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继《茶道六书》之后的又一部知行合一的茶学力作。本书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清晰,易懂又不失深度,不仅准确描述了茶之表象,而且还透过茶史、茶理和人性,清晰梳理出了各茶类起源与存在的底层逻辑。通过全面剖析茶叶内含物质与生态的相互关系,让大家知晓,喝茶本质上喝的还是生态。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是内含物质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外化。六大茶类的分类,也不过是一道青菜的六种做法。最后,通过系统解析工夫茶的发展轨迹,以史为鉴,教会大家怎样去正确选择茶器和泡茶用水,如何运用人体工学原理,在泡茶这个美学过程中,科学、理性、健康、简约地去泡好那盏能够愉悦自我的美妙茶汤。
目录
知晓茶味,由内而外
辨别好茶,了解生态
白茶历史,最为久远
鲜爽绿茶,习茶基础
小众黄茶,醇和三黄
黑茶发酵,名副其实
普洱生茶,晒青绿茶
红茶源头,缘起桐木
红茶发酵,实为氧化
寻韵乌龙,根在武夷
传统乌龙,三红七绿
焙火工艺,受制市场
花乳斋后,工夫茶兴
泡茶用水,贵在纯净
破除神秘,简单泡茶
一以贯之,美学过程
科学饮茶,健康为上
茶器选择,实用且美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
辨别好茶,了解生态
好茶即是好生态的完美呈现。喝好茶,本质上喝的就是好的生态。
我们心目中的好茶,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无论它属于六大茶类中的哪一类,基本的共识应具备如下特点:气息纯正,无驳杂异味;香气清幽淡远,杯底留香馥郁久长;茶汤清透油亮;滋味平衡协调,鲜甜温和,不苦不涩;汤感黏厚细滑,饱满柔顺;回甘、生津持久;叶底鲜活耐泡;饮后体感明显,令人愉悦,有清凉感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做出一款高品质的好茶,仅靠“巧妇”的技艺是不够的,还需要找到生态绝佳的好“米”。茶汤不涩,要求茶多酚含量适中,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有研究表明:当茶多酚含量小于20%时,茶汤滋味的得分与茶多酚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当茶多酚含量大于24%,随着茶多酚含量的提高,茶汤的鲜醇度会有所降低,苦涩味也会加重。这一点,我们在品饮以中、小叶种为代表的绿茶与大叶种的普洱生茶时,会感觉非常明显。
茶多酚的合成,与茶树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温度和光照,有利于茶多酚物质的合成代谢与积累。因此,茶树中的多酚类含量,尤其是酯型儿茶素(复杂儿茶素)的含量,会随着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增加而递增,反之亦然。春茶相对于夏、秋季节的茶,气温较低,光照较弱,苦涩味较重的复杂儿茶素含量则相对较低。
茶树在生长的过程中,尤其在高温、虫害重的夏季,由简单儿茶素合成出更多的复杂儿茶素,就是为了使自己的苦涩味加重,让昆虫少吃、拒吃,以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复杂儿茶素约占儿茶素总量的60%~75%,占茶叶干重的12%~15%,易被氧化,是茶汤的主体呈味成分。
夏秋季的光照较强,茶树为避免芽叶被强烈的紫外线灼伤,便被动合成了更多的花青素,使得某些茶树的芽叶泛紫红色。颜色偏紫的茶叶,香气减弱,苦涩度相对偏高。若是制作绿茶,其干茶的外观近乎黑褐色,汤色浑浊,叶底靛青。这也是古代贡茶不采紫芽的原因之一。高温、低温、干旱、强光、缺乏营养等,均能诱导、促进花青素的合成。在茶树新萌发的嫩芽中,适当积累一定量的花青素,能够有效降低多变的外界环境可能带来的伤害,为陆羽所推崇的茶笋的“紫者上”赋予了敢于在逆境中奋斗不息的内涵。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紫者上”,其实强调的是,名优茶种在芽笋初萌时的特别发芽规律与色泽特征。如:红心铁观音、红芽佛手、顾渚紫笋等。这个问题,我在《茶路无尽》中讲得非常详细,此处不再展开赘述。
辨别好茶,了解生态
好茶即是好生态的完美呈现。喝好茶,本质上喝的就是好的生态。
我们心目中的好茶,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无论它属于六大茶类中的哪一类,基本的共识应具备如下特点:气息纯正,无驳杂异味;香气清幽淡远,杯底留香馥郁久长;茶汤清透油亮;滋味平衡协调,鲜甜温和,不苦不涩;汤感黏厚细滑,饱满柔顺;回甘、生津持久;叶底鲜活耐泡;饮后体感明显,令人愉悦,有清凉感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做出一款高品质的好茶,仅靠“巧妇”的技艺是不够的,还需要找到生态绝佳的好“米”。茶汤不涩,要求茶多酚含量适中,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有研究表明:当茶多酚含量小于20%时,茶汤滋味的得分与茶多酚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当茶多酚含量大于24%,随着茶多酚含量的提高,茶汤的鲜醇度会有所降低,苦涩味也会加重。这一点,我们在品饮以中、小叶种为代表的绿茶与大叶种的普洱生茶时,会感觉非常明显。
茶多酚的合成,与茶树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温度和光照,有利于茶多酚物质的合成代谢与积累。因此,茶树中的多酚类含量,尤其是酯型儿茶素(复杂儿茶素)的含量,会随着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增加而递增,反之亦然。春茶相对于夏、秋季节的茶,气温较低,光照较弱,苦涩味较重的复杂儿茶素含量则相对较低。
茶树在生长的过程中,尤其在高温、虫害重的夏季,由简单儿茶素合成出更多的复杂儿茶素,就是为了使自己的苦涩味加重,让昆虫少吃、拒吃,以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复杂儿茶素约占儿茶素总量的60%~75%,占茶叶干重的12%~15%,易被氧化,是茶汤的主体呈味成分。
夏秋季的光照较强,茶树为避免芽叶被强烈的紫外线灼伤,便被动合成了更多的花青素,使得某些茶树的芽叶泛紫红色。颜色偏紫的茶叶,香气减弱,苦涩度相对偏高。若是制作绿茶,其干茶的外观近乎黑褐色,汤色浑浊,叶底靛青。这也是古代贡茶不采紫芽的原因之一。高温、低温、干旱、强光、缺乏营养等,均能诱导、促进花青素的合成。在茶树新萌发的嫩芽中,适当积累一定量的花青素,能够有效降低多变的外界环境可能带来的伤害,为陆羽所推崇的茶笋的“紫者上”赋予了敢于在逆境中奋斗不息的内涵。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紫者上”,其实强调的是,名优茶种在芽笋初萌时的特别发芽规律与色泽特征。如:红心铁观音、红芽佛手、顾渚紫笋等。这个问题,我在《茶路无尽》中讲得非常详细,此处不再展开赘述。
使茶汤不苦,必然要求茶中的咖啡碱含量不能太高。茶树中的咖啡碱,主要是在茶树生长最快的幼嫩叶片中生成并积累的,其含量随着芽叶的不断老化而递减,故咖啡碱在茶树新梢越嫩的部位,其含量越高。夏秋季茶树芽叶的生长较春季更快,茶多酚与咖啡碱的含量相对也会较高,故夏秋季的茶叶,往往会比春茶更为苦涩,滋味的协调性也欠佳。茶叶加工过程中的高温杀青、西湖龙井的辉锅以及乌龙茶的焙火等工艺的存在,都会使咖啡碱的含量有所减少,从而使茶汤的苦涩度进一步降低。
夏秋茶中的茶多酚及咖啡碱含量较高,与夏秋季害虫的活动频繁相关。夏秋季的茶树新梢,滋味变得苦涩一些,可以显著降低植食害虫的适口性,减少其进食量,影响其消化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幼嫩芽叶不被伤害。茶树生长较快的嫩梢部位的高咖啡碱含量,对昆虫来讲,是一种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杀
虫剂。昆虫若是吃多了幼嫩芽叶,必定会头晕眼花、失去方向、产生幻觉等。这一点,与咖啡碱作用于人体的效应原理基本一致,只不过我们的体重较大,承受能力较强罢了。
茶树在弱光条件下,有利于氮元素的吸收,从而能够合成更多的咖啡碱,故陆羽在《茶经》中告诫我们;阴山坡谷的茶不堪采掇,其性最寒,饮之会使人罹患疾病。
苦涩度较高或咖啡碱含量偏高的茶叶,其茶汤的细腻度往往也会变差,这会严重影响到茶汤的高级感,如夏秋茶和某些云南大叶种茶等。其原因在于,茶多酚能够络合蛋白质和咖啡碱,形成更多的大分子物质,降低了茶汤的细滑度,从而使口感变得相对粗糙。
若要使茶汤滋味鲜甜,就要求茶中的茶氨酸等氨基酸类含量尽可能的高。茶氨酸含量的分布规律与咖啡碱大致类似,主要分布在茶树的新梢部位。新梢越幼嫩,生长代谢越旺盛,茶氨酸的含量就会越高,并且还会随着芽叶的老化而递减。故茶氨酸与咖啡碱的含量,可作为衡量茶叶老嫩的重要标准。在生物合成上,茶氨酸的生成又与茶多酚的合成规律基本相反。温度、光照能够促进茶多酚的合成,却会加速茶氨酸的分解,这也是芽叶较嫩、以滋味鲜爽为突出特点的绿茶,最好在清晨凌露而采、而不能在阳光下摊青的根本原因。
茶氨酸含量为什么以头采春茶为最高?这是因为,茶氨酸是在茶树的根部合成的。冬季休眠的茶树,其根部积累了一个冬季的茶氨酸,在早春茶树萌发时,茶氨酸便如井喷般地被输送到新梢的嫩叶与芽头中。况且春季光照弱、气温低,茶氨酸分解得少,故在头采春茶中其含量最高。到了夏秋季,气温逐渐升高,光照逐渐增强,茶树根部输送到新梢的茶氨酸,不仅相对比春季少,而且还会在高温与强光下分解得更多更快,分解产生的乙胺,又成为了合成儿茶素的原料之一。因此,遮阴、弱光能够抑制茶氨酸的分解,使得更多的茶氨酸积累下来。陆羽在《茶经》中强调的生长好茶的“阳崖阴林”,就是通过“阴林”的遮阴,让茶树新梢产生、保留更多的氨基酸类。刘禹锡的“未若竹下莓苔地”,更是本质地道出了好茶所必需的生长环境。竹林气息纯净,茶叶在生长过程中不会沾染自然界的杂味。茶树下青苔遍布,说明了竹林为茶树创造了半阴半阳的绝佳环境,而且此处的空气湿度较大,茶树的毛细根发达,合成的茶氨酸自然就会多一些。在山林、阴林、竹林的环境中,照射到茶树上的光线,多为散射光,茶树芽叶分解的茶氨酸相应就少。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各半,恰恰又是产生高品质茶的最适宜的生态环境。和为茶魂,生态的和谐,才会造就茶汤滋味、香气的调和。
若使茶汤不苦,必然要求茶中的咖啡碱含量不能太高。茶树中的咖啡碱,主要是在茶树生长最快的幼嫩叶片中生成并积累的,其含量随着芽叶的不断老化而递减,故咖啡碱在茶树新梢越嫩的部位,其含量越高。夏秋季茶树芽叶的生长较春季更快,茶多酚与咖啡碱的含量相对也会较高,故夏秋季的茶叶,往往会比春茶更为苦涩,滋味的协调性也欠佳。茶叶加工过程中的高温杀青、西湖龙井的辉锅以及乌龙茶的焙火等工艺的存在,都会使咖啡碱的含量有所减少,从而使茶汤的苦涩度进一步降低。
夏秋茶中的茶多酚及咖啡碱含量较高,与夏秋季害虫的活动频繁相关。夏秋季的茶树新梢,滋味变得
前言/序言
自 序
甲辰龙年的谷雨,编辑于善伟先生来济,我们一起在泉城著名的泺水居小聚。当善伟提议我再写一本更简明易懂的茶书的时候,我当时委婉地拒绝了。因为积年累月的伏案写作,尤其是在精装的《茶道六书》出版之后,老眼昏花得非常严重,实在没有信心再去写一本新书了。在座的孔教授与虾老板闻之,异口同声且不依不饶地说:“张老师,您才写了六本,七上八下,‘七’为完美之数,还差一本,这是天理。”或许是天理不可违,或许是盛情难却,一杯酒尚未下肚,新书的事便随口应下了,这就是《简单喝茶》一书的写作缘起。
《简单喝茶》答应下来简单,写起来却实属不易。一本书写得复杂晦涩容易,要想写得简单易懂、深入浅出,其实是挺难的。简单,意味着需要高度提炼。能够运用打比方、举例子去旁征博引的知识,才是自己真正理解了的东西。而把这些个人领会到的枯燥的专业知识,用简单的语言,系统、条理地表达出来,看似不甚用力,实则力透十分。明代李梦阳说:“临事贵简。”此处的“简”,不是草率、粗陋,而是居敬行简,是剥离了繁琐、虚浮、形式、花招的大道至简,是禅宗的拨开迷雾、直指本心。在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中,不仅要准确描述茶之表象,还要透过茶史、茶理和人性,去梳理出各茶类的起源及其产生的底层逻辑。只有这样,才能理清茶之本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习茶、喝茶变得更简约、更美妙、更自在。那些刻意把喝茶复杂化、神秘化、仪式化、故事化,甚至宗教化的,从本质上看,不过是图碎银几两而已。
茶树作为一种植物,被古人从万千食物中甄选出来,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提神功效。唐代初期之前的茶,大概率还是萎凋、晒干的原始白茶类。采摘粗老,制作简单,煮饮粗放,个别茶汤中还会根据个体的需求,添加姜、茱萸、橘皮、薄荷、盐巴等调味品。此后,随着蒸青绿茶和陆羽《茶经》的相继问世,人们才重视春茶的采摘。茶青的采摘标准,大约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叶不等。陆羽在改造煮茶的基础上形成的煎茶法,成为唐代中后期主流的饮茶方式。茶器也从食饮器中分离出来,并渐趋精致。瓷器如玉,成为茶器审美的最高标准。
为了得到更皎洁、细腻、完美的像胶体一样的汤花,就需要把煎茶程式中的先煎水、后投茶,改为在茶盏中先置茶末,后用汤瓶注水,还要增加高频次的剧烈搅拌等,于是,点茶法在五代十国前后萌芽了。进入宋代,在蔡襄、宋徽宗等上层精英的力捧下,在赌风甚盛、嗜赌好赌的中下层民众的配合下,点茶技法在北宋达到了巅峰。宋代点茶在茗战时的“斗茶色、斗水痕”,既然存在着输赢胜负,就必然会形成一种强力驱动,促使茶叶越采越嫩;茶粉越磨越细;点茶器具及其操作流程也会越来越复杂。
事物越复杂,越不利于推广和传播。到了元代,因茶芽或末茶的煎煮变得更加简约,使得流行于唐宋文人之间的饮茶雅尚,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社会习尚。最早能够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散茶、末茶、芽茶的“以汤浇覆之”、“以汤沃焉”、以汤冲点之的撮泡法,因其简单、方便、易行,便渐渐地从民间浮出水面,很快成为社会各阶层颇受欢迎的主流饮茶方式,为明初朱元璋的废团改散提供了有利契机。
明末以降,生晒白茶在江南地区的文人中受到热捧,黑茶、红茶、青茶和黄茶,也因偶然或非偶然的机缘推动而陆续问世。
明末清初,位于南京桃叶渡的花乳斋主人闵汶水,为了提高“出诸茶之上”的松萝茶的香气,便选用珠兰花、白兰花去加以窨制,这便是独具特色、名扬天下的“闵茶”。熊明遇在《罗岕茶疏》所讲的“松萝香重”,大概指的就是闵茶。
茶道大家闵汶水,为了突出闵茶的香重特色,在泡茶时,自起当炉,精选紧炭得到“活火”。为保证水质的鲜洌纯净,他深夜去惠泉淘井、汲取新涌出的偏弱酸性的泉水。活水还须活火烹。他尽最大可能地利用沸腾的“活水”泡茶,以充分激发、表达出茶中的高香。选择鲜洌纯净的山泉水,既能保持茶汤原有的弱酸性不变,也不会因水中的金属离子与硬度的量值偏高,而减弱茶汤的香气与汤色的清透度。由于松萝茶的嫩度较高,假若沿袭明末文人崇尚的巨壶大器,把控不住恰当的茶水比例与出汤时间,茶汤便会苦涩难咽、香气驳杂,也会拉低好茶应有的高级感。因此,闵汶水敢于打破世俗的桎梏,率先使用小容量的茶壶泡茶。当泡茶器的容量减小了,茶杯自然也会相应变小。于是,闵汶水常以“小酒盏酌客”,使得彼时的文人墨客、士子名流,无不对花乳斋趋之若鹜。汶水君几以汤社主风雅。闵汶水使用的小茶壶与小酒盏,不就是工夫茶中孟臣壶、若琛杯的前身吗?
当工艺落后的武夷蒸青散茶,接受了徽州松萝茶的技术改造,由武夷松萝演变成为色泽青翠且汤白的武夷岩茶之后,一个以花香见长、色泽近松萝绿茶的新茶类,其冲泡方式必然会受到原松萝茶,尤其是高香的闵茶的冲泡方式的影响。大约在康熙末年,新诞生的武夷岩茶与此时绿茶的主要区别,不就是它比绿茶的花香更高更浓吗?武夷岩茶的花香,得益于制作时的摇青工艺;而闵茶的花香,则来自于鲜花芬芳的熏染。
翻开近代乌龙茶的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为了节省把台湾绿茶运到福州去窨花加香的巨大开支,大约在光绪十一年(1885),在台湾地区,才有意识创新出了花香清新的轻发酵的包种茶。而清香型铁观音,本是引进的台湾轻发酵的乌龙茶制法,瞄准的市场,主要是北方习惯喝茉莉花茶和绿茶的人群。清香铁观音虽然属于轻发酵的乌龙茶,但是,从本质上看,它仍是一个外观绿、汤色绿、叶底绿的花香四溢的绿茶类,即花香乌龙茶的绿茶化的产物。反观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今天的清香铁观音,与彼时的闵茶及新诞生的武夷(松萝)岩茶,又是何其的相似!三者皆属花香浓郁的茶类。共性近似的茶类,其泡法必然会相互借鉴,甚至是一脉相承。
清雅悦人的香气,是茶的灵魂。从明末的闵茶泡法,到清初的武夷松萝茶、武夷岩茶的泡法,再到随着武夷岩茶向闽南、潮汕地区的次第传播,工夫茶便由早期武夷岩茶的称谓,约定俗成为一种以突出茶叶香气为主的精致泡法。洞悉了工夫茶发展的基本逻辑,我们大概就能明白,从风炉、坚炭、水质、泡茶器、小茶杯(小酒杯)等茶器的精心选择,到泡茶前的温壶、烫杯等准备工作,无不是为了提高茶汤的温度,最大程度地为彰显、挥发、表达茶之香气服务的。由此可见,选择“活火”,把相对纯净的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煮沸,变成“活水”,是把茶泡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这个关键中的关键,不仅能够准确表达出茶之香气,而且因茶之内含物质溶解度的提高,茶汤也会表现得更加细腻稠滑。茶汤内含物质的增加,相应地又提高了茶汤中香气的馥郁程度。行文至此,您还会觉得泡茶很难吗?至于其他的那些所谓的泡茶技巧,不过是卖油翁的“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车轱辘话讲了一堆,在把茶泡好的前提下,最终还要再回溯到茶之本原上。在此,首先要建立一个认知,茶,是喝明白的。学茶,一定要取法乎上,一定要从一款来源清楚的高等级茶喝起,多喝好茶,自然就能鉴别其他茶品的是非高下了,这即是古人常讲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其次,需要系统了解决定茶的色香味韵及其滋味调和的基本成分,就像大夫诊病一样,既能“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又可“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当我们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正确的饮茶观与审美标准,自然就会明白:“喝茶,原来喝的是生态。”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孕育出一盏五味调和的好茶。
当我们理解了一杯好茶的由来及泡好一盏茶的基本逻辑之后,就会“不畏浮云遮望眼”,也不会迷失在各种流派的纷争与各种概念的纠葛之中。无论在哪个行业,如不能站在高山之巅或对面的山峰上,是很难看清“庐山真面目”的。因此,在学习之路上,一定少些仰观,多些俯察,才能破除迷信,让喝茶变得更理性、更简单。
杜小山尝问句法于赵紫芝,答曰:“但能饱吃梅花数斗,胸次玲珑,自能作诗。”饱吃梅花吟更好。学茶,是一个典型的知行合一的过程,只有抓住茶之本质,以简驭繁,不断强化自己的味觉与嗅觉记忆,提高自身的审美判断力,方可“是非经过不知难”。
静清和
2025年1月27日于静清和茶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