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出版以来,《影响力》就一直是十分畅销的图书。由于它的影响,劝说得以成为一门科学。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为某一产品或事业观点游说的人,这都是一本十分基本的书,是你理解人们心理的基石。
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精彩书评
★它将帮助管理人员作出更好的决策,明智地利用其影响力……在这一主题上,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对我看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科学家。
——查理.芒格,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
★多年来,我们一直知道人们是根据情绪买东西,根据逻辑为自己的购买行为找道理。西奥迪尼博士通过清晰而具说服力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
——马克.布兰克伯恩,保险业务暨国家汽车保险公司副总裁兼董事
★西奥迪尼博士把本书的素材直接跟我们应对客户的具体细节联系起来,让我们得以作出重大的改变。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突出的竞争优势。
——劳伦斯.霍夫,艾德凡塔公司关系咨询副总裁
目录
第1章 影响力的武器
为什么无人问津的东西,价格乘以2以后,反而被一抢而空?
为什么房地产商在售楼时,会先带顾客去看没人会买的破房子?
为什么汽车经销商在顾客掏钱买车之后才会建议顾客购买各种配件?
第2章 互惠
为什么精明的政客会让连普通人都能看出来的愚蠢的“水门事件”发生?
为什么我们明明不喜欢某个人,却对他提出的要求无法拒绝?
为什么超市总喜欢提供“免费试用”?
第3章 承诺和一致
为什么像宝洁和通用食品这样的大公司,经常发起有奖征文比赛,参赛者无需购买该公司任何产品,却有机会获得大奖?
为什么一些二手车经销商在收购旧车时,会故意高估旧车的价格?
第4章 社会认同
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求救方式?
为什么当自杀事件广为报道时,报道所覆盖的地区自杀事件反而增多了?
为什么圭亚那琼斯城的910名教徒会集体自杀?
第5章 喜好
为什么特百惠公司的家庭聚会能使每天的销售额超过250万美元?
为什么在审讯嫌疑犯的过程中“好警察”、“坏警察”搭档的方法巧妙地运用了喜好原理?
为什么狂怒的球迷会在比赛输掉以后杀死运动员和裁判员?
第6章 权威
为什么受过正规培训的护理人员会毫不犹豫地执行一个来自医生的明明漏洞百出的指示?
为什么行骗高手们总是以换装作为一种行骗手段?
第7章 稀缺
为什么面值一元的错版纸币,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面值的几百倍?
为什么在拍卖场里,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不停举牌?
青少年反叛的根源在哪里?
尾声 即时的影响力
试读
第1章 影响力的武器
凡事都应当尽可能地简单,而不是较为简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一天,我接到一个朋友打来的电话,她新近在亚利桑那州开了一家印度珠宝店。她说话有点前言不搭后语地向我汇报了一条奇怪的消息。她碰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她认为,我这个心理学家或许能够为她解释清楚。故事是这样的:
她手里有一批绿宝石首饰,一直不大好卖。此刻正是旅游高峰期,商店里稀罕地挤满了客人,绿宝石首饰的质量着实对得住她开的价钱;可就是卖不出去。为了卖掉它们,我的朋友尝试了若干标准的销售技巧。她把它们放到了更显眼的展示区,唤起人们的注意——没用。她甚至叫销售人员使劲“推售”,还是不成功。
最后,她要出城去采购了。出发前一晚,她给负责的售货员潦草地写了一张破罐破摔的字条,“本柜里的所有物品,价格乘个1/2,”本意是哪怕亏本也得把这批倒霉的货给弄出去。几天后,她回来了,发现所有的东西都销售一空,当然了,她本来是并不吃惊的。可她随即发现,由于自己的字迹太潦草,雇员把“1/2”误当成了“2”,所有的首饰都是按原价的两倍卖出去的!这下子,她是彻底惊讶了。
就这么着,她给我打来了电话。我想我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我告诉她,要把这件事解释清楚,她也得听听我的一个故事。其实,这不是我的故事,而是关于雌火鸡的,它属于相对较新的动物行为科学,就是在自然环境下研究动物。雌火鸡是很合格的母亲——充满关爱,警惕性高,全心保护小宝宝。它们会花很多时间照料小火鸡,做好保暖和清洁工作,又把孩子们收拢在身子底下。可这里有个很奇怪的地方。上述一切母爱行为几乎都是靠一样东西触发的:小火鸡的“叽叽”声。在照料过程中,鸡宝宝的其他特点,比如气味、感觉和相貌等,却扮演着极其次要的角色。要是一只小鸡发出“叽叽”声,火鸡妈妈就会照料它,要是不出声,火鸡妈妈就根本注意不到它,有时甚至误杀了它。
动物学家M.F.福克斯(M. W.Fox)在1974年做了
前言/序言
现在我可以坦白承认了,我这一辈子,一直是个容易上当的家伙。在记忆所及的岁月里,我总是容易被小贩、筹款人、这样那样的运营商当成好捏的柿子。是的,这些人里只有一部分动机不大光彩,其他人——比如慈善机构的代表——都有着崇高的目的。我发现自己老是会订些根本不想要的杂志,或是买下环卫工人舞会的门票——这种事情出现的频率之高,让我自己都感到吃惊。兴许,我这种一贯的傻瓜蛋状态,解释了我为什么会对研究顺从性感兴趣: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说了“行”?哪些技术能最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带来这样的顺从性?我想搞清楚,为什么相同的请求,按某种方式说出来会遭到拒绝,稍微换种方式说却会一帆风顺呢?
所以,我干上了实验社会心理学这一行,开始研究顺从心理学。起初,研究大多以实验的形式开展,基本上在我的实验室进行,受试的则是大学生,我想找出是哪些心理原则影响了人们顺从一个要求的倾向性。现在,对于这些原则有哪些,它们如何发挥作用,心理学家已经有了很多认识。我认为这些原则是影响力武器的特点,并将在本书中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一些。
不过,过了一段时间,我逐渐意识到:实验工作,尽管必要,但还不够。一旦走出心理学大楼,走出我研究它们的校园,我就没办法靠实验来判断这些原则在真实世界里有多重要了。很明显,要想彻底了解顺从心理,我得放宽自己的调查范围。我需要去观察专门利用顺从心理的职业老手——也就是套用这些原则左右了我一辈子的那些人。他们知道哪些原则可行,哪些不可行,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保证了这一点。他们的生计就是让我们顺从,他们是靠这一套吃饭的。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别人顺从的人很快就会消失,而做得到的人,则能留下来,把买卖搞得风生水起。
当然了,了解并利用这些原则帮助自己的人,不光只有上述那些专业人士。在跟邻居、朋友、爱人和其他家人进行日常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地都会用到它们,或是成了它们的受害者。但哪些原则最管用,我们普通人只有些模模糊糊、不上道的认识,以要求他人顺从为业的专家们却懂得更多。我仔细想了想,要了解哪些顺从原则对我适用,他们是最丰富的信息源了。于是,近三年来,我把自己的实验研究跟一个更有趣的项目结合起来:我系统化地让自己深入顺从专家——销售员、筹款家、广告商等的世界。
我的目的是从内部观察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