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药学又是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 遗产,国医大师吕景山将著名老中医施今墨先生临床用药配伍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 整理成册。该书收编对药 282 对,按照药物的功能和主治,分为 24 类。
目录
第一章 疏风解表、清热退烧类
一、麻黄 桂枝
二、荆芥 防风
三、葱白 淡豆豉
四、桑叶 桑枝
五、栀子 淡豆豉
六、桑叶 菊花
七、金银花 连翘
八、钩藤 薄荷
九、蔓荆子 连翘
十、僵蚕荆 芥穗
十一、金银花 金银藤
十二、白茅根 芦根
十三、淡竹叶 荷梗
十四、知母 石膏
十五、鲜地黄 干地黄
十六、干地黄 白茅根
十七、鲜地黄 石斛
十八、南沙参 北沙参
十九、瓜蒌皮 天花粉
二十、赤芍 白芍
二十一、天冬 麦冬
二十二、鳖甲 龟板
二十三、青蒿 鳖甲
二十四、知母 黄柏
二十五、干地黄 熟地黄
第二章 芳香化浊、清热祛暑类
一、藿香 佩兰
二、滑石 甘草
三、车前子 六一散
四、六一散 荷叶
五、六一散 灯心草
六、车前子 车前草
……
第三章 疏表透疹、解毒止痒类
第四章 和表里、调气血类
第五章 止汗类
第六章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类
第七章 通窍亮音、疗耳鸣类
第八章 化痰止咳、下气平喘类
第九章 益胃止渴、健脾降糖类
第十章 醒脾开胃类
第十一章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类
第十二章 泻下通便类
第十三章 健脾止泻、固精止遗类
第十四章 理气解郁、行滞消胀类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类
第十六章 宁心安神疗失眠类
第十七章 平肝息风、镇静镇惊类
第十八章 降血压类
第十九章 强心止痛类
第二十章 利水消肿、利湿排脓类
第二十一章 软坚散结、化石通淋类
第二十二章 补肝肾、强筋骨类
第二十三章 祛(疏)风除湿、通络止痛类
第二十四章 其他类
试读
先师施今墨精于辨证,善于用药。尝云:“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必须 明辨证候,详慎组方,灵活用药。不知医理,即难辨证;辨证不明,无从立法; 遂致堆砌药味,杂乱无章。”古人原以单味药立方,即谓之单方,后来体会出药物之配合运用较之单味 药增强疗效,所以后世才有七方之分类,充分体现出药物配伍的功效。
施今墨先生处方时,常常双药并书,寓意两药之配伍应用。其间有起到协同作用者,有互消其副作用专取所长者,有相互作用产生特殊效果者,皆称之为对药。余曾于施先生临床用药中积累百数十对药,讲授于北京中医学院。景山同志当时在学,后又为我助手,也曾侍诊于施今墨先生。经其潜心研究,重新整理,加以注释,说明对药之功用,在临床使用颇为方便。北齐徐之才在前人《雷公药对》一书基础上,增修撰成《药对》一书(已佚),其寓意亦是药物配伍之运用。景山同志之作,亦可谓今之《药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