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要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
目录
目录
总论
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成就与展望3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40年来我国粮食供求波动的回顾与思考17
湖北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回顾与启示24
自贸区(港)条件下粮食安全工作的思考32
新形势下陕西省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研究42
新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措施研究47
稻谷收储制度改革的挑战与对策建议57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动因、成效与路径探讨61
探索精准弹性托市和推进稻谷收储制度改革研究67
发挥粮食部门优势服务“三农”谋发展73
新时代粮食行业应当弘扬的五种精神79
40年来中粮集团粮食流通业务的变与不变84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深化改革促进粮食企业转型发展91
辽宁省丹东市深化粮食流通体系改革的举措与思路96
基于马斯洛效应的粮食流通发展及改革问题研究104
江苏省淮安市遵循“三转三升一创”思路深化粮食流通改革113
浙江省温州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121
山东省滨州市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历程、成就及经验129
山东省德州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历程与启示141
湖北省荆州市深化粮食流通改革的实践与思考150
湖北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路径探究157
新形势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研究165
河南省安阳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探索与实践171
湖北省丹江口市推进山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探讨176
湖南省长沙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历程回顾与思考184
粮食宏观调控监管
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经验与启示研究19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库设施建设的成就与展望206
多维度视角下的我国粮食运输结构分析216
增强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发展活力研究228
河北省粮食市场价格预警与宏观调控234
山东省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240
试读
梳理我国储备历史,有助于物资储备系统从根本上解决储备面临的问题,解决落后的储备生产力与市场化需求的矛盾,这样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储备系统的职能,为国家安全服务。
一、古代储备观与生产力的关联
纵观我国古代储备观发展历史,。我国古代储备观起源于周朝,《礼记·王制》上说:“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然而生产关系的落后促使战争爆发,战争使储备思想上升到国家层面。到秦汉时期,国家除了粮食储备之外,也开始了其他物资的储备,如盐、铁、酒,并且商业的兴盛促进了平准和均输思想的产生,平准和均输思想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稳定、优化资源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到唐宋时期,冶铁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农具制作上也有了变革和创新。王安石的“青苗法”改变了旧有常平仓制度的呆板做法。唐宋以后,由于统治者重农轻商思想加重,加上常年战火不断、技术退后等诸多原因,生产力一直没有大的发展。中国古代储备思想发展到唐宋之后就没有进一步发展了。
纵观我国古代储备历史,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储备思想的初步形成和进步。从单一的储备到多元的储备,从个体层面到国家系统的转变,同时将物流、信息流关联起来,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互补。在这个阶段,统治者有意识地建立起最初的储备体系,是国家安全和统治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生产力的提升,推进了储备观的发展,储备观的发展又使生产力保持稳定。
二、现代储备观发展概况
维持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繁荣,是一个和平统一、主权独立的国家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曾提出:“增产、节约、多留后备力量,是巩固国家预算的可靠的三道防线。”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也曾指示说:“我们国家没有什么储备物资,机动力量很小,不好办事,今后对稀缺物资都要有足够的储备……要逐渐办到。”在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外汇也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做好宏观经济调控,国家还是下决心建立了必要的物资储备系统,开始发展自己的物资储备体系。
在改革开放时期,为适应生产力储备系统的发展,国家物资调控有效地支援了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支持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多次为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连续生产应急提供必要服务,满足了流通与民用部门紧急需
前言/序言
着力提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水平
——改革开放40年粮食和物资储备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代序)
张务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总结好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而且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做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要坚持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总结和运用好改革开放经验,加快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储备安全保障体系。
一、改革成就鼓舞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粮食和物资储备改革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保持了粮食产能稳定、供给充足、市场平稳和各类储备管理有序的良好态势。
其一,成功解决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产能不断跨上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储粮条件显著改善;粮食产品日益丰富,品种结构调整优化,居民粮食消费水平大幅提高。过去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其二,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更加健全,为经济行稳致远创造了有利条件。“粮食安天下安,粮价稳百价稳。”我国粮食库存总量处于历史高位,政府粮食储备制度建立完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战略应急物资储备能力提高,储备规模不断增加,维护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
其三,保供稳市能力明显提高,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保驾护航。面对各类突发事件,积极组织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市场供应,关键时刻靠得住、顶得上。适时组织战略物资收储,为相关行业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重要支持。
其四,国际粮食合作不断扩大,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粮食国际贸易规模持续增加,外资企业积极参与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国内粮企“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我国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65%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20%的人口。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就,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