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郑楚光教授的学术生涯为主线,涵盖学术、教育、科研平台建设、国际合作、参政议政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展现郑楚光教授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卓越贡献。在前瞻远望部分,深入探讨了流动与燃烧过程的数理模型、煤的特性研究、化石能源污染物及低碳利用等前沿学术成果,还涉及他在能源发展战略方面的思考。亦师亦友部分体现了他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分享了他培养研究生和构建学术团队的经验。项目基地部分详细记录了他参与的多个*科研平台的创建与发展,以及相关科研项目成果。合作交流部分展示了他在国内外能源合作中的积极作为,赤诚衷心部分反映了他在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担当,成果报道部分则汇总了各界对他成就的关注与认可。
精彩书评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开展基础研究工作,要想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取得进展和突破,必须十分注重信息的获取、学科的交融和知识的更新,往往需要多代人长期的持续努力。研究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高层次学生,在知识的视野、信息的掌握、思想的敏捷、创新的活力各个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受教育者,还应该是研究工作的承担者和创新者。他们个性特征鲜明,而这也正是今天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工作*需要的,对其作用的认识和发挥,要有全新的观念。郑楚光教授在担任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深深体会到要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源头基地,*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和基地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是非常必要且又行之有效的。他带领实验室团队,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创建了一套较完整的、能*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积极性、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始终保持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处于学科前沿的培养机制,推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全面发展。应该说,这些经验和体会对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具有较为普遍的实用意义。他倡导的“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创建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模式”荣获 2001 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郑楚光教授个人也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97年),并被授予湖北省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
目录
1 前瞻远望——形成学术特色
1.1 流动与燃烧过程的宏观数理模型和数值模拟
1.2 煤的矿物组成、孔隙结构及本征反应性 (1993—2000年)
1.3 煤中非主量元素的变化行为 (1999—2002年)
1.4 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的非常规污染物 (2005—2008年)
1.5 基于离散体系的跨尺度多相反应流的介观理论和方法
1.6 基于量子化学理论的煤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
1.7 化石能源低碳利用方式
1.8 跨越文管学界 扩宽知识视野
1.9 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2 亦师亦友——携手相伴同行
2.1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创建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模式
2.2 重视团队建设,构建学术梯队
2.3 亦师亦友,相伴同行
3 项目基地——提升学科水平
3.1 基地建设
3.2 代表性科研项目及成果
3.3 关于学科发展的一些思考
4 合作交流——双方相得益彰
4.1 国内合作交流案例
4.2 国际合作交流案例
5 赤诚忠心——协商议政建言
5.1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5.2 给台湾交通大学校长的信 (1998年4月)
5.3 完善政协工作的法律地位 确保政治职能的有效发挥
5.4 舒缓社会张力 促进社会和谐
5.5 省政协的致敬信
5.6 关于能源改革的探讨
5.7 在九三学社中央庆祝九三学社创建 75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6 成果报道——淡为伏枥老骥
6.1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统战部专题报道
6.2 科学时报报道
6.3 新华社报道
6.4 中国气象报社报道
6.5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华科大人物”专栏报道
6.6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的人物特辑报道
附录
附录 A 郑楚光重要成果总汇
A.1 出版著作
A.2 所获重要奖励
A.3 平台基地建设
A.4 承担的重要项目
A.5 发表的文章
附录 B 博士研究生名册
试读
1.1 流动与燃烧过程的宏观数理模型和数值模拟
燃烧是受多种物理和化学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燃烧过程中,除了燃料固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外,气体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燃烧学是涉及诸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基本理论、数学模型和诊断技术是促进燃烧学科发展的三个有力武器。在 20世纪 80年代之前,燃烧学总体上以实验研究为主,对一些基本燃烧现象和实际燃烧过程的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试验和经验探讨的水平上。燃烧装置设计和改造的手段主要是试验 (包括冷、热态模化试验和全尺寸试验)数据和经验公式相结合,不仅局限性大、周期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对一些有着复杂机理的过程,如污染物的形成等,没有相应的描述和反映,难以满足建设和生产需要。
随着人们对燃烧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测量手段的不断完善,燃烧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燃烧学科的进步,使一般条件下各种理论模型的数值解得以和相应的实验数据对比,从而检验和优化理论模型;另一方面开辟了用理论模型直接指导试验和设计工作的途径,使燃烧装置的设计和优化建立在更合理的基础上,并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实际燃烧过程的复杂性和研究手段的落后,使得理论和技术上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早在 20世纪 80年代,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开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燃烧过程。在当时,燃烧过程数值模拟在我国才刚刚兴起,在国际上也还属于新的研究领域。我认为从计算燃烧学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看,无论从理论价值上,还是在指导实践的作用上,它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很值得去探索、开发和实践。此后,我和我的团队在此领域持续开展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和构建了若干新的理论模型、模化方法和数值算法,并应用于工程实际,取得了明显实效。
前言/序言
自序
1945年生人的我,蓦然回首平生,仿佛在不经意间,便从一个不经世事的孩童,一下子变成了耄耋之年的老者。真是时光如箭!亦曾有过理想,做过美梦,也经历过饥饿、苦难。
武昌第一小学的六年(1950—1956年),孩童稚气的我,目睹过镇压反革命,见证过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个体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懵懂而快乐过;武汉二十二中的初中三年(1956—1959年),少年风华的我,经历过反右派斗争,“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惊奇而困惑过;华师一附中的高中三年(1959—1962年),志学之年的我,体验过三年困难时期,为第一颗月球探测器上天的新闻欢欣过,获得过优异的数学竞赛成绩……艰苦而奋发过;华中工学院的大学六年(1962—1968年),初步成年的我,参加过农村的四清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有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也曾如饥似渴地努力攻读文化知识……痛苦和彷徨过。
大学毕业后,在到基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的号召下,我被分配到湖北电力基建一处当了一名电站锅炉安装工,至此年复一年地在松滋县域的三线工程、竹山县大山深处的*基地,以及武钢高炉旁的青山电厂辗转。我做过班组工人、当过工地技术员、经历过大雪天芦席工棚中的难眠之夜、从事过几十米钢架上的高空作业,几乎年年获评先进工作者,历经整整十个酷暑严冬。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我进入了后面的大半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1978 年1月,*发出 《关于高等学校 1978 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意见》,决定招收“文革”后的首届研究生。我经历了在干打垒集体宿舍中的伏“床”攻读、为了获批报考与领导的据理力争、由警察把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考试迟到的失魂落魄……终于重回母校学习,再次师从马毓义老师。1981年5月,国务院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我有幸成为国家首批硕士、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后还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能力和思想水平,而且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
1986 年,我留校任教,并于1990年到1992年2月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工作学习,之后又回到母校,一直工作至今。
所有这些经历似乎也都同步清晰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阶段的发展,我一路与祖国母亲同行。尽管生活中经历了种种艰辛、磨难和挑战,但我心中依然洋溢着由衷的愉快、幸福和满足。
此次,在同人与学生们的再三嘱托下,承蒙他们用心,将我多年在校期间从事科研学术活动和教学育人工作经历中,尤其在寻求学术方向、探索领域亮点、争取项目基地、带领团队共事、加强合作交流方面的一些体味和感悟、文稿和建言,收集、整理、编辑、结集成册,尤其是赵海波、刘晶、张立麒、郭照立、赵永椿、李鹏飞诸位,耗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让我感愧良深。特借此序一则表达感激之情,二则聊慰后面的余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长久以来,这两行诗的意境一直留在我心中,多有感触!故而借用“曾经沧海,自信人生”为本书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