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眼科传承创新》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规划教材之一,旨在系统阐述和总结中医眼科的理论、技术和实践,重点突出中医思维方式,帮助研究生深入掌握中医眼科的辨证论治特色,同时也结合现代眼科发展趋势,推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
目录
目录
上篇总论
**章中医眼科发展简史2
第二章中医眼科新理论及进展5
**节五轮学说5
第二节八廓学说6
第三节六经学说7
第四节瞳神络病学说8
第五节玄府学说9
第六节伏邪理论10
第七节“真气环流,至和睛明”目稳态学说11
第三章中医对眼解剖与生理的认识13
第四章眼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16
**节眼与脏腑的关系16
第二节眼与经络的关系18
第三节眼与气血津液的关系20
第五章眼病病因病机21
第六章眼科症状学诊断29
**节急性视力障碍29
第二节慢性进行性视力障碍29
第三节非真实性视力障碍29
第四节视野障碍30
第五节视觉异常30
第六节色觉异常30
第七节其他症状31
第七章眼科辨证33
第八章眼科治则治法40
**节眼科的治则与治法概述40
第二节眼科常用内治法40
第三节眼科常用外治法43
第四节激光在眼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46
第九章中医特色技术47
**节眼科针灸推拿疗法47
第二节刮痧疗法52
第三节耳穴压豆法53
第四节穴位注射疗法53
第五节中药离子导入法53
第六节雾化法53
第十章眼科检查54
**节眼科常用检查法54
第二节眼科特殊检查58
第十一章眼科研究动物模型64
第十二章眼科常用实验技术71
**节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71
第二节组织形态学研究技术75
第三节组织细胞培养技术78
下篇各论病证篇章
第十三章眼睑病82
**节睑腺炎82
第二节睑板腺囊肿84
第三节睑缘炎85
第四节病毒性睑皮炎87
第五节上睑下垂89
第六节眼睑痉挛92
第十四章泪器病94
**节泪腺炎94
第二节泪囊炎96
第三节功能性溢泪99
第十五章眼表疾病102
**节干眼102
第二节睑板腺功能障碍105
第十六章结膜病108
**节细菌性结膜炎108
第二节衣原体性结膜炎113
第三节病毒性结膜炎115
第四节过敏性结膜炎117
第五节结膜下出血119
第十七章角膜病121
**节细菌性角膜炎121
第二节真菌性角膜炎124
第三节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26
第四节角膜基质炎128
第十八章巩膜炎132
第十九章晶状体病135
第二十章玻璃体疾病137
**节玻璃体混浊137
第二节玻璃体积血139
第三节玻璃体后脱离141
第二十一章青光眼143
**节闭角型青光眼143
第二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46
第三节高眼压症149
第四节继发性青光眼151
第五节先天性青光眼154
第六节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156
第二十二章葡萄膜疾病159
**节葡萄膜炎159
第二节常见的特殊葡萄膜炎162
第二十三章视网膜脉络膜疾病167
**节视网膜动脉阻塞167
第二节视网膜静脉阻塞170
第三节视网膜血管炎173
第四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75
第五节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178
第六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181
第七节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183
第八节黄斑水肿186
第九节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189
第十节视网膜脱离193
第十一节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195
第十二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97
第二十四章视神经疾病201
**节视神经炎201
第二节视盘水肿204
第三节缺血性视神经病变206
第四节视神经萎缩210
第二十五章眼视光学214
**节屈光不正214
第二节老视219
第三节视疲劳222
第四节弱视225
第二十六章眼眶病228
**节眼眶蜂窝织炎228
第二节甲状腺相关眼病230
第三节眼眶炎性假瘤232
第二十七章眼外伤235
第二十八章防盲治盲238
**节盲和视力损伤标准238
第二节全球及我国视力损伤概况239
第三节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历史和现状239
第四节几种主要致盲性眼病的群体防治241
参考文献243
附录一眼科常用方剂247
附录二眼科常见图片252
试读
上篇总论
**章中医眼科发展简史
中医眼科学形成和发展过程大体分为萌芽、奠基、*立发展、兴盛、衰落、复兴六个时期。
―、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
这一时期巳有史料记载了眼及眼病,是中医眼科的萌芽时期。
(一)非医学史料有关眼及眼病的记载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载有“其丧明”等字样,是我国关于眼及眼病*早的文字记录。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眼及眼病的认识逐渐具体。如春秋时期称盲人为“瞽人”,《书经》载有“瞽奏鼓”,反映了当时巳有盲人投身于音乐事业。《史记 项羽本纪》谓“项羽亦重瞳子”,这是世界上对瞳孔异常*早的记载。《庄子 外物篇》载有“眦搣可以休老”,即按摩眼眦有抗衰老保健之功。扁鹊是有记载的*早的五官科医生。
(二)秦汉时期医学著作中医眼科学史料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出现了若干**专著,对后期中医眼科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灵枢 大惑论》载:“五脏六腑 上注于目 后出于项中”,论述了眼与脏腑的关系及其解剖名称和生理功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治疗眼病的药物达80余种,其中大部分沿用至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载了“狐惑”一病,即“白塞综合征”,至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中提及的治疗眼病的穴位有30余个。
二、奠基时期(隋唐时代)
隋唐时期,中医眼科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都有长足进步,为眼科学科的*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医学教育分科为学科建立奠定基础
隋唐时期开始对疾病分门别类,建立“耳目口齿科”(图1-1),相当于现在的五官科,为中医眼科向专科*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眼科专著问世为学科建立开辟道路
早期的眼科专书有《龙树菩萨眼论》和《天竺经论眼》。《刘皓眼论准的歌》在《龙树菩萨眼论》影响下问世,眼科著名的五轮、内外障学说皆出自此作。
(三)中医古籍丰富眼科资料为学科建立创造条件
隋唐时期,多部医学专著均有*立章节论述眼科。
隋朝巢元方等著的《诸病源候论》载有目病三十八候,如雀目候“人有昼而睛明 世谓之雀目”,是关于夜盲症*早的文字记载。
初唐时期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十六件丧明之本”。其中,针对“雀目候”(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夜盲症),书中描述了用动物肝脏治疗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治疗夜盲症*早的记载,该疗法至今仍行之有效。
晚唐时期王焘著的《外台秘要》阐述了眼睛正常视觉功能须具备三个条件,分别为“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外托三光”“内因神识”,并*次记载了“金篦决”(白内障针拨术),此为世界上*早的白内障手术。此外,这一时期巳能配制义眼,开创了世界上*早配制义眼的先例。
三、*立发展时期(宋元时代)
宋元时期,中医眼科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都有较大发展。
(一)眼科*次成为*立学科
宋朝建立后,沿用前朝设立了太医署,后改为太医局(图1-2)。眼科从耳目口齿科分离出来,成为*立专科。《龙树菩萨眼论》成为**本眼科专科教材。
图1-2太医局九科
(二)眼科基本理论日臻完善
宋代以来,各家对五轮学说改进并运用于临床,出现八廓学说。
五轮学说是中医眼科*特的理论,*早记载于唐朝《刘皓眼论准的歌》。北宋王怀隐所著的《太平圣惠方》有“五轮应于五脏,随气之主也”,其他医家如南宋末期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元朝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五轮学说。
“八廓”*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次论述了八廓的具体名称及其与脏腑的关系,《世医得效方》调整了五轮配位法。元代末期托名孙思邈的《银海精微》在集前两者学说的基础上加人了八卦正名。至此,八廓学说有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三)眼科治法、方药与技术不断丰富
宋元以来,北宋之初的《太平圣惠方》收载了治疗眼病的方剂500余*。在手术方面,《秘传眼科龙木论》中有开内障的方法,《银海精微》中有针对睑内翻倒睫的竹夹法。同时,该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早的眼镜。
四、兴盛时期(明代至清代鸦片战争之前)
自明代至清代鸦片战争之前,中医眼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眼科文献的数量和质量,眼科理论与临床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均大大超过了以前各代。元末明初倪维德所著的《原机启微》是一部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均有很高价值的眼科专著。明末傅仁宇编著的《审视瑶函》,集历代眼科之大成,既有前贤经验的总结,亦有个人的*特见解,列108症,是一部参考价值较高的文献。清代黄庭镜编著的《目经大成》发挥并充实了五轮、八廓学说,总结出著名的针拨八法,在中医眼科学术体系中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此外,还有《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银海指南》、《一草亭目科全书》、《眼科阐微》、《眼科百问》、《眼科要旨》、《异授眼科》、《眼科奇书》和《眼科金镜》等眼科专著,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五、衰落时期(清代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清代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家国动荡,中医眼科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强烈冲击,学科发展停滞甚至衰落。然有志之士仍潜心钻研中医眼科,编撰了一系列眼科专著,如黄岩的《秘传眼科纂要》、陈国笃的《眼科六要》、刘耀先的《眼科金镜》、康维恂的《眼科菁华录》、王锡鑫的《眼科切要》等。同时,西医眼科也巳经广泛传人中国,对中医眼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徐庶遥的《中国眼科学》、陈滋的《中西医眼科汇通》等具有中西医结合倾向的专著,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受限于历史条件,未能产生较大影响。
六、复兴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中医学十分重视,中医眼科学随着中医事业进人了一个新的复兴发展时期。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并开设了中医眼科教研室;1956年起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中医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中医眼科教师和医师。在书籍出版方面,除国家有关部门统编的《中医眼科学》教材外,大量眼科专著也相继问世。此外,《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和《中医眼耳鼻喉杂志》也相继创办,促进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研讨、争鸣与发展。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1983年开始编制中医病证诊疗规范,现共有27个眼科病种拥有中医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有力地促进了中医眼科标准规范化建设。在广大中医眼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医眼科事业蒸蒸日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孙河 尤泽峰)
中医眼科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重要的中医临床学科之一。中医眼科*特的五轮学说、八廓学说等,对指导临床诊疗有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西医眼科学的融入,中医眼科工作者借鉴并应用现代眼科设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此过程中,许多创新性理论也应运而生。
**节五轮学说
一、五轮学说概述
《灵枢 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其明确指出眼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后世医家对其进一步探索、发展,逐渐形成了眼科五轮学说。五轮学说将眼自外向内划分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分别对应脾、心、肺、肝、肾五脏,用以阐释眼的生理、病理、解剖及与脏腑的联系。中医眼科通过观察各轮外显症状来推断相应脏腑的内在病变,从而形成了眼科*特的五轮辨证方法。这是一种从眼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临证时尚需与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结合应用,对中医眼科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五轮学说新发展一一“内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有效地指导了眼部疾病的诊治,但由于古代科技手段有限,看不到眼底微观结构,眼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够精准,所以眼底病的疗效也不太理想。基于五轮学说“瞳神属肾”的观点,黄仁、晶珠、神水、视衣、目系、神膏等均归于“瞳神”范畴,因而在过去,临床多从肾论治相关病症。但在临床实践中,对众多眼底疾病都从肾论治的方法,显然存在局限性,疗效自然不尽如人意。随着眼科现代仪器的发展,眼底检查技术突飞猛进,中医眼科“望诊”变得更为精细。实践证明水轮不但与肾有关,还与五脏均有关联。现代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通过分析研究,探索出眼底微观结构与脏腑的对应关系,按五轮学说再细分,提出了“内五轮”学说:黄斑属脾;视神经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属肝;脉络膜及视网膜血管属心;玻璃体属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属肾。这是基于取类比象的原理,对运用五轮学说理论进行眼底病局部辨证论治的经验,进一步提炼升华、推论演绎的成果。“内五轮”学说既传承了五轮学说的优势,又摆脱了五轮学说对于眼底疾病认识的桎梏,拓宽了眼底病中医诊疗思路,提升了眼底病中医治疗的水平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内五轮”学说的临床应用
“内五轮”学说根据眼底疾病的病变部位责之不同的脏腑而论治,有别于传统的五轮辨证思路,属创新性理论,用其指导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诸多病变或视神经萎缩等上皮层及视神经疾病,因十二经脉唯有肝经本经上连目系,故将之归于肝论治,着重从肝人手。针对肝郁气滞、肝气虚弱、肝火上炎等不同病机,或疏肝,或清肝,或以补肝之法治之。对于脉络膜炎、新生血管及眼底出血等脉络膜及视网膜血管病变,因脉络膜及视网膜血管血供丰富、富含血液,而心主血脉,故将脉络膜及视网膜血管病变责之于心,多从心论治。同时对于眼底出血,急性期宜凉血止血,待出血停止,宜以活血化瘀法治之。对于黄斑部病变,如黄斑水肿、黄斑出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因黄斑色黄,所以将黄斑归于脾,黄斑部病变则责之于脾。临床因外湿之邪侵袭,或脾阳不足,健运失职,湿浊内生等导致痰湿为患而致的黄斑水肿、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以健脾化湿为主。对于因脾气虚弱而致的黄斑水肿、黄斑裂孔等,则注重补益脾胃。对于玻璃体混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玻璃体病变,多从肺论治。因肺气不足,可使玻璃体液化并牵拉视网膜而致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故宜大补肺气,或以培土生金之法治之。对于视网膜色素变性及诸多视网膜色素脱失、萎缩疾病,多从肝肾两经论治。因肝或肾亏虚,皆可致精气不充而目失所养,且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互生互化,故临床应以补益肝肾法治之。
第二节八廓学说一、八廓学说概述
八廓学说源于《黄帝内经》。《灵枢 九宫八风》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应的观念出发,根据天体的运行规律,提出九宫图说,并把九宫中除中央外的其他八个方位配属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分别与小肠、肾、大肠、肝、胃、心、脾、肺等脏腑联系起来,罗列来自八个方位的风邪所主病的特征,以说明四时气候的变迁,从而推测八方气候变化对人体的不同影响,为预防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八卦的名称实际上就成为八个方位的象征,其位置的排列则按五行属性,分类如下:坎卦属水,位居北方,时应冬至,其风伤人,内合于肾;离卦属火,位居南方,时应夏至,其风伤人,内合于心;震卦属木,位居东方,时应春分,其风伤人,内合于肝;巽卦亦属木,位居东南方,时应立夏,其风伤人,内合于胃;兑卦属金,位居西方,时应秋分,其风伤人,内合于肺;乾卦亦属金,位居西北方,时应立秋,其风伤人,内合于小肠;坤卦属土,位居西南方,时应立春,其风伤人,内合于脾;艮卦亦属土,位居东北方,时应立春,其风伤人,内合于大肠。八卦与五行、八方(四正四隅)、八风、八个节气、八个脏腑紧密联系,八廓学说的定位及其脏腑的配属即源于此。元代危亦林所著的《世医得效方》对八廓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次绘有八廓图,将八廓配在眼的相应部位上,对每一廓的病因病证进行了补充,从而使定位辨病趋于明确和具体。危氏在每一廓上配上天、水、山、雷、风、火、地、泽八卦的副名,使八廓与八卦紧密连在一起,从而丰富了八廓学说的内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