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外惩治有组织犯罪比较研究/史良法学文库(11)》旨在针对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惩治有组织犯罪的法治发展进行全方位、动态性的考察研究,同时在揭示国际社会惩治有组织犯罪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我国惩治有组织犯罪的法治完善提供参考。
目录
序言
内容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惩治有组织犯罪域外及中外比较研究综述
第三节 域外及中外比较刑事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第四节 本书研究的方法路径及框架内容
第五节 本书研究的意义与特点
第二章 国际社会关于有组织犯罪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国际组织关于有组织犯罪的调查研究
第二节 美国关于有组织犯罪的调查研究
第三节 其他国家关于有组织犯罪的调查研究
第四节 国际社会有组织犯罪调查研究的观念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社会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联合国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美国的有组织犯罪概念:从狭义到广义的演变
第三节 欧盟及成员国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界定
第四节 其他国家(地区)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界定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社会惩治有组织犯罪的政策立法
第一节 联合国惩治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政策立法
第二节 美国惩治有组织犯罪的政策立法
第三节 其他国家(地区)惩治有组织犯罪的政策立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社会防治有组织犯罪的执法实践
第一节 联合国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执法观念
第二节 美国防治有组织犯罪的执法实践
第三节 意大利防治有组织犯罪的执法实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外惩治有组织犯罪法治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外有组织犯罪事实观念的比较
第二节 中外有组织犯罪概念界定的比较
第三节 中外有组织犯罪刑事政策的比较
第四节 中外有组织犯罪立法制度的比较
第五节 中外有组织犯罪执法实践的比较
第七章 推进我国有组织犯罪法治建设的借鉴启示
第一节 国际社会惩治有组织犯罪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 强化我国有组织犯罪法治的主要依据
第三节 推进我国有组织犯罪法治建设的路径要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一)
后记(二)
前言/序言
基于全球范围内有组织犯罪日益多发、趋重这一基本事实,最近几十年,国际社会及众多国家普遍完善并强化了惩治有组织犯罪的防控系统和法律制度。就我国而言,如何推进和完善惩治有组织犯罪刑事法治依然是法学界尤其是刑事法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完善我国惩治有组织犯罪刑事法治,一方面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据有组织犯罪的现实样态和演变规律来重新审视我国关于有组织犯罪的传统观念及现有法律制度,另一方面也有必要于全球化视野中考察、辨析国际社会及有关国家惩治有组织犯罪的最新制度法律及其历史演变与经验教训。可见,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有组织犯罪刑事法治有着相异于其他一些刑事法律问题的特点与难度。就此而言,赵赤博士以“中外有组织犯罪刑事法治比较研究”为博士论文选题,学术勇气可嘉。赵赤博士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本博士论文,于2012年12月通过答辩并顺利毕业。作为赵赤博士论文的指导教师,在本书付梓之际,我欣然为之作序。
赵赤博士多年以来聚焦于中外有组织犯罪刑事法治比较研究,于该领域的研究颇为深刻、独到。本书中的部分内容先后单独成篇发表于《法商研究》《法学评论》《法学杂志》等学术期刊,显示出了本论文具有很高的研究质量与水平。纵览本书,其主要特色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视野开阔,研究路径科学、资料权威新颖、研究相当扎实。本书涵盖了全球主要法域有组织犯罪刑事法治的最新发展,包括联合国及欧盟等国际或地区性相关公约或指导性文件,美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惩治有组织犯罪刑事法治的最新发展。本书的研究思路跨越犯罪事实、基础概念、刑事政策、刑法制度和执法司法,彰显了刑事法领域中事实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的交叉融合。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大量采用第一手外文文献,引用资料新颖、权威。第二,研究深入、视角独特、观点清晰、论证有力。本书针对中外惩治有组织犯罪刑事法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展开了深入考察。例如,本书就美国关于有组织犯罪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历史性深度研究,论证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事实依据缺乏、种族偏见思想以及实证研究游离于体制之外等主要原因,美国社会流行的是以“异族阴谋理论”为代表的关于有组织犯罪的偏见思想和狭义概念。、显然,以上研究成果有助于在认真清理有组织犯罪狭义观念之局限乃至缺陷的基础上建构有组织犯罪广义观念。再如,本书研究证明了研究决策模式对于国家惩治有组织犯罪法治发展的重要意义。以美国为例,美国正是采用了关于有组织犯罪的高端、综合性调查研究模式,才得以显著推动了其惩治有组织犯罪法治发展。第三,研究成果既有显著的理论价值,也有切实的实践意义。例如,本书在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国际社会惩治有组织犯罪的经验教训和核心启示:一是准确把握有组织犯罪的事实危害是有效惩治有组织犯罪的事实前提;二是自觉确立有组织犯罪的广义概念是有效惩治有组织犯罪的观念基础;三是构建有针对性的刑事法制度是有效惩治有组织犯罪的法律保障。当然,本书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美中不足,如关于有组织犯罪的事实样态方面着力稍嫌不足,此外本书中的个别观点也有待商榷,但总的来看,本书堪称我国刑事法学界中外有组织犯罪刑事法治比较研究领域中的一部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