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 1
卷之一 母仪传 …………………………………… 1
有虞二妃 ……………………………………… 2
弃母姜嫄 ……………………………………… 7
契母简狄 …………………………………… 10
启母涂山 …………………………………… 13
汤妃有? …………………………………… 15
周室三母 …………………………………… 17
卫姑定姜 …………………………………… 22
齐女傅母 …………………………………… 28
鲁季敬姜 …………………………………… 32
楚子发母 …………………………………… 49
邹孟轲母 …………………………………… 52
鲁之母师 …………………………………… 59
魏芒慈母 …………………………………… 63
齐田稷母 …………………………………… 66
【补】鲁师氏母 ……………………………… 69
卷之二 贤明传 ………………………………… 71
周宣姜后 …………………………………… 71
………………
试读
邹孟轲母
【题解】
《韩诗外传·卷九》记载了孟母断织教子、东家杀豚、劝止孟子休妻的故事,但都比较简略。此篇在《韩诗外传》的基础上,做了加工和改编,例如去掉了东家杀豚的故事,增加了孟母断织后发表的一番言论以及教导效果,将《韩诗外传》中孟子妻在室内“踞”改为“袒”,等等。此篇所载的孟母三迁、赞成孟子去齐之事,除其中妇人“三从之道”见于《穀梁传·隐公二年》外,其他不见于现存史料,可能为刘向在闾里杂说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
通过以上的加工改造、虚构发挥,此篇叙事更加生动传神、细节丰富,展现了孟母多智善教、深明大义、宽厚待人的智慧母亲形象。到了后世,孟母逐渐被奉为母仪典范,成了世人教子的楷模。例如,山东出土的东汉晚期的画像石中,就画有“孟母断织”的故事;魏明帝曾于许昌宫内的景福殿墙壁上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景福殿赋》)。直到今天,孟母教子的故事依然被广泛传播于各类媒体中。
邹孟轲之母也①,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②。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③,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④。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⑤,揖让进退⑥。孟母曰:“ 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⑦,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⑧。《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⑨?”此之谓也。
【注释】
①邹: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邹县东南。
②踊(yǒng)跃:古代丧礼上为表示哀痛之深边哭边跳跃的动作。
③去:离开。
④贾(gǔ)人衒卖之事:商人沿街叫卖的事情。贾人,商人。“衒”同“炫”,夸耀。“衒卖”即沿街叫卖。
⑤俎(zǔ)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⑥揖(yī)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揖,作揖。
⑦六艺:原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后来也用于指称儒家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⑧渐化:逐渐熏陶的教育方式。
⑨彼姝(shū)者子,何以予之:语见《诗经·鄘风·干旄》。意谓:那个美好贤良的人啊,该给您什么呢。姝,美好。
【译文】
邹孟轲母,是邹国孟轲的母亲,号称孟母。他们的房舍靠近墓地。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墓地里的事情,诸如捶胸顿足哭丧和修坟埋葬之类。孟母说:“这里不合适我带孩子安住。”于是就离开了,居住于市场附近。孟子又以商人沿街叫卖之事来游戏玩耍。孟母又说:“这里不合适我带孩子安住。”再次迁徙居住于学校附近。于是孟子嬉游玩耍的是儒生的祭祀、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礼仪。孟母说:“这里才真是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了下来。孟子长大后,学习“六经”,最终成就为千古大儒。君子认为孟母善于利用环境熏染教育孩子。《诗经》说:“那个美丽贤良的人啊,该给您什么呢?”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①?”孟子曰:“自若也②。”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③,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⑤,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⑥?”此之谓也。
【注释】
①学何所至矣:原文脱“何”,据梁端本补。
②自若:和原来一样,意指长进不大。
③厮(sī)役:旧称干杂事劳役的奴隶,后泛指受人驱使的奴仆。
④虏役:奴役,这里指奴隶、奴仆。
⑤子思:名孔伋(jí),字子思,鲁国人,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子思上承孔子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在儒家学派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⑥彼姝者子,何以告之:语见《诗经·鄘风·干旄》。意谓:那个美好贤良的人啊,该告诉您什么呢。
【译文】
孟子小时候,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问他:“学到什么程度了?”孟子曰:“还和原来一样。”孟母拿刀割断了正在织的布。孟子害怕地问起原因,孟母说:“你废弃学业,就像我割断所织的布一样。君子通过学习立身扬名,通过问问题增广知识,这样才能够居家安宁,行动远离祸害。现在你废弃学问,是不能够避免成为仆役之类的人,也无法远离祸患。这与靠织布养活自己、中间废弃不做有什么区别呢?这难道能够让丈夫孩子穿上衣服而长期不缺乏粮食吗?女子废弃生业,男子中断修德之事,即使不为盗贼,也会成为奴仆啊。”孟子恐惧,从早到晚勤学不停,拜子思为师,最终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君子认为孟母懂得为人母亲的道理啊。《诗经》说:“那个美好贤良的人啊,该告诉您什么呢?”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①。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 妾闻夫妇之道②,私室不与焉③。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④。妇人之义,盖不客宿⑤。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⑥,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注释】
①袒(tǎn):脱去或敞开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
②妾:旧时女子用于自称的谦辞。
③不与:不及,不包括在内。
④客妾:以我为客人。
⑤客宿:住在客人家。
⑥孰存:谁在。
【译文】
孟子娶妻后,一次他将要进入卧室,他的妻子在房间里袒露身体。孟子看到后很不高兴,就离开不进卧室。儿媳向孟母辞别,请求永回娘家,说:“我听说夫妇相处之道,私人卧室不包括在内。今天我在卧室里怠惰,丈夫看见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客人了。妇人的规矩,大概是不能住在客人家,请让我大归回娘家吧。”于是孟母把孟子招过来对他说:“按照礼的规定,要进门的时候,先问一下谁在,以此来表达对别人的敬重。将要上堂时,一定要发出声音,用来提醒别人。将要进入户内,目光要往下看,唯恐看见别人的过失。现在你不能够深察礼仪,却以礼责备人,难道不是远离正道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妻子。君子认为孟母懂礼,又明晓婆母之道。
孟子处齐,而有忧色。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孟子曰:“不敏①。”异日闲居,拥楹而叹②。孟母见之曰:“乡见子有忧色③,曰‘不也’,今拥楹而叹,何也?”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④,不为苟得而受赏⑤,不贪荣禄。诸侯不听,则不达其上;听而不用,则不践其朝。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孟母曰:“夫妇人之礼,精五饭⑥,幂酒浆⑦,养舅姑⑧,缝衣裳而已矣。故有闺内之修⑨,而无境外之志⑩。《易》曰:‘在中馈,无攸遂⑪。’《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⑫。’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⑬,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君子谓孟母知妇道。《诗》云:“载色载笑,匪怒伊教⑭。”此之谓也。
颂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⑮。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注释】
①不敏:王照圆曰:“据下文‘敏’当作‘也’,或作‘敢’,字形之误耳。”是也。
②楹(yíng):堂屋前部的柱子。
③乡:同“向”,以往。
④称身:衡量自己的才德。
⑤苟得:不当得而得。
⑥精五饭:精制稻、黍、稷、麦、菽这五谷之饭。
⑦幂:指遮盖东西的巾,这里用作动词,覆盖。
⑧舅姑:公婆。
⑨闺内之修:料理家内的事务,即家务事。闺,内室,旧时特指女子的居室。修,整治。
⑩境外之志:闺房之外的志向。
⑪在中馈,无攸遂:语见《周易·家人》,今本作“无攸遂,在中馈”。意谓:女子职责在主持家中饮食之事,不可有所自专。中馈,指家中酒食诸事。遂,自专。
⑫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语见《诗经·小雅·斯干》。意谓:女人不要议论家中的是非、说长道短,只负责办理酒食之事。非,错误。仪,通“议”,谋虑,操持。
⑬擅制:专断。
⑭载色载笑,匪怒伊教:“伊”原作“匪”,盖与“匪怒”相涉而误,因此据传世本《毛诗》改。此句出自《诗经·鲁颂·泮(pàn)水》。意谓:面容和蔼又带着笑容,不是通过发怒来教诲。色,指容颜和蔼。伊,语助词,无义。
⑮大伦:大道,大原则。
【译文】
孟子在齐国时,曾流露出忧虑的神色。孟母看见说:“你似乎神色忧虑,是为了什么呢?”孟子说:“没有。”另一日闲居无事,孟子抱着楹柱叹息。孟母见了说:“以往见你有忧虑神色,你说‘没有’,现在抱柱叹息,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我听说:君子衡量自己的才德而就任官职,不能贪图所得而接受赏赐,不能贪享荣禄。诸侯不听自己的建议,就不必往上面表达;听了建议而不实施,就不登他的朝廷。现在我的主张不被齐国任用,想要离开,但是母亲年事已高,因此而发愁。”孟母说:“妇人的礼仪,精制五谷之饭,盖好酒浆,奉养公婆,缝制衣裳就罢了。所以妇人有做家务的职责,而无闺房之外的志向。《周易》说:‘女子职责在主持家中饮食之事,不可自专。’《诗经》说:‘女人不要议论是非、说长道短,只负责办理酒食之事。’都说的是妇人不应该专断,而要遵守三从之道。因此,女人年少时听从父母,出嫁以后听从丈夫,丈夫去世后听从儿子,这才是礼。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了,而我也老了。你行你的义,我行我的礼。”君子认为孟母懂得妇人之道。《诗经》说:“面容和蔼带着笑容,不是通过发怒来教诲。”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颂说:邹国孟子的母亲,教化布陈有声誉。迁徙住处择所习,使儿立志大道慕。儿子求学不精进,谆谆教诲断织布。儿子最终勤修德,名冠当世成大儒。
前言/序言
一、刘向的家世生平
《列女传》是西汉学者刘向编撰的一部著作。
刘向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关于他的生卒年,前人争议甚多,笔者认同钱穆、徐兴无之说(《刘向评传(附刘歆评传)》附录《刘向生卒年考异》,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即认为刘向生于汉昭帝元凤二年(前79),卒于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刘向是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的异母少弟)五世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
…………
二、《列女传》的编撰策略
关于《列女传》的编撰缘起,《汉书·楚元王传》载曰:“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也就是说,刘向是以《列女传》当谏书,通过赞美贤妃贞妇、批判亡国败家之女,警戒汉成帝遵循礼法,整肃后宫,禁制赵氏姐妹的奢侈放荡之行,也为后妃及贵族妇女提供道德礼仪教育的范本。那么,刘向的著述动机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通过分类及小序寓褒贬
通过系统分类、排列史料来体现编撰者思想,这种著作方式成熟于《吕氏春秋》,又在《淮南子》《史记》等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刘向继承了这一传统,将《列女传》中的女性人物传记分成了七类:《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前六类均为兴国显家的贤良女性,最后一类则为招致祸败的反面典型。两者的祸福荣辱形成鲜明对比,刘向的警戒教化之意自然表现于其中。
…………
三、《列女传》的成就与流传
除了上述内容方面的特点,《列女传》还在史学和文学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
(一)广采史料,撰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规模的女性总传虽然自古以来,人类社会都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但是限于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史书中女性身影仅为偶见,而由男性占了绝大部分的篇幅。刘向之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设置了《吕太后本纪》《外戚世家》,但这些都为社会金字塔顶端、与皇帝直接相关的少数女性,普通女性如缇萦、赵括母等人的事迹仅在传主事迹中零星附见,并没有专传。
刘向的贡献,首先在于广采文献,把经说史传中的女性人物资料系统整理到了一起,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女性总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