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贞观二十二年,玄奘重回大唐已三载有余,在李世民的扶持下,建弘福寺译场得传万卷佛法。
当此时,贤臣相继离世,年迈的皇帝数次提出要玄奘还俗佐政的要求,却都被他婉言谢绝。二人数度长谈,论生死、佛法甚至权谋……无所禁忌,太宗将玄奘视为挚友。直至离世,太宗一生 的心里话只说给了玄奘。
李治即位后建立了多所道观,对佛门却是明里褒奖暗里限制。玄奘为保存佛国的梵本,力促修建大雁塔。塔落成后,长安佛学更加隆盛,络绎不绝的外国学僧来到长安游学。玄奘毕生醉心于此,得见佛学盛世可谓满足至极。但李治对佛教的限制愈多,在释道辩论、寺庙的修建中偏向道教,暂停翻译经文,破制迎武后……玄奘在皇帝的步步贬抑中,又将如何求索、弘扬佛学智慧?
19年+56个国家+110个城市+1335卷经文+5万里路=玄奘西行。新兴的大唐王朝、马背上的突厥人、神秘的中亚、多种思想大碰撞的印度……一一展现在玄奘这样一个孤独行者的求真苦旅中,成就了人类徒步史上难以逾越的伟大的探险。
精彩书评
第01章 终我一生,不夺我志
转眼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正月尚未过去,中书令兼右庶子马周病逝。
这个帝国重臣的离去对李世民打击很大,而在此之前的数年间,还有魏徵、高士廉等重臣相继逝去。皇帝身边一下子感觉凋零了许多。
这年四月,得知宋国公萧瑀和梁国公房玄龄病重的消息后,李世民的身体和情绪变得越来越坏,以致风疾复发,头痛不已。
偏偏这个夏天又异常炎热,太阳像一团火,无情地燎烧着大地。人们即使待在屋里不动也会出一身大汗。偶尔天降暴雨,如帘如瀑,却浇不去那弥漫于天地间的热浪和暑气。
李世民一向怕热,这样的天气自然在京城里待不住,于是驾幸长安北郊的玉华宫避暑。
然而这个关中地区zui da zui mei的皇家行宫能避酷暑,却躲不过内心的煎熬。环顾左右,亲朋故旧一个个相继故去,没死的也都垂垂老矣,一些新纳的人才又因介入皇储之争的旋涡太深,而失去了他的信任。残酷的现实使得李世民心中生起一股无可奈何的凄凉与悲怆,以致焦躁上火,对未知的死亡的恐惧更令这个逐步迈入老年的皇帝心力交瘁。
这时,他突然想起了还在长安的酷暑下辛苦译经的玄奘。这是个在朝野上下都有着莫大影响力的高僧,不仅德高望重、博学多才,更难得的是洞察世情。记得在长安时,每次同他交流之后,李世民都觉得自己的情绪缓和了许多。
如今的他迫切地想要见到这个僧人,想同他说说话、聊聊天,听听那些行云流水般引经据典的表达,以及各种有趣的异域传说。
同皇帝相反,此时的玄奘正处于心情上佳之际。炎热的夏天对他的身体并无坏处,干燥、高温和日晒让他的寒症缓解了许多。
而zui令他感到愉快的是,五月十五日,他刚刚率领译场众德完成了《瑜伽师地论》的翻译,总计一百卷。这是他当年西行求法的初衷,自然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如今亲眼看着这部梵文大论变成一排排优美的汉文,法师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这笑容感染了他的助手们,整个译场都充满了盈盈喜气。
译完《瑜伽师地论》的当天,玄奘又翻译了印度胜论派学者慧月所撰的《胜宗十句义论》一卷。
所谓“句义”类似于范畴,十句义指的是:实体、性质、运动、普遍、特殊、内属、可能、非可能、亦同亦异、非存在这十个概念。
《胜宗十句义论》把宇宙万象,包括具体的和抽象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均纳入这十个句义之内。此外,在认识论上,它承认现量和比量,并强调只有全面理解十句义,才能获得真知和解脱。
玄奘之所以翻译这部外道论书,显然是认为,其与佛法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就在玄奘做好准备,即将启译下一部佛教经典时,皇帝的传诏到了,请玄奘法师来玉华山避暑陪驾。
对于这道诏令,玄奘的心中并不抗拒,甚至有些欣然。
自从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内组建译场,迄今已有三年了。三年来,他从未踏出过长安城半步。这一方面是由于译经的忙碌,另一方面也来自朝廷的监管。如今刚刚结束《瑜伽师地论》的翻译,能有机会出城透透气,轻松一下,总是一件好事。
几个弟子想与师父同行,玄奘劝慰了几句,还是将他们留在了长安。道归年纪还小,怀素是俗家弟子,都不方便带出去。至于玄觉,这沙弥是麹文泰的幼子,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容貌上的相似怎么也遮挡不住,玄奘可不敢让他跟皇帝见面。
玉华山距长安三百余里,玄奘与皇宫派来的十几名侍卫一同骑马前行。
一路上天气晴朗,阳光毫无遮挡地洒向地面,透入每一颗石子的缝隙间。整个大地都在冒烟,就连天空也仿佛被灼热的太阳烤掉了色,呈现出一种索然无味的淡蓝。
侍卫们早已热得满头大汗,使劲拿袖子擦拭。转头瞧见玄奘一脸的风轻云淡,似乎那满天的暑气未曾侵袭到他分毫,不禁好奇地问道:“这么热的天,法师竟然不出汗,莫非真有神通不成?”
玄奘微微一笑,手执佛珠轻吟道:“人人避暑走如狂,唯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恼,为人心静身即凉。”
听到这个偈语,众人只觉得一阵微雨拂过心头,顿觉清凉舒畅。
玄奘毕竟是经历过印度酷暑的人,对这样的天气自然不甚介意。况且眼下这点儿路,比起那漫漫五万里的西行路来,也实在算不了什么。反倒是这几年被禁锢在长安弘福寺里,有些憋闷和不习惯了。
一路上,他见缝插针,不时地讲些经文和佛理故事给侍卫们听,以缓解他们心头的暑热。虽然辛苦,却有无数法味在心头。
就这样一路兼程,马不停蹄地赶了三天路,终于看到了玉华山。
一进山来,立刻感到凉风习习。眼前绿树葱茏,风景秀丽,加上zui近下了几场透雨,空气也显得格外清新。小溪从茂密的森林中穿流而过,
目录
第01章 终我一生,不夺我志
第02章 西行的感觉
第03章 成佛意味着完善
第04章 心灵之路与现实之路
第05章 天竺惊变
第06章 你尽到护法之责了吗?
第07章 法师须应我三事
第08章 荒唐的盗窃案
第09章 帝王的决绝
第10章 生命之殇
第11章 大慈恩寺
第12章 麴文泰的改革
第13章 情出自愿,事过无悔
第14章 我与法师相识太晚了
第15章 一场梦,一辈子
第16章 再见了,贞观
第17章 大雁塔
第18章 朝廷的清洗和谣言
第19章 弟子已找到回家的路
第20章 穿越数万里的信件
第21章 译经被暂停了
第22章 言戏之间,是非烽起?
第23章 让它自行冷下去
第24章 请三藏与吕公对定
第25章 翻译者最重要的是诚实
第26章 赢是有代价的
第27章 七大臣监共译经
第28章 武后的忧惧
第29章 佛光王子
第30章 归乡
第31章 我真的累了
第32章 玄奘天生属于寺院
第33章 成唯识论
第34章 明空愿为法师破一次例
第35章 启译《大般若经》
第36章 致拜君亲与那提风波
第37章 师兄要我发个誓吗?
第38章 奘门无阴授
第39章 这就是我的修行
第40章 愿以毕生福慧回施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