则散光的手术矫正
第三节 散光及其手术疗效的分析方法
一、Thibos矢量分析法
二、Alpins矢量分析法
第四章 主观及客观的视觉质量分析
第一节 主观视觉质量分析方法
一、视力
二、对比敏感度函数
三、病人主观感受
四、其他间接评估方法
第二节 客观视觉质量分析方法
一、波阵面像差
二、眼内散射
三、调制传递函数及点扩散函数
四、其他间接评估方法
第五章 像差的理论与测量表达
第一节 几何光学中的像差
一、初级像差
二、次级像差
三、色像差
第二节 波阵面像差
一、波阵面与波阵面像差的概念
二、光程与光程差
第三节 波阵面像差的测量方法
一、历史回顾
二、测量原理与方法
第四节 波阵面像差的表达方式
一、图形表示法
二、数学表达法
第六章 波阵面像差引导的个性化角膜激光消融模式
第一节 人眼像差的来源、组成及影响因素
一、人眼像差的主要来源
二、人眼像差的组成与相互作用
三、人眼像差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波阵面像差技术的临床应用
一、术前评估
二、视觉质量的评判
三、不规则角膜的光学质量分析
第三节 波阵面像差引导的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原理与优势
一、手术原理
二、手术优势
第四节 手术适应证与技术要求
一、适应证
二、技术要求
第五节 波阵面像差测量的注意事项
一、像差测量仪的校准
二、检测环境要求
三、被检者的准备与配合
第六节 像差结果的选择与参数调整
第七节 像差引导方式的选择
第八节 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环境要求
二、设备要求
三、角膜瓣的质量
四、良好的固视
五、头位的调整与固定
六、虹膜定位
第九节 波阵面像差引导角膜屈光手术的病例分析
第七章 角膜地形图及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角膜激光消融模式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治疗原理
第三节 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第四节 数据采集与手术方案设计
一、术前角膜形态数据采集
二、数据传导
三、手术方案的设计
第五节 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
一、术中注意事项
二、术后处理
第八章 创伤相关的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
第一节 角膜创伤的分类、伤后视功能重建的方法与处置原则
一、角膜创伤的分类
二、角膜创伤修复后视功能重建的处置原则
三、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术前检查及选择要点
第二节 角膜创伤修复后视功能重建前的相关检查
一、常规检查
二、屈光检查
三、角膜地形图检查
四、像差检查
五、硬性角膜接触镜试戴检查
第三节 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在角膜创伤修复后视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一、角膜外伤修复后视功能重建术
二、角膜瓣制作意外相关的个性化角膜修复手术
三、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角膜不规则散光的增视手术
四、白内障手术后屈光增视手术
五、弧形角膜切开术联合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矫正高度近视散光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角膜形态最优化的手术方案及病例分析
第一节 角膜形态最优化模式及意义
第二节 波阵面优化模式的计算
一、计
前言/序言
前 言
传统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矫正对象为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病人,主要参照屈光度参数,按照Munnerlyn公式设计准分子激光消融或飞秒激光透镜切割方案。早期传统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包括以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消融术(photo-refractive kerotectomy,PRK)为代表的角膜表层手术,以及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为代表的角膜板层手术,在矫正屈光不正术后,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尽管白天的裸眼视力完全正常,但夜间出现眩光、光晕以及暗视力下降等视觉症状,严重者可影响夜间驾驶或工作,其主要原因是激光消融区过小导致的术后球差增加以及光区偏心导致彗差的显著增加。
基于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关注,以及角膜屈光手术前后像差的研究,提出了个性化概念,所谓个性化(customization),是指采用独特的方式以满足个体不同的需要。人们开始尝试全眼像差引导和角膜地形图或角膜像差引导的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在矫正屈光不正即较低阶像差(lower order aberration)的同时,引入较少的高阶像差或减少术前已经存在的影响视觉的高阶像差,在获得术后良好视力的同时,提高视觉质量或病人的视觉体验及满意度。
全眼波阵面像差与角膜地形图或角膜像差引导的角膜消融,即当前所称的个性化消融(customized ablation),是指根据不同个体独特的眼光学特性和角膜形态特性,通过各种球镜、柱镜、非球镜以及非对称的角膜消融,矫正个体球镜、柱镜并减少高阶像差,从而提高视网膜的成像质量。它是用各种类型的波阵面像差仪、角膜地形图仪测量患眼的全眼或角膜的波阵面像差,其数据经计算机处理换算成与理想参考球面差异的高度数据,制订出消融方案,并通过准分子激光系统实行手术。
以往国内难以寻觅到有关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的专著,个别章节的内容也不足以反映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本书从角膜的形态与光学特性着手,递次展开涉及眼球的轴、散光的来源、主客观视觉质量的评估、像差理论与全眼像差引导的角膜屈光手术、角膜地形图引导的角膜屈光手术、角膜不规则散光的矫正、角膜形态最优化与Q值调整补偿老视、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个性化设计等,力图向读者全面呈现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的全貌,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本书作者常年工作在屈光手术领域第一线,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但由于当今角膜屈光手术相关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受编著者眼界及水平的局限,术中内容难免存在谬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陈跃国
2019年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