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有明一代之事实,见诸官史及私乘者,以《明史》、《明通鉴》及《明史纪事本末》为最详。《明史》、《明通鉴》,官史也;《明史纪事本末》,私乘也。尝考《明史》凡三百三十二卷,《明通鉴纲目》凡二十卷,《明史纪事本末》凡八十卷,每部辑录,多则数千百万言,少亦不下百万言,非穷数年之目力,不能举此三书而遍阅之。况乎稗乘杂出,代有成书,就令有志稽古,亦往往因材力之未逮,不遑搜览;即搜览矣,凭一时之獭祭,能一一记忆乎?且官私史乘,互相勘照,有同而异者,有异而同者,有彼详而此略者,有此讳言而彼实叙者,是非真伪之别,尤赖阅史者之悉心鉴衡,苟徒事览观,能一一明辨乎?鄙人涉猎史乘有年矣,自愧蠢愚,未敢论史,但于前数年间,戏成《清史通俗演义》百回,海内大雅,不嫌芜陋,引而进之,且属编《元明演义》,为三朝一贯之举,爰勉徇众见,于去年草成《元史演义》六十回,本年复草成《明史演义》百回。《元史》多阙漏,苦乏考证,《明史》多繁复,苦费抉择,不得已搜集成书,无论为官史,为私乘,悉行钩考,乃举一代治乱兴亡之实迹,择其大者要者,演成俚语,依次编纂。其间关于忠臣义士,及贞夫烈妇之所为,尤必表而出之,以示来许;反之,为元恶大憝,神奸巨蠹,亦皆直揭其隐,毋使遁形。为善固师,不善亦师,此鄙人历来编辑之微恉,而于此书尤三致意焉。若夫燕词郢说,不列正史,其有可旁证者,则概存之,其无可旁证而太涉荒唐者,则务从略,或下断语以辨明之。文不尚虚,语惟从俗,盖犹是元、清两演义之故例也。编既竣,爰述鄙见以为序。中华民国九年九月,古越蔡东帆自识于临江书舍。
目录
第一回 揭史纲开宗明义 困涸辙避难为僧
第二回 投军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义拯主帅
第三回 攻城掠地迭遇奇材 献币释嫌全资贤妇
第四回 登雉堞语惊张天祐 探虎穴约会孙德崖
第五回 郭家女入侍濠城 常将军力拔采石
第六回 取集庆朱公开府 陷常州徐帅立功
第七回 朱亮祖战败遭擒 张士德絷归绝粒
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没 略东浙胡大海荐贤
第九回 刘伯温定计破敌 陈友谅挚眷逃生
第十回 救安丰护归小明王 援南昌大战伪汉主
第十一回 鄱阳湖友谅亡身 应天府吴王即位
第十二回 取武昌移师东下 失平江阖室自焚
第十三回 檄北方徐元帅进兵 下南闽陈平章死节
第十四回 四海归心诞登帝位 三军效命直捣元都
第十五回 袭太原元扩廓中计 略临洮李思齐出降
第十六回 纳降诛叛西徼扬威 逐枭擒雏南京献俘
第十七回 降夏主荡平巴蜀 击元将转战朔方
第十八回 下征书高人抗志 泄逆谋奸相伏诛
第十九回 定云南沐英留镇 征漠北蓝玉报功
第二十回 凤微德杳再丧储君 鸟尽弓藏迭兴党狱
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诸王得罪 戕使臣靖难兴师
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败绩滹沱河 燕王棣诈入大宁府
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军失律 脱重围北走还都
第二十四回 往复贻书囚使激怒 仓皇挽粟遇伏失粮
第二十五回 越长江燕王入京 出鬼门建文逊国
第二十六回 拒草诏忠臣遭惨戮 善讽谏长子得承家
第二十七回 梅驸马含冤水府 郑中官出使外洋
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杀敌擒渠 出北塞铭功勒石
第二十九回 徒乐安皇子得罪 闹蒲台妖妇揭竿
第三十回 穷兵黩武数次亲征 疲命劳师归途晏驾
第三十一回 二竖监军黎利煽乱 六师讨逆高煦成擒
第三十二回 弃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宫倾心内嬖
第三十三回 享太平与民同乐 儆权阉为主斥奸
第三十四回 王骥讨平麓川蛮 英宗败陷土木堡
第三十五回 诛党奸景帝登极 却强敌于谦奏功
第三十六回 议和饯别上皇还都 希旨陈词东宫易位
第三十七回 拒忠谏诏狱滥刑 定密谋夺门复辟
第三十八回 于少保沉冤东市 徐有贞充戍南方
第三十九回 发逆谋曹石覆宗 上徽号李彭抗议
第四十回 万贞儿怙权倾正后 纪淑妃诞子匿深宫
第四十一回 白圭讨平郧阳盗 韩雍攻破藤峡瑶
第四十二回 树威权汪直窃兵柄 善谲谏阿丑悟君心
第四十三回 悼贵妃促疾亡身 审聂女秉公遭谴
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顾命 逢君恶八竖逞谗言
第四十五回 刘太监榜斥群贤 张吏部强夺彼美
第四十六回 入槛车叛藩中计 缚菜厂逆阉伏辜
第四十七回 河北盗横行畿辅 山东贼毕命狼山
第四十八回 经略西番镇臣得罪 承恩北阙义儿导淫
第四十九回 幸边塞走马看花 入酒肆游龙戏凤
第五十回 觅佳丽幸逢歌妇 罪直谏杖毙言官
第五十一回 豢群盗宁藩谋叛 谢盛宴抚使被戕
第五十二回 守安庆仗剑戮叛奴 下南昌发兵征首逆
第五十三回 伍文定纵火擒国贼 王守仁押俘至杭州
第五十四回 教场校射技擅穿杨 古沼观渔险遭灭顶
第五十五回 返豹房武宗晏驾 祭兽吻江彬遭囚
第五十六回 议典礼廷臣聚讼 建斋醮方士盈坛
第五十七回 伏朝门触怒世宗 讨田州诱诛岑猛
第五十八回 胡世宁创议弃边陲 邵元节祈嗣邀殊宠
第五十九回 绕法坛迓来仙鹤 毁行宫力救真龙
第六十回 遘宫变妃嫔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
第六十一回 复河套将相蒙冤 扰都门胡虏纵火
第六十二回 追狡寇庸帅败还 开马市荩臣极谏
第六十三回 罪仇鸾剖棺正法 劾严嵩拚死留名
第六十四回 却外寇奸党冒功 媚干娘义儿邀宠
第六十五回 胡宗宪用谋赚海盗 赵文华弄巧忤权奸
第六十六回 汪寇目中计遭诛 尚美人更衣侍寝
第六十七回 海刚峰刚方绝俗 邹应龙应梦劾奸
第六十八回 权门势倒祸及儿曹 王府银归途逢暴客
第六十九回 破奸谋严世蕃伏法 剿宿寇戚继光冲锋
第七十回 误服丹铅病归冥箓 脱身羁绁帐断鼎湖
第七十一回 王总督招纳降番 冯中官诉逐首辅
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闯入深宫 贤法司力翻成案
第七十三回 夺亲情相臣嫉谏 规主阙母教流芳
第七十四回&
试读
却说朱元璋出寺前行,一口气跑到濠州,遥见城上兵戈森列,旗帜飘扬 ,似有一种严肃的气象,城外又有大营扎着,好几个赳赳武夫,守住营门。 他竟不遑他顾,一直闯入,门卒忙来拦阻,只听他满口喧嚷道:“要见主帅 !’'当下惊动了营中兵士,也联翩出来,看他是个光头和尚,已觉令人惊异 ,嗣问他是何姓氏?有无介绍?他也不及细说,只说是朱元璋要见主帅。大众 还疑他是奸细,索性把他反缚,拥入城中,推至主帅帐前。元璋毫不畏惧, 见了主帅,便道:“明公不欲成事么?奈何令帐下守卒,絷缚壮士?”自命不 凡。那上面坐着的主帅,见他状甚奇兀,龙形虎躯,开口时声若洪钟,不禁 惊喜交集,便道:“看汝气概,果非常人,汝愿来投效军前么?”元璋答声 称是。便由主帅呼令左右,立刻释缚,一面问他籍贯里居。元璋说明大略, 随即收入麾下,充作亲兵。看官!你道这主帅为谁?便是上回所说的郭子兴。 至此始点醒主帅姓名,文不直捷。 子兴得了元璋,遇着战事,即令元璋随着。元璋感激图效,无论什么强 敌,总是奋不顾身,争先冲阵。敌军畏他如虎,无不披靡,因此子兴嘉他义 勇,日加信任。一日,子兴因军事已了,踱入内室,与妻张氏闲谈,讲到战 事得手,很觉津津有味。张氏亦很是喜慰。嗣复述及元璋战功,张氏便进言 道:“妾观元璋,不是等闲人物,他的谋略如何,妾未曾晓,惟他的状貌, 与众不同,将来必有一番建树:须加以厚恩,俾他知感,方肯为我出力。” 张氏具有特识,也算一个智妇。子兴道:“我已拔他为队长了。”张氏道: “这不过是寻常报绩,据妾愚见,还是不足。”子兴道:“依汝意见,将奈 何?”张氏道:“闻他年已二十五六,尚无家室,何不将义女马氏,配给了 他?一可使壮士效诚,二可使义女得所,倒也是一举两得呢!”子兴道:“汝 言很是有理,我当示知元璋便了。”次日升帐,便召过元璋,说明婚嫁的意 思。元璋自然乐从,当即拜谢。子兴便命部将两人,作为媒妁,选择良辰, 准备行礼。 小子叙到此处,不得不补述马氏来历。先是子兴微时,曾与宿州马公为 刎颈交。马公家住新丰里,佚其名,其先世为宿州素封,富甲一乡,至马公 仗义好施,家业日落,妻郑媪生下一女,未几病逝。马公杀人避仇,临行时 曾以爱女托子兴,子兴领回家中,视同己女。后闻马公客死他方,益怜此女 孤苦,加意抚养。子兴授以文字,张氏教以针黹,好在马氏聪慧过人,一经 指导,无不立晓。与明祖朱元璋,恰是不谋而合。至年将及笄,出落得一副 上好身材,模样端庄,神情秀越,裱而不艳,美而不佻;还有一种幽婉的态 度。无论如何急事,她总举止从容,并没有疾言遽色。的是国母风范。所以 子兴夫妇,很是钟爱,每思与她联一佳偶,使她终身有托,不负马公遗言。 凑巧元璋投军,每战辄胜,也为子兴夫妇所器重,所以张氏倡议,子兴赞成 ,天生了一对璧人,借他夫妇作撮合山,成为眷属,正所谓前生注定美满姻 缘呢。说得斐叠观。 吉期将届,子兴在城中设一甥馆,令元璋就馆待婚,一面悬灯结彩,设 席开筵,热闹了两三日,方才到了良辰;当由傧相司仪,笙簧合奏,请出了 两位新人,行交拜礼;接连是洞房合卺,龙凤交辉,一宵恩爱,自不消说。 和尚得此,可谓奇遇。自此以后,子兴与元璋,遂以翁婿相称,大众亦另眼 看待,争呼朱公子而不名。惟子兴有二子,素性褊浅,以元璋出身微贱,无 端作为赘婿,与自己称兄道弟,一些儿没有客气,未免心怀不平。元璋坦白 无私,那里顾忌得许多?偏他二人乘间抵隙,到子兴面前,日夕进谗,说他 如何骄恣、如何专擅,甚且谓阴蓄异图,防有变动。子兴本宠爱元璋,不肯 轻信,怎奈两儿一倡一和,时来絮聒,免不得也惶惑起来。爱婿之心,究竟 不及爱子。元璋不知就里,遇有会议事件,仍是侃侃而谈,旁若无人。某日 为军事龃龉,竟触动子兴怒意,把他幽诸别室,两子喜欢得很,想从此除了 元璋,遂暗中嘱咐膳夫,休与进食。事为马氏所知,密向厨下窃了蒸饼,拟 送元璋。甫出厨房,可巧与张氏撞个满怀,她恐义母瞧透机关,忙将蒸饼纳 入怀中,一面向张氏请安。张氏见她慌张情状,心知有异,故意与她说长论 短,马氏勉强应答,已觉得言语支吾;后来柳眉频蹙,珠泪双垂,几乎说不 成词,经张氏挈她入室,屏去婢媪,仔细诘问。方伏地大哭,禀明苦衷。张 氏忙令解衣出饼,那饼尚热气腾腾,粘着乳头,好容易将饼除下。眼见得乳 为之糜,几成焦烂了。难为这鸡头肉。张氏也不禁泪下,一面命她敷药,一 面叫入厨子,速送膳与元璋。是夕,便进谏子兴,劝他休信儿言。子兴本是 个没主意的人,一闻妻语,也觉得元璋被诬,即命将元璋释放,还居甥馆。 张氏复召入二子,大加呵斥,二子
前言/序言
有明一代之事实见诸官史及私乘者以《明史》、《明通鉴》及《明史 纪事本末》为最详。《明史》《明通鉴》官史也。《明史纪事本末》私乘 也。尝考《明史》凡三百三十二卷《明通鉴纲目》凡二十卷《明史纪事本 末》凡八十卷每部辑录多则数千百万言。少亦不下百万言非穷数年之目 力不能举此三书而遍阅之。况乎稗乘杂出代有成书就令有志稽古亦往往 因材力之未逮不遑搜览;即搜览矣凭一时之獭祭能一一记忆乎?且官私史 乘互相勘照有同而异者有异而同者有彼详而此略者有此讳言而彼实叙 者是非真伪之别尤赖阅史者之悉心鉴衡苟徒事览观能一一明辨乎?鄙人 涉猎史乘有年矣自愧蠢愚未敢论史但于前数年间戏成《清史通俗演义》 百回海内大雅不嫌芜陋引而进之且属编《元明演义》为三朝一贯之举 爰勉徇众见于去年草成《元史演义》六十回本年复草成《明史演义》百回 。《元史》多阙漏苦乏考证《明史》多繁复苦费抉择不得已搜集成书 无论为官史为私乘悉行钩考乃举一代治乱兴亡之实迹择其大者要者演 成俚语依次编纂。其间关于忠臣义士及贞夫烈妇之所为尤必表而出之以 示来许反之为元恶大憝神奸巨蠹亦旨直揭其隐毋使遁形。为善固师不 善亦师此鄙人历来编辑之微恉而于此书尤三致意焉。若夫燕词郢说不列 正史其有可旁证者则概存之其无可旁证而太涉荒唐者则务从略或下断 语以辨明之。文不尚虚语惟从俗盖犹是元清两演义之故例也。编既竣爰 述鄙见以为序。中华民国九年九月古越蔡东帆自识于临江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