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长江,是历史的刻度、大地的史诗,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条母亲河。
全书透过地理看历史,多维度、全景立体式介绍了横跨中国11个省级行政区,牵系中国40%以上人口的万里长江,以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沅江、湘江、赣江等诸多支流。
在“什么是长江”的概述之后,分别讲述了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三大流域范围内的名山大川,大江大湖,名城胜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历史变迁。
近200张图片精美而大气磅礴,充分展示了长江作为华夏文明之根的源远流长,再现了长江近5000年来的历史地理变迁。
目录
引子 什么是长江?
01 长江的形成
02 中华民族的又一条母亲河
03 永远引领时代潮流
第一部分 长江上游
一 长江从哪里来?
01 寻找长江源
02 长江三源
03 三江之源
二 金沙江:盛产黄金的大江
01 横断山脉与“三江并流”
02 金沙江流域文化
03 藏彝民族走廊
0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 川江:中国天府三千年
01 川江水系
02 南方丝绸之路
03 古巴蜀王朝
04 汉之巴蜀
05 唐之巴蜀
06 宋之巴蜀
07 战争烽火:巴蜀人的攻与守
四 长江上游名城:敢为天下先
01 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
02 九天开出一成都
03 川蜀名城何其多
04 火辣山城,四岭三谷
05 成渝城市群,雄起!
五 三峡:巴山楚水间,一夫当关
01 什么是三峡?
02 “三峡”,不只有三峡
03 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
04 才子、美人与英雄
05 “三峡好人”
06 世纪工程
第二部分 长江中游
一 中国“龙腰”
01 荆楚大地,俊秀湖北
02 三湘四水,灵秀湖南
03 江右文脉,奇秀江西
二 长江中游名城:风云激荡英雄地
01 宜昌:三峡门户,川鄂咽喉
02 荆州:兵家必争之地
03 岳阳: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04 长沙:湖南文脉,英雄之城
05 武汉:九省通衢,革命先锋
06 九江:不为五斗米折腰
07 南昌: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08 景德镇:千年瓷都
三 长江防洪史
01 长江洪水天上来
02 防洪大业永不停歇
第三部分 长江下游
一 江南水土,物华天宝
01 三百里浔阳江
02 吴楚分疆第一州
03 皖江文脉永不绝
04 扬子江畔,太湖两岸
05 吴越春秋往事
06 长江流域的“移民潮”
07 吴越文化、赣皖文化与海派文化
08 东流入海
二 长江下游名城:有容乃大,不可复制
01 宁镇双城记:历史的包容
02 诗意江南:文化的包容
03 张謇的城:身份的包容
04 魔都往事:文明的包容
05 长三角27城:当代的包容
三 长江经济,南北大逆转
01 大运河——中国南北大动脉
02 经济重心南移
03 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之城
04 被迫发展的近代经济
05 长江经济带
四 扬子江的文化遗产,人杰地灵
01 先祖的踪迹
02 帝王的偏爱
03 人间的天堂
04 扎堆的才子
05 民间的瑰宝
后记 长江的发展与保护
长江的可持续发展
试读
引子 什么是长江?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两大水系——长江与黄河。
从地理方位上看,长江与黄河流经地区几乎囊括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江河的第一滴水从三江源落下,黄河北上,画出一个巨大的“几”字;长江南下,构成一个绵长的“V”字。
这两条江河跨过中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流经高原、峡谷、盆地、平原,既分道扬镳,向外扩展,又掉转方向,一路向东奔流入海。
长江与黄河分居中国南北,自西向东流淌,形成中华文明的“双河结构”,而两河跨流域的融合,又确立了中国自古以来统一而多元的整体格局。
01 长江的形成
长江,古称“江”或“大江”,多见于诗文。
《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和曹操隔江对抗,孙权手下向其分析道:“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意思是,从孙权所处的形势来看,能够抗拒曹操的,就是长江天险。这是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长江”一词。
长江之水哺育了长江文明,可长江究竟从何而来,这曾是一个千古谜题。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对长江源进行过探索。按照先秦典籍《尚书·禹贡》中“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说法,四川的岷江被古人认为是长江的正源。徐霞客亲赴云贵高原,通过对长江上游实地考察,著成《溯江纪源》,提出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是其正源——“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考队第一次来到位于唐古拉山脉的长江源。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人们确定了长江三大源流——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与北源楚玛尔河,长江也因此以6300余千米的河流全长正式成为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长河。
现今,长江的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干流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流域内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区。沿途不拒细流,汇纳百川,最终来到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太平洋。
从上游到下游,长江汇聚了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沅江、湘江、赣江等大小支流;鄱阳湖、洞庭湖、太湖与巢湖等四大淡水湖点缀其间。这张庞大的水网,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带来生命之源与舟楫之利,而今依然在供养全国40%以上的人口。
大江流水,浩浩汤汤,似乎亘古如斯,但实际上长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其流向也曾发生改变。
有学者认为,距今两亿多年前,地球上原本一整块的盘古大陆,持续发生板块分离运动,劳亚大陆(北方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南方大陆)之间涌入大量海水,形成横贯欧亚大陆南部的古地中海(特提斯海)。那时,欧亚大陆的地势东高西低,包括今天青海南部、川、滇、黔等地的大部分都被淹没在海水中,海湾一直延伸到巫峡与西陵峡一带,湖北秭归当时为滨海地区。
随后的几次造山运动,将今长江上中游所在地壳缓慢抬升,一条向西流入古地中海的古长江就此诞生。
到了距今一亿年前,板块移动导致四川盆地抬升,东部的云梦、洞庭盆地沉降,形成相背而流的两条古长江,以三峡地区为分水岭,分别朝东、西两个方向流淌,静静地等待融为一体的时刻。
距今 4000万—3000万年前,又一次重要的地壳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因其催生了喜马拉雅山脉而得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与此同时,地层发生了重大改变,西部的古地中海逐渐消退。
此后,长江上游的地势在造山运动作用下急剧上升,形成了高山、高原和断陷盆地;中下游的地势缓慢上升,形成了中低山、丘陵与平原。整体上升程度为西部急剧,东部和缓,奠定了今日长江流域阶梯式分布的雏形。
距今300万年前,在喜马拉雅山隆起的影响下,青藏高原与西部山地也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高东低的地势形成,其地貌轮廓与现代的地貌已十分相似。
到了距今13万年前的末次间冰期,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江河径流量陡增,长江以锐不可当之势切穿巫峡,东西交融,形成如今直奔东海的长江水系。
02 中华民族的又一条母亲河
20世纪初,很多人不相信长江下游存在过远古文明,因为拿不出实证。
外号“卫大法师”的考古学家卫聚贤不信邪。这个北方人带着学生来到南方的余杭研究吴越文化,整日沉醉于考古学。
有一天,有人带着在当地购得的石簇等文物前来,请卫大法师掌眼。卫聚贤一看这些文物古色盎然,大喜过望,之后遍访古董市场,寻找类似的遗物。他从购得的古石器推测,江浙一带也存在新石器时代遗址。
卫聚贤发现古石器后,1936年,良渚首次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并在之后将发掘范围扩大至周边乡镇。随着一系列文物的出土,良渚文化在此后数十年逐渐显露真容。
良渚,原本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一跃而为天下人所知。人们也因此了解到,在距今5000年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