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城市定位、产业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出发,深度挖掘了一所新型大学诞生背后的故事。从“高瞻远瞩 筹建新型大学”“聚焦技术 明确发展道路”“招兵买马 组建人才队伍”“独具匠心 ‘空中大学’落成”“产业之需 校正学院之基”“转变观念 创新育人方式”六个方面展示了高扬技术旗帜的重要性,以及“从技术出发”“面向地方、面向周围、面向产业”“先办国际化,再创高水平”背后所展现的当代社会发展对重新认识人才、重新评价人才和重新培养人才的迫切需求。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技术大学的过程,既是以市委、市政府为核心的筹建班子只争朝夕的实干过程,也是深圳市现代高等教育卓越发展的创新过程。
目录
第一章高瞻远瞩筹建新型大学001
德国“工业4.0”强势崛起引发全球工业转型浪潮003
“中国制造2025”迎势而上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007
“深圳行动计划”先声夺人吹响制造业“智造化”号角012
“马上”建大学以高水平大学助力深圳再发展016
一锤定音对标国际一流创建深圳技术大学018
高等工程教育“德国质量”背后的教育之力024
应用技术大学就是好大学029
第二章聚焦技术明确发展道路034
落子大格局从协同发展角度作规划035
成立领导小组选定筹备办公室主任039
名实之辩从校名变化看办学使命048
迎难而上破除传统技术观念下的发展痼疾051
重新定位高扬高等工程教育旗帜055
借力深圳大学走好错位发展之路060
“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064
第三章招兵买马组建人才队伍068
新事业新梦想第一批筹建人员如期到位069
在“梦开始的地方”追逐梦想080
为什么选择“幼儿园”?因为“看到”很重要083
拓荒岁月不言愁089
筹备办公室顺利揭牌093
第四章独具匠心“空中大学”落成101
把环境限制转化成建筑特色102
以国际化的建筑涵养国际化的习惯107
麒麟山庄商定“空中大学”建设方案112
把地铁建在校园里的奇思妙想120
想办法牵住校园规划的“牛鼻子”122
百年包豪斯经典永流传129
第五章产业之需铸造学院之基135
迎接省教育厅及专家组考察评议137
一个等待的背影148
以一流会议探索一流理念150
学科建设会议筹划学院蓝图168
聚焦先进制造—中德智能制造学院177
着眼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182
瞄准信息化浪潮—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189
面向智能流动—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197
抓住发展的“直接推手”—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203
用设计改变世界—创意设计学院211
第六章转变观念创新育人方式220
大胆招生是共识221
错位发展注定不一样238
首届开学典礼风采十足277
啤酒实验室品牌飘香283
赛车工作室里的人才培养加速度292
严阵以待迎接教育部专家组考察评议300
奔跑接力成功去筹308
第二次招生中的小插曲312
成立大会再启奋发新篇316
1034精神在坪山河畔萌发322
新时代大发展327
结语教育要转变面向指标的战略349
后记361
附录*阮双琛同志在深圳技术大学创建历程中的重要活动讲话365
试读
历史的叙事是将所历之事转译为可述之物,可述之物往往具有事后的确定性,所历之事则如旷海浮舟、四顾无岸,当事者唯有保持战略定力。
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未知之处做评断,在未定之时赢大势,在未来之际谋先机,是谓勇智。勇智者,辨识大趋势,思考大问题,落子大格局;凡事通盘思考,凡事处变不惊,凡事妥善应对;在结构中定方位,在关系中看本质,在规律中求发展。正所谓“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始终把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程。
“早在2010年,市委、市政府就想创办一所深圳理工大学。当时我们正在筹划建设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根据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层次结构,市委、市政府认为应该建立一所偏工科的大学,因为深圳大学属于综合类的,南方科技大学侧重理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偏向文科。”时任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说。实际上,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就已经形成了创办新型大学的构想。《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和高科技城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大力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形成与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充满活力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采用新模式和新机制,研究筹建1~2所高水平大学。《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暨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对如何调整优化全市教育布局,继续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有更进一步的描述。文件指出,根据深圳发展需要,采用多渠道投入办法,借鉴品牌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先进经验,采用全新的办学体制和灵活的运行机制,设立深圳发展需要的前沿学科和专业,引进先进学术规范与管理模式,拓宽国际视野,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建设,新建深圳科技大学等1~2所高水平大学,优化深圳高等教育体系。
虽然“十一五”期间就已经形成了创办新型大学的观念雏形,但是这一想法却一直没有进入实质性的推动落地阶段。吴以环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深圳当时已经在筹建几所高校,办学效果还未见明朗,“不知道办得好不好,为什么还要办”;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加起来才100多亿,不到200亿,从2010年到2013年差不多都处于这个支出水平,并没有现在的这种投入体量”。所以,相关部门对教育的财政总支出始终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虽然是否创办深圳理工大学或深圳科技大学一直存在争论,但是一颗种子已经深深埋在深圳高等教育改革的蓝图中。用吴以环的话来说,“它从未搁浅”。
前言/序言
深圳高等教育再出发
“你们要搞快一点!”春归南国早,一月花成围。旧年新岁交替之际,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各族人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到深圳来了!歌曲深情,传唱至今:“1992 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时隔 8 年,小平同志再一次踏上了这块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热土。当时的深圳正以勃勃英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抓并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1992 年 3 月26 日出版的《深圳特区报》一版头条位置的新闻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写道:“在 53 层的旋转餐厅,小平同志俯瞰深圳市容。他看到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很是高兴。”离开深圳时,小平同志向蛇口港码头走了几步,突然又转回来,向深圳市负责人说:“你们要搞快一点!”把握时机,凭魄力闯创干;提升效率,以务实换新天。这不仅是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阵地的殷切期望,也是深圳从边陲小镇一跃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基因密码。世界上的广场千千万万,只有深圳旗帜鲜明地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刻在人潮人海中。时间广场是深圳对“杀出一条血路”的艺术书写,奇迹之城则是深圳一场、一场又一场的接续奋斗史、砥砺创造史、澎湃发展史的现实书写。“你们要搞快一点!”不仅响彻在 1992 年的春天里,而且涌动在 2015年的新梦中。
“给你 1034 天,你想做什么?”一部 2021 年的招生宣传片震撼一问。“去看更大的世界?去追寻背后的奥秘?去掌握一种力量?还是去追随一个时代?”深圳技术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响亮、鲜活、立体的回答,那就是:去创造,向未来!给你 1034 天,你能做什么?平地建大学,可能吗?站在彼时的起点展望未来,人们会说前途未卜,人们也会说前途无量。毕竟,从来没有人是在知道答案以后才去行动;但是站在此刻的历史地平线回首岁月轨迹,人们看到的就只有一条路,一条由信念支撑的来时路。梦想之都创造梦想,奇迹之城盛产奇迹。在深圳,人们只相信自己创造出的明天。2015 年 8 月的一天,正在天津出差的阮双琛接到了一通来自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重要电话。正是这一通电话,他听到了深圳高等教育再出发的盛夏跫音;正是这一通电话,他加入了深圳高等教育“东进战略”的队伍;正是这一通电话,他礼赞了深圳高等教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新时代。对于阮双琛来说,这一通电话就是深圳对标德国一流高等工程教育先进经验,既快又好创建一所高水平、国际化、示范性应用技术大学的“第一声炮响”。接到了电话,就是接到了使命。阮双琛说:“我从天津一回来,就马上跟市里取得了联系。当时的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告诉我,希望由我来负责筹建这所学校。接下来的9 月份,我就跟随吴市长开始真正地参与到深圳技术大学的筹建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