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蔡元培传》作为“国学大师丛书”之一,出版已有十四年。今夏,作者张晓唯对这部写于1992年的书稿进行修改和增订。此次增、改的主要内容涉及:蔡元培主持北大的六年一章增加“辞离北大以后”一节:元老参政和学界领袖一章,增加蔡氏晚年政治活动及在中央研究院的若干细节:增写交游一章,详述传主不同时期与各类人物的交往,借以展现不同侧面和场景。此外,最后的岁月及其他一章增加适量内容;附后的生平学术年表,略微增加北大时期和晚年从政时段的若干活动。
目录
小引/001
第一章 从绍兴到北京/001
一、平和少年001
二、科场得意005
三、在翰林院011
第二章 办学、革命、留洋/017
一、办学之初017
二、沪上革命022
三、留德四年027
第三章 在民国最初的年月里/033
一、首任教育总长033
二、在民初政争中038
三、变动不已的旅欧生活043
第四章 主持北京大学的六年/049
一、学术至上049
二、兼容并包057
三、“五四”前后063
四、欧美之行072
五、“不合作!”077
六、辞离之后086
第五章 “党国元老”和学界领袖/096
一、元老参政096
二、学界领袖111
第六章 著述概观/124
一、《中国伦理学史》125
二、哲学、美学与美育133
三、《石头记索隐》140
四、暮年倾心民族学145
第七章 家庭生活及品格/150
一、家庭生活150
二、人品及性格155
第八章 人际交往/164
一、联结两代文化人164
二、交游(上)171
三、交游(中)180
四、交游(下)195
第九章 最后的岁月及其他/209
一、长眠香港209
二、蔡元培研究概述215
蔡元培生平学术年表/224
后记/238
试读
童年,往往是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和梦幻的温馨岁月,这对于生活在古城绍兴的蔡元培来说尤其如此。素以人文荟萃、国学隆盛著称于世的绍兴,自远古至近世留下了多少君王先贤、文人墨客的生命印迹,真可谓俯拾即是,斑斑可考。而每一处斑驳的遗迹,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悠远而生动的故事,昭示着那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的传说,在这里物化为气势巍峨的大禹陵庙,供千百年来天下人们瞻顾凭吊;曾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越王勾践在这里卧薪尝胆,矢志再起,还有那与他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美丽动人的西施姑娘和忠诚悲烈的文仲大夫,即分别生于斯,葬于此;空怀报国之志的陆游在这里的沈园邂逅唐琬,写下缠绵悱恻传诵千古的《钗头凤》词。且不去备述撰著《论衡》的王充、“乡音未改”的唐代诗人贺知章、大器晚成的史学家章学诚及令郑板桥赞佩得五体投地的徐渭(徐文长)等名家与绍兴的渊源关系,只以蔡元培家居的笔飞坊笔飞弄来说,即充盈着关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诸多似真似神的美妙传说。蔡元培自述:我家所在的“笔飞弄是笔飞坊中的一弄。相近有笔架山、笔架桥、题扇桥、王右军舍宅为寺的戒珠寺、王家山。相传右军在此的时候,一老姬常求题扇,有一日,右军不胜其烦,怒掷笔,笔飞去,这就是笔飞名坊的缘故。此说虽近于神话,但戒珠寺山门内有右军塑像,舍宅为寺的话,大约是可靠的。”《自写年谱》,《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267页,中华书局1989年。)可以想象:在暑热难耐的夏夜,长辈们坐在蔡家台门里,手摇蒲扇,讲述多彩多姿的越乡掌故,会启迪蔡元培幼小心灵中怎样的好奇和思智啊!家乡特有的文物优势,使书本上和口碑中的空灵载说变得真切可感;举目即见、抬手可触的人文环境,又令人产生贴近文化精粹的优越心理和近距离感受。耳濡目染于如此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对蔡元培日后的发展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况且,他18岁以前不曾离开故乡一步,而在此生活的累计时日竟超过其整个生命历程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