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青光眼早期诊断的重点是发现其特征性的视神经改变。这是由以下原因决定:青光眼的定义为一组特征性视神经损害的眼病,可有眼压升高,也可无眼压升高;客观的青光眼视神经改变一般早于主观的视野检测改变。然而目前青光眼早期诊断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青光眼视神经诊断尚无金标准。正因为青光眼视神经检查如此重要,又面临如此大的挑战,所以目前没有任何眼病的诊断像青光眼的视神经检测那样,需要利用如此多的高新技术,譬如共焦激光、偏振激光、干涉激光断层扫描定量检测视盘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眼底视神经检查的发展历史
第三章 正常视盘及盘沿形态
第一节 正常视盘的组织形态学
第二节 视盘的大小及形态
第三节 盘沿的大小、形态及颜色
第四节 视杯与视盘大小的关系及杯盘比
第五节 视杯深度
第六节 正常视盘的各种变异
第四章 青光眼性视神经改变
第一节 视盘的盘沿改变
第二节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
第三节 视盘出血
第四节 视盘周围萎缩弧变化
第五章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分级
第六章 不同类型青光眼的鉴别诊断
第一节 老年慢性萎缩性开角型青光眼
第二节 高度近视合并开角型青光眼
第三节 青少年型青光眼
第四节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第五节 闭角型青光眼
第六节 继发性青光眼
第七章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随诊监测
第八章 类似青光眼的先天性视神经发育异常
第九章 青光眼与非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的鉴别
第十章 各种青光眼视神经分析仪的特点
第十一章 青光眼视神经诊断的难点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试读
第三章 正常视盘及盘沿形态
第一节 正常视盘的组织形态学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出的纤维,汇集成为视盘,其直径为1.5~2.0mm,神经纤维经巩膜筛板穿出眼球,变成有髓神经。视路中从视盘到视交叉的一段称为视神经,视神经全长35~55mm,按其部位可分为四段: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球内段包括视盘和筛板部分,长约1mm,视神经穿过脉络膜和巩膜离开眼球,脉络膜和巩膜穿过处称为巩膜脉络膜管,此处巩膜组织外2/3层向后伸展,构成视神经鞘的硬脑膜;巩膜内1/3层延展横过巩膜管,成为视神经的支架,看似筛状,故名筛板,筛板的孔为视神经纤维所穿过。视神经在筛板以前的部分,称为视神经乳头或视盘,由无髓神经纤维构成。视乳头(optic papilla)由Briggs于1676年首先采用,后来证明在正常情况下视乳头并不突起,其大部分表面与视网膜在同一平面,故视乳头的名称不如视盘(optic disc)更为恰当,本书中以视盘称谓之。
通过眼底可看到视盘和筛板部分。视盘的层次结构包括:①表层神经纤维;②筛板前部;⑧筛板部;④筛板后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显示的视盘及其周围的结构见图3-1-1。
前言/序言
青光眼早期诊断的重点是发现其特征性的视神经改变。这是由以下原因决定:青光眼的定义为一组特征性视神经损害的眼病,可有眼压升高,也可无眼压升高;客观的青光眼视神经改变一般早于主观的视野检测改变。然而目前青光眼早期诊断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青光眼视神经诊断尚无金标准。正因为青光眼视神经检查如此重要,又面临如此大的挑战,所以目前没有任何眼病的诊断像青光眼的视神经检测那样,需要利用如此多的高新技术,譬如共焦激光、偏振激光、干涉激光断层扫描定量检测视盘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这种挑战不仅是仪器方面的,更重要的应该是理论方面的。目前识别是否有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主要还是依靠青光眼专家的经验,而在判断一些复杂病例时专家们的意见会不相同。10年前我在德国学习时,我的启蒙老师Jonas教授(青光眼视神经形态分析发表文章最多者)曾说,如果谁观阅青光眼视神经改变的照片不到3000例,那么他很难准确地识别青光眼的早期改变。对此我有同感,今天我也是如此要求我的学生。但是我对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无判断标准的问题一直持有疑问,这也是我写作此书的动力。在此我不敢妄言提出标准,只是希望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国外资料,提出一些规律性的方法,为同道们抛砖引玉。北京同仁医院有大量的病源,20年来我们坚持做立体眼底照相,每年初诊、随诊照相约6000人次,目前已有数十万人次的眼底照片,特别是一些长期随诊的病例,成为我们重要的创新启迪及验证观点的来源。在本书中我们提出一些规律性的意见,譬如以自身鼻侧盘沿宽度为标准,评价有否早期的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为了显示青光眼随诊中的微小改变,我们配了光盘,它可在计算机上通过图像闪烁法显示病变的部位,帮助我们理解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发展的规律。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各位恩师、领导及同事们的一贯支持!他们是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青光眼组专家张淑芳、张敬娥、刘磊、曲占魁、张舒心等教授,历届同仁眼科领导张士元、金秀英、付守静、郑邦和、王景昭教授,国内的眼科专家李凤鸣、周文炳、劳远秀、宋琛等教授,在此向他们表示最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