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诊断学研究》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规划教材之一,旨在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医诊断学关键问题研究,以满足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医诊断学研究》包括绪论及正文的十一章内容,分别是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研究、诊法的研究、辨证的研究、中医诊断思维、中医诊断思维应用、中医误诊的研究、中医诊断规范化研究、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中医诊断标准化研究、中医诊断学多学科融合研究,以及中医状态研究。《中医诊断学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传统理论的科学内涵,还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明确中医诊断学的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发展方向,提出其研究思路、方法,突显其在传承与创新中的时代价值。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章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研究 7
**节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 7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 15
第二章 诊法的研究 19
**节 望诊 19
第二节 闻诊 25
第三节 问诊 29
第四节 脉诊 35
第三章 辨证的研究 42
**节 八纲辨证 42
第二节 病因辨证 49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53
第四节 脏腑辨证 56
第五节 六经辨证 64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66
第七节 三焦辨证 67
第八节 经络辨证 69
第九节 证素辨证 71
第四章 中医诊断思维 76
**节 中医诊断基本流程 76
第二节 信息采集思维 77
第三节 辨证思维 79
第四节 辨病思维 81
第五节 病证症结合思维 83
第五章 中医诊断思维应用 85
**节 中医辨证思维方法 85
第二节 中医五辨思维要点 87
第三节 中医传统特色思维 93
第六章 中医误诊的研究 95
**节 中医误诊的主要内容 95
第二节 误诊防范与避免 99
第三节 中医误诊的理论阐发 102
第七章 中医诊断规范化研究 104
**节 症的规范化 104
第二节 病的规范化 106
第三节 证的规范化 107
第八章 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 110
**节 关键技术 110
第二节 关键设备 116
第三节 四诊客观化研究思路 118
第九章 中医诊断标准化研究 122
**节 中医诊断标准化的内涵 122
第二节 中医诊断标准分类 123
第三节 中医诊断标准化研究内容 126
第四节 中医诊断标准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130
第十章 中医诊断学多学科融合研究 132
**节 中医诊断学与医文结合的研究 132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与医理结合的研究 134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与医工结合的研究 136
第十一章 中医状态研究 139
**节 中医状态的基本内容 139
第二节 中医状态辨识 144
试读
绪论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法、诊病、辨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研究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技术,开展中医的关键问题研究,以推动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技术和临床运用的传承和创新。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一)萌芽和奠基
我国现存的文字史料中,关于疾病的记载始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人们认为疾病多由天帝降下或鬼神作祟所致。中医诊断理论和技能的形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礼 天官冢宰》记载:“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公元前5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即可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写形”,从而“言病之所在”。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约成书于战国到秦汉的医书,包括《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等。《阴阳脉死候》被认为是现存*早的诊断专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诊断疾病的名称达百余例,对其诊断的分类亦较明细。如“痫”分为“马痫”“羊痫”“蛇痫”;“癃”描述为:“痛于及中,痛甚;溺时痛益甚”和“溺不利,盈浮者”,并据其兼症不同而分为“石癃”“血癃”“膏癃”和“女子癃”等。可见,秦汉时期,病的诊断与分类已较明确。
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黄帝内经》是中医诊断学的奠基之作,融合古代哲学思想,在诊法上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提出诊断必须在整体观指导下,结合内、外因素全面综合考虑。《难经》创立了“经脉诊候”及“*取寸口”的切脉方法。《黄帝内经》和《难经》基本形成了诊断理论与方法,重视对生命健康状弁的认识与维护,故被誉为“医家诊学之权舆”,奠定中医诊断学基础。
公元前2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创“诊籍”,开始详细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脉案论证,预后判断以及方药等,为诊断学提供了*原始的完整医案记录。公元3世纪,东汉 张仲景总结了汉以前的诊疗经验,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著成《伤寒杂病论》,将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用以阐述病、脉、证、治,以六经为纲辨伤寒,以脏腑为纲辨杂病,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至此,中医诊断的重心转移至对疾病状弁的诊断。
西晋 王叔和的《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是我国现存*早的脉学专著。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对传染病,如天行斑疮(天花)、麻风等进行诊断,同时提出疾病学分类,“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错杂”。南齐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对痈、疸、疮、疖诊断已较明确。隋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唐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提出诊病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二)发展和完善
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强调治疗伤寒*先必须详细诊察,提出切脉是辨别伤寒表里虚实的关键。钱乙对小儿病如惊风、吐泻、天花、麻疹的诊断有所发展,并总结出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论述诸病证候,充实二十四脉主病的内容,提出诊疗的“五科七事”与病因辨证。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诊法的专著,沿用“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脉分类法,绘有脉图33种,并记录听声、察色、考味等诊法。刘昉的《幼幼新书》,图文并用记载了小儿指纹诊法,是现存*早的小儿指纹诊法文献。
金元期间,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为脉诊专著,载脉29种,针对脉象阐释的谬误进行修正;滑寿的《诊家枢要》专载诊法;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金元四大家在诊法上各有特点,刘河间诊病辨证重视《素问》六气病机;李东垣详论内伤、外感的辨惑,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诊病主张从外知内;张从正重视症状鉴别。元代敖氏著《金镜录》论伤寒舌诊,分十二图,是论舌的**部专著,经杜清碧增补后即为《敖氏伤寒金镜录》。这一时期对疾病状弁的诊法、病因病机和病证诊断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明清时期,脉诊与舌诊发展尤为突出,同时进一步阐明了诊病、辨证的原理。张介宾的《景岳全书》,详述《黄帝内经》《难经》、仲景及诸家脉义,其中“十问歌”是对问诊内容的高度概括,沿用至今。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精华,详述27脉,为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脉象主病编写了歌诀。张三锡《医学六要》之一的《四诊法》,详述了五官、色脉、声诊、问病、辨舌等诊察方法。贺升平的《脉要图注详解》,包括脉学总论、各种脉法、运气、二十八脉、奇经八脉、骨度、经脉、络脉、经别、经筋,以及身形、脏腑、营卫、颜色、五音、五行等诊法,博采众说,并附插图,以彰其说。张登的《伤寒舌鉴》,列伤寒观舌之法、观舌辨证。梁玉瑜推崇《舌鉴》,对其原文逐条加以辨证,并增加杂病观舌辨证之法,辑成《舌鉴辨正》,载图一百四十九舌。《医宗金鉴 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总结四诊理论与方法。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 四诊易知》,论述四诊简明扼要。汪宏的《望诊遵经》搜集历代有关望诊资料,说明气色与疾病变化的关系,根据眼、口、舌、唇、齿、须、发、腹、背、手、足等部位的色泽和汗、血、便、溺等的稀稠有无,以辨证分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清代医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多把生理、病理以及证候结合起来研究脉学,详究脉原。
明清医家承袭前人经验,诊病辨证更为深入。王执中的《伤寒正脉》提出辨证要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实为八纲辨证的雏形。李士材的《医宗必读》重视证的真假,提出:“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阴证似阳,清之必死;阳证似阴,温之转伤。”对于传染病的辨证,卢之颐的《痎疟论疏》,详述痎疟成因、证候,分析疟疾常症和变症的证治。吴又可的《温疫论》,代表温疫病的辨证学成就。喻嘉言的《寓意草》提倡先议病,次辨证,再次言治的主张,阐述诊病及病证结合的重要性。程国彭的《医学心悟》提出切脉不真是引起疾病诊断错误的原因,以风、寒、暑、湿、燥、火为外感;喜、怒、忧、思、悲、恐、惊与阴虚、阳虚、伤食为内伤概括病因,诊病总要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为辨证之法。张绍修的《时疫白喉捷要》,李纪方的《白喉全生集》,将白喉分为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等三大纲。清 陈葆善的《白喉条辨》,阐述了白喉的病原与证治,清 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详细论述了麻疹各阶段的证候及辨证治疗。王孟英的《霍乱论》,罗芝园的《鼠疫汇编》,论述霍乱和鼠疫的诊断与辨证。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创卫气营血辨证,重视察舌、验齿等诊法在辨证的重要意义。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温病三焦辨证。这一时期,对疾病的四诊采集和辨证诊断方法已趋于完整,是中医诊断学集大成者。
(三)现代中医诊断学研究
近代刘恒瑞的《察舌辨证新法》论述舌诊及治法。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集历代医家论舌于一书,并附彩图一百二十二舌,墨图六舌。杨云峰的《临症验舌法》以舌苔的形色分析病情的虚、实、阴、阳,测知内脏的病变,并结合治法。邱骏声的《国医舌诊学》,陈景歧《中国医学入门丛书》中的《辨舌入门》,详论舌诊,是对清以前舌诊的总结与补充。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诊断学》教材受到了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历版教材集古代医家与现代研究之长,详细介绍中医诊断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医家在四诊客观化、辨证学原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运用声学、光学、磁学、电子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研究,获得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如舌诊仪、脉诊仪、中医舌象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三维脉诊分析系统、四诊信息采集系统等。
朱文锋的《证素辨证学》通过对症状、体征等临床四诊信息的规范化采集,基于症状(体征)与证素之间的计量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明确单个症状在不同证素中的贡献度,并将症状的贡献度权值之和作为通用阈值,根据病情的轻重与复杂程度进行调节,作为确定各证素的诊断依据,*后将达到诊断阈值的证素进行有机组合,实现证的量化诊断。李灿东的《中医误诊学》是**部中医误诊学专著,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中医临床中出现误诊现象的原因、后果及其规律,并针对其防范处理措施进行研究的学问,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分支和补充。李灿东的《中医状弁学》提出中医健康状弁的理论和辨识方法技术,把对疾病的诊断延伸到对生命全过程状弁的把握,同时把四诊信息拓展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丰富了四诊的内容,为中医诊断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中医诊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研究的范畴包括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基本思维、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多学科融合背景下,中医诊断的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研究,以及中医智能诊断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提升已成为中医诊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
1.古代哲学文化基础
古代哲学文化基础主要是儒、释、道等诸子百家。儒家代表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包括关于“仁”的学说,相信天命、开疑鬼神,崇尚中庸的方法论;孟子对儒家的发展体现在“性善论”和“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论;道家思想主要是老子的天道观和辩证法,庄子的认识论和气化学说;佛教传入中国后,惠远的法性论和“神不灭论”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诸子百家包括墨子的经验主义哲学,《周易》的预测思想、功能模型理论、宇宙整体图景和阴阳学说,荀子主张的人定胜天,法家韩非强调功效的认识论和关于矛盾的理论;《吕氏春秋》的朴素系统观念,包括宇宙一体化理论、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识、关于社会与人体的控制理论、系统观念等。
先秦时期出现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诊断学中有关神、色的生理病理基础,舌象、脉象的临床意义,病性辨证,脏腑的证候特点等论述体现了古代哲学思维的认知。
2.丰富的医药知识积累
从原始社会医药的起源到战国时期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丰富的医药知识积累为中医诊断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西周时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并为疾病确立了专门的病名。《左传》记载了秦国医和给晋平公诊病时提出的“六气病源说”,为病性辨证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四诊”的方法已经基本形成。
3.深入的人体现象观察
古人应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如《灵枢 经水》说:“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直接观察法通过解剖,一方面了解脏器的形弁,另一方面也认识它们的功能。
同时,古人还善于运用整体观察法。人体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整体,《孟子 告子下》言“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可反映于外,所以《灵枢 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
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是中医诊断学诊法的基础,古人观察经验的总结也不断充实着中医诊断学的诊法,为其理论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维
对人体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治疗。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病证的主要方法,也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理论的具体运用。
1.有机整体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疾病状弁下内在病理变化可以通过外在临床表现反映出来,因此,可以“视其外应,测知其内”,即“从外知内”(《灵枢 论疾诊尺》),亦称“司外揣内”(《灵枢 外揣》)。《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明确提出运用“以表知里”的方法可以认识人体内部疾病。《灵枢 本脏》提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素问 脉要精微论》提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刀,气血未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