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成长起来的专家学者中,温儒敏教授很有代表性。他不仅是著名的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著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作)等名作,也是很有情怀的教育家,主编大中小学教材多种,2012年受聘为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旗手。本书是温儒敏教授从事教学与研究近五十年的回顾与记述,有亲友忆旧,学界回想,北大见闻,亦有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和语文教材总主编的阅历自述。另收入部分著述序跋、媒体访谈并附学术年表。既是学术资料,也可作散文随笔读,从中既可见出温儒敏教授的学术轨迹,也约略能见数十年学界与教育界变迁的侧影。
目录
辑一
我的阿? 3
父亲的药房 8
客家乡音中坝情 17
......
我讲现代文学基础课 117
说说我的学术研究著作 135
我的语文教育著述与主张 148
辑二
《比较文学论文集》编者序 181
《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新版自序 187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版往事 191
......
《语文课改 守正创新》前言 270
《用好语文统编教材》前记 274
《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序 280
辑三
办教育要守正创新 293
以教师为“志业”,不只是“职业” 305
温良儒者,敏慧前行 315
人文学者也要“接地气” 325
附录
温儒敏学术年表简编 347
试读
那时中文系的那些事儿(节选)
1999年7月16日下午,在静园五院会议室,学校党委宣布任命我担任中文系主任。此后,到2008年5月,我担任系主任前后两届,九年。在中文系,无论资历、学问、威望,都轮不上我称能,却被“赶着鸭子上架”了。按照当时的干部制度,先由组织部到院系调查,征求意见,提出备选名单,然后由教师大会投票,学校任命。当时,我去北大出版社当总编辑才两年,又要急着调回中文系,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现在想来,也是机缘吧。我年龄较适中,当时五十三岁;出过几种书,晋升教授的时间相对算早;当过副系主任,出任过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可能以为我有些行政能力。行政能力其实未必,我只不过“死心眼”,做事比较认真罢了。
在外人看来,当北大中文系主任是荣耀的,但我自知斤两,压力很大。好在北大的“官场”味不浓,系主任不是什么“官”,无非是在老师里头选一个愿意出来做,大家又能接受的,“轮流坐庄”就是了。卸了职,还是普普通通的教师。北大有个好习惯,院系一级领导包括党委书记,都不是外派来的,而由本院系的老师兼任,不脱产。我在任九年,一直在上课、带博士生,也从没有人称呼我 “温主任”。听说有些学校的院系领导是可以“套”什么干部级别的,我们对此毫无概念,也不感兴趣。十多年过去了,回顾我当系主任那九年,有些片段写下来,也许可以作为史料。这些片段包括 :先拿会议“开刀”,麻烦的“定岗”,师资队伍“断层”,提出“守正创新”,培养“笔杆子”,孑民学术论坛,率先实行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坚持不“升格”为学院,“宽口径”与“厚基础”,实行评分“正态分布”,本科生设导师,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等等,并不连贯,也就是随想随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