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也可以看作是一次知识分子运动。一批知识精英传播新知,评判旧学,启蒙思智,重塑典范,影响一代青年至深至巨,近代中国的价值系统、政治文化和学术理路自此为之一变。然此一群体聚拢时日甚短,旋即风流云散。惟蔡元培、胡适二位意气相投,联手合作达二十年之久,隐然成为民国知识界一股主导力量,又均保持着当年的启蒙意绪和自由主义特性,遂使五四文化人的余脉得以伸延。蔡元培与胡适“个案研究”,与“五四”以来思想、文化、教育诸方面息息相关,亦映现出民国知识分子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诸多侧面,透过二人的立身行事,我们还将隐约看到或许属于“知识分子精神象征”的某些内涵。
目录
绪论 五四文化人与自由主义
第一章 蔡元培、胡适交谊综论
一、北大共事(上)
二、北大共事(下)
三、沪上合作
四、南北暌隔
第二章 文化思想之异同
一、两代人同一主题
二、立足“传统”
三、趋向西化
第三章 教育独立之梦
一、偏重大学教育
二、在学生运动的旋涡中
三、教育独立之梦
第四章 红学之争
一、《石头记索隐》
二、《红楼梦考证》
三、治学平议
第五章 政治情结
一、亦学亦政
二、自由主义之累
三、落寞晚暮
第六章 人际交游与做人风范
一、两个相互重叠的人际交往圈
二、从北京大学到中央研究院的人事变迁
三、一代人师,两样风范
余论 知识分子的精神象征?
参考文献
后 记
试读
胡适对于外界的烦对之声是颇为敏感的,她的日记中旅游者方面的记述,如1900年4月17日:“外间小人蔡先生狠力但只敢暗中捣乱,不敢公然出头。他们现在还有许多人不上课或请假,或不请假。国立八校之中,美术学校的教职员现在主张‘总请假’。当此时势,还有这种没有心肝的人!”①再1922年8月19日:“现在各校对北大的感情极恶,近来为中华教育改进社废止法政专门学校的议案,北大竞在四面楚歌之中了。他们对我尤其不满意,对孑民先生也是如此。”②蔡元培、胡适显然是要实行自己对于教育的主张,而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些个人和团体的利益,因而招致反对和不满。此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北京各校之间,在北大内部也时有出现。同年10月初,北大召开评议会,讨论限制本校教授在校外兼课的课时问题,教务长胡适提出,不得超过在本校授课时数的二分之一,后修正为六小时以内,但仍有几位评议员认为限制过严而加以反对。此时,校长蔡元培起立,声色俱厉,颇带怒气地说:“评议会到了今天,不能再反对件事了。你们要反对,应该在去年三、四月问反对。如果我们不实行此案,我们怎么对得起那些因兼任各部事务而改为讲师的几位教授呢?我们今天只能以评议员资格发言,不应以私人资格发言!”③此案交付表决,终以多数赞成通过。在场的胡适会后记述道:“我认得蔡先生五年了,从来不曾见他如此生气。”④世人视蔡元培为好好先生,实则他外圆内方,自有其狂狷的一面。他不惜大动肝火,鼎力支持胡适的议案,当然是出于北大治校的考虑,但从中亦不难发现蔡元培长北大后期推进工作之艰难情形。在这种情况下,胡适的协助与支持,对蔡元培来说更显不可或缺和意义重大,反之(对胡适而言)亦然。
如果说蔡元培和胡适在北京大学共事时期,由于教育主张、办学思想的基本一致,以及职务上(校长和教务长)的配合需要等诸因素而关系日趋洽契,那还仅是两人交谊一个较为公开的方面而已。这一时期,两人关系除公务之外,还有着也许更为重要的沉潜的一面,即“五四”之后北京知识界政治兴趣日益浓厚过程中二人社会政治取向的相同,及其在与各派政治力量周旋时那种无可置疑的“同党”关系。蔡元培自清末以来,即走着“亦学亦政”的路向,民国之后,其学界领袖的色彩日渐浓厚,尤以五四时期为甚;胡适的知名似乎主要是以“学者”身份,然其“舆论界之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