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借助“爱情婚姻”的文化理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爱情与性之间确立了新的关系。这一新传统被新中国继承过来并发扬光大。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性革命使爱情与性的既定关系发生了断裂。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来说,“自然态度”被打破,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本书借助对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试图考察当代知识青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回应这个问题。
本书的创新之处集中体现在从主体建构的视角考察性革命的主体层面。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来说。
首先,性与爱情之关系的变迁是性革命的重要方面。目前,性爱观的定量调查已有很多,但它们在探究性和爱情的意义以及性爱实践的复杂性方面存在很大局限。基于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有助于突破这些限制。
其次,目前关于性革命的分析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少有研究考察性革命的主体效果。通过借鉴中国的本土概念“放开”(以及“放得开”、“放不开”;与之相关的还有“想开”、“想得开”、“想不开”),本书有助于回答,在社会开放与性开放的整体背景下,为什么有些主体能够“放得开”,有些则仍然“放不开”?促使主体趋附特定秩序的力量是什么?这些力量在主体层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最后,在文化全球化和社会个体化的时代,布尔迪厄所说的习性发挥作用的方式会发生变化。借助对“放开”这一主体过程的分析,本书有助于回答习性在全球化与个体化时代将如何重塑的问题。
目录
第一章 性与爱的断裂及问题的诞生
第一节 从“性爱”到“性/爱”:社会历史的断裂
第二节 从日常问题到学术问题
第三节 性与爱之关系的学术研究:本质取向与实践取向
第四节 本书:日常实践取向
第二章 爱情的日常概念与文化库存
第一节 爱情体验与爱情关系
第二节 感觉、喜欢与一见钟情
第三节 亲情、感情与爱
第四节 浪漫爱情与夫妻恩爱
第五节 爱情中的理性与理想
第三章 性的日常概念与文化库存
第一节 性本能:生殖、动物、原始、自然
第二节 核心与边缘、狭义与广义
第三节 交往边界与战争攻防
第四节 性资本:丧失与积累
第四章 无形的围城:传统性秩序的主体效果
第一节 内化的传统性秩序及其情感机制
第二节 理性的外表与传统的内里
第三节 个体的偏好与传统的倾向
第五章 以爱之名:对传统性秩序的趋附与偏离
第一节 婚前性行为
第二节 情外情
第三节 传统道德的个体化:理性与偏好
第六章 爱情之外的性探索:矛盾的主体性
第一节 暧昧关系
第二节 开放式关系
第三节 一夜情
第四节 放开与主体位置的矛盾性
第七章 性的快乐
第一节 性快乐的体验
第二节 性快乐的来源
第三节 性快乐的地位
第八章 性的烦恼
第一节 自慰的罪恶感
第二节 意外怀孕与堕胎
第三节 性暴力
第九章 开放与放开:社会转型中的主体重塑
第一节 开放:文化库存的扩张
试读
第二章 爱情的日常概念与文化库存(摘选)
对爱情来说,最为显著的一点是混淆了体验与关系。当人们问“你爱不爱他/她”时,这里的爱情其实指的是爱情体验,即你是不是体验或感受到对他/她的爱情。爱情也可以用来指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当人们接着前面的问题问“你们有没有确立关系”时,这里的关系指的便是爱情关系。将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社会行动,即爱情的表白和接受。如果说主动表白者揭露的是爱情体验,那么接受表白者则通过自己的认可确立起爱情关系。
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在于,爱情体验与爱情关系并不一定相互对应。相当常见的情况是,双方虽然建立了爱情关系,但缺乏爱情体验。同样常见的情况是,一方体验到对另一方的爱情或者双方体验到相互的爱情,但并未建立爱情关系。
一 有爱情关系,但无爱情体验
这种类型可能包括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比如,我们很容易想到,在自由恋爱还不流行的时代,很多人通过亲友介绍建立恋爱关系或直接走入婚姻,双方的结合可能是因为结婚的压力,而非强烈的情感体验。再如,一些人最初的结合或许具有爱情基础,但相处既久,他们认为爱情“消失了”。但我们下面介绍的泳慧和荣枭(本书对被访者进行了匿名化处理,所用皆为化名)两个案例却非这种典型情况。
1. 泳慧:恋爱作为留住妈妈的“工具”
泳慧的爸妈自一开始就缺乏爱情,他们属于不同类型的人:妈妈是一个很活泼很多情的才女,爸爸则是一个“很古板的、孤儿出身的、很迂腐的,还有一些自负的人”。爸妈关系一直不和谐。自打记事起,泳慧就“隐隐觉得这个家庭是不安全的”,一直担心妈妈离家出走,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监视妈妈的行踪。妈妈走到哪儿,她跟到哪儿,结果被爸爸绑到树上。后来,爸妈还是离婚了,她尝试自杀,没有成功。17岁的时候,她找了一个比她大12岁的男朋友,因为他具有硕士学历,而妈妈喜欢高学历的人。所以,找这个男朋友是为了吸引妈妈的关注,希望妈妈能够回心转意,跟爸爸复婚。但这个男朋友并不符合她自己的标准,她对他也没有心动的感觉。当时,她其实有更心仪的对象,但为了挽留妈妈而放弃了这个选择。
刚开始的时候……过去一看,他可能不是那种有活力的,不是那种的。好委屈。后来,我帮他做了一个形象工程,因为你看他这么一
前言/序言
序 性革命的主体层面
潘绥铭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发生了一场性的革命。关于这一点,我已经说过无数次。对于性革命的各种表现、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力等关键问题,我也在多种场合以多种形式展开过系统论述。总体而言,我的相关论述可以概括为三大类:(1)实证主义的论述,主要结合问卷调查数据来说明问题;(2)建构主义的论述,主要通过社区考察和深度访谈来探究问题;(3)历史主义的论述,试图用社会史和历史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来勾勒性革命的历史脉络。当然,这只是理想类型意义上的划分,具体的分析有可能结合了几种不同的取向。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一直在倡导“主体建构”的视角。这一努力源自我长期以来和数字打交道的感受:数字尽管很重要,但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尤其是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与人生意义和体验密切相关的问题。“性”常常被认为是非理性的。对此,我尽管无法完全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性的确能够激发强烈的情感,并和人生的终极意义问题存在密切关联。对于这个意义上的“性”,仅仅靠冷冰冰的数字和“理性的”数据分析方法是无法深刻把握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倾听“过日子”的普通人发出的声音,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的边缘角落、常常被人们忽视甚至有意看不起的人的声音。只有透过这些声音、这些声音嵌入其中的实践以及它们所裹挟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活生生的”人、性以及“人性”。
从“主体建构视角”反观我自己对性革命所做的分析,可以发现,性革命的主体层面仍然存在很多空白。性革命既是一个社会过程,也是一个主体过程。我所主持的四次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型问卷调查以及历史主义的论述有助于分析和呈现作为社会过程的性革命。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主体如何感受、体验和回应这个社会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社会过程中为何及如何走向“开放”或坚持“保守”,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论述则力有不逮。尽管通过建构主义脉络下的相关研究,我在刻画性革命的“主体过程”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更多的研究工作仍然有待后人来完成。
为了启发将来的研究,我曾多次概括目前中国的“真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性和爱情的关系。自古以来,性和爱情各自早已具有倾倒众生的魅力,但二者的关系变成一个引发普遍关注的“问题”,则还是当代的事情。性革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性和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