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储粮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系统讲述了我国主要储粮害虫磷化氢抗性评估、储粮害虫抗逆分子机理、储粮害虫绿色防控和磷化氢替代技术等最新研究成果,是作者团队在粮食储藏环节防虫治虫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积累成果,开展储粮害虫的防控研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可作为粮食储藏、农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粮食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学科前沿补充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粮食仓储、加工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的工具参考书。
目录
绪论001
参考文献004
第一章储粮害虫生物学009
1.1温度对无色书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009
1.1.1温度对无色书虱生长发育的影响009
1.1.2温度对无色书虱繁殖力和生命参数的影响014
1.1.3小结025
1.2温度对印度谷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027
1.2.1温度对印度谷螟生长发育的影响027
1.2.2温度对印度谷螟繁殖力和生命参数的影响032
1.2.3小结038
参考文献039
第二章储粮害虫感受器的解析043
2.1锈赤扁谷盗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043
2.1.1触角的一般形态043
2.1.2触角感器类型和分布044
2.1.3雌、雄虫触角感器比较047
2.1.4小结047
2.2杂拟谷盗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048
2.2.1触角的一般形态048
2.2.2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049
2.2.3雌、雄虫触角感器比较054
2.2.4小结055
2.3米象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057
2.3.1触角的一般特征058
2.3.2触角感器种类、形态和分布058
2.3.3雌雄虫触角及感器比较062
2.3.4小结065
2.4长角扁谷盗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067
2.4.1触角的一般形态067
2.4.2触角感器类型、形态、分布与数量068
2.4.3雌、雄虫触角感器比较070
2.4.4小结071
参考文献072
第三章电子鼻检测玉米象不同虫态的技术研究077
3.1不同密度的玉米象成虫电子鼻检测078
3.2玉米象不同虫态的电子鼻检测080
3.3玉米象混合虫态的电子鼻检测082
3.4小结083
参考文献084
第四章储粮害虫基因定量技术的建立及研究087
4.1印度谷螟线粒体基因组测定及螟蛾总科系统发育分析087
4.1.1印度谷螟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087
4.1.2印度谷螟线粒体编码基因及其调控091
4.1.3系统发育分析096
4.1.4小结098
4.2印度谷螟实时荧光定量PCR中内参基因的选择098
4.2.1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中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引物扩增效率098
4.2.2基因稳定性分析100
4.2.3讨论103
4.3嗜卷书虱AChE基因克隆及表达研究105
4.3.1嗜卷书虱AChE基因克隆105
4.3.2嗜卷书虱AChE基因表达研究110
4.3.3小结112
4.4嗜卷书虱CarE基因克隆及表达研究113
4.4.1嗜卷书虱CarE基因克隆113
4.4.2嗜卷书虱CarE基因表达研究121
4.4.3小结122
4.5嗜卷书虱nAChR基因克隆及其mRNA表达水平研究124
4.5.1嗜卷书虱nAChR基因克隆124
4.5.2嗜卷书虱nAChR基因表达研究131
4.5.3小结132
4.6嗜虫书虱AChE基因克隆表达研究133
4.6.1嗜虫书虱AChE基因克隆133
4.6.2嗜虫书虱AChE基因表达研究141
4.6.3小结141
参考文献142
第五章储粮害虫磷化氢抗性监测及其分子机制147
5.1我国主要害虫磷化氢抗性水平测定及分析147
5.1.1我国主要储粮害虫的磷化氢抗性监测147
5.1.2赤拟谷盗的磷化氢抗性发展趋势分析149
5.1.3小结152
5.2赤拟谷盗细胞色素P450酶活力测定及磷化氢抗性相关性分析153
5.2.1不同品系细胞色素P450比活力比较153
5.2.2P450比活力与磷化氢抗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54
5.2.3小结154
5.3赤拟谷盗CYP345家族基因介导磷化氢抗性的机理研究156
5.3.1不同品系间CYP345家族表达量比较156
5.3.2磷化氢胁迫前后CYP345家族表达量比较156
5.3.3赤拟谷盗CYP345A亚家族基因的RNA干扰分析158
5.3.4小结160
5.4赤拟谷盗CYP346家族基因介导磷化氢抗性的机理研究162
5.4.1CYP346家族5条基因的序列分析162
5.4.2赤拟谷盗CYP346家族5条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其与磷化氢抗性关系研究170
5.4.3基于RNAi技术对赤拟谷盗CYP346家族5条基因的功能验证176
5.5赤拟谷盗表皮相关基因介导磷化氢抗性研究182
5.5.1赤拟谷盗表皮蛋白相关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182
5.5.2赤拟谷盗表皮蛋白相关基因的发育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186
5.5.3赤拟谷盗表皮蛋白相关基因在不同抗性种群及磷化氢胁迫后的表达模式191
5.5.4基因沉默对赤拟谷盗磷化氢敏感性的影响194
5.6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基因与赤拟谷盗磷化氢抗性关系研究197
5.6.1UGT2B7和UGT2C1基因不同发育阶段表达模式197
5.6.2UGT2B7和UGT2C1基因在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中的表达模式198
5.6.3UGT2B7和UGT2C1基因在磷化氢胁迫下的表达模式198
5.6.4UGT2B7和UGT2C1基因沉默对赤拟谷盗PH3敏感性的影响200
5.6.5小结200
参考文献202
第六章新型储粮害虫熏蒸剂——甲酸乙酯207
6.1甲酸乙酯对锯谷盗的熏蒸活性研究207
6.1.1熏蒸时间对甲酸乙酯熏蒸活性的影响207
6.1.2处理温度对甲酸乙酯熏蒸活性的影响208
6.1.3甲酸乙酯对锯谷盗成虫致死中浓度的测定208
6.1.4甲酸乙酯对不同储粮害虫致死中浓度的比较209
6.1.5小结209
6.2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不同虫态的熏蒸活性研究210
6.2.1熏蒸时间对甲酸乙酯熏蒸活性的影响210
6.2.2处理温度对甲酸乙酯熏蒸活性的影响211
6.2.3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成虫致死中浓度的测定212
6.2.4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未成熟期各虫态熏蒸活性比较212
6.2.5小结214
6.3甲酸乙酯对米象不同虫态的熏蒸作用214
6.3.1浓度及熏蒸时间对甲酸乙酯熏蒸活性的影响214
6.3.2处理温度对甲酸乙酯熏蒸效果的影响215
6.3.3甲酸乙酯对米象成虫致死中浓度的测定216
6.3.4甲酸乙酯对未成熟期各虫态熏蒸活性比较217
6.3.5小结218
6.4氮气与甲酸乙酯混合熏蒸对锯谷盗的毒力研究218
6.4.1氮气和甲酸乙酯浓度对熏蒸毒力的影响218
6.4.2熏蒸时间对氮气和甲酸乙酯混合熏蒸的影响219
6.4.3温度对氮气和甲酸乙酯混合熏蒸毒力的影响220
6.4.4小结222
6.5甲酸乙酯与氮气混合熏蒸对赤拟谷盗的毒力研究222
6.5.1氮气浓度对甲酸乙酯熏蒸效果的影响222
6.5.2熏蒸时间对氮气和甲酸乙酯混合熏蒸效果的影响223
6.5.3温度对氮气和甲酸乙酯混合熏蒸效果的影响224
6.5.4不同氮气浓度下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成虫致死中浓度LC50的测定225
6.5.5小结226
6.6模拟仓中甲酸乙酯对4种储粮害虫的熏蒸活性研究227
6.6.1小麦仓中甲酸乙酯对4种害虫的熏蒸活性227
6.6.2玉米仓中甲酸乙酯对4种害虫的熏蒸活性227
6.6.3稻谷仓中甲酸乙酯对4种害虫的熏蒸活性228
6.6.4小结229
6.7米象对甲酸乙酯的抗性风险评估229
6.7.1米象抗性品系的选育230
6.7.2米象对甲酸乙酯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及风险评估230
6.7.3小结232
6.8甲酸乙酯对米象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232
6.8.1甲酸乙酯对米象成虫的毒力232
6.8.2乙酰胆碱酯酶活性233
6.8.3羧酸酯酶活性234
6.8.4小结236
参考文献236
第七章其他储粮害虫防治技术241
7.1硅藻土241
7.1.1硅藻土对不同储粮害虫的杀虫效果测定241
7.1.2硅藻土在不同粮食中对赤拟谷盗的杀虫效果测定243
7.1.3小结244
7.2氮气气调245
7.2.1富氮低氧条件下不同储粮害虫的致死效果245
7.2.2富氮低氧下不同磷化氢抗性水平的赤拟谷盗的致死效果246
7.2.3不同温度下不同磷化氢抗性水平赤拟谷盗的死亡率247
7.2.4小结247
7.3臭氧248
7.3.1臭氧对不同储粮害虫的毒力248
7.3.2臭氧对不同磷化氢抗性品系的赤拟谷盗、杂拟谷盗的毒力249
7.3.3不同品系的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经臭氧熏蒸后的行为状态变化249
7.3.4小结251
7.4射频251
7.4.1射频处理时间对小麦杀虫效果的影响251
7.4.2粮层厚度对小麦杀虫效果的影响252
7.4.3极板间距对小麦杀虫效果的影响253
7.4.4射频杀虫工艺优化及对其余4种害虫的杀灭效果253
7.4.5射频处理对小麦成分的影响及成本预估254
7.4.6小结255
7.5增效醚255
7.5.1不同品系赤拟谷盗的磷化氢、敌敌畏抗性水平256
7.5.2PBO对细胞色素P450比活力的影响257
7.5.3PBO对磷化氢的增效作用258
7.5.4小结258
7.6机械通风259
7.6.1模拟仓及设备参数259
7.6.2机械通风时间对嗜卷书虱死亡率的影响261
7.6.3不同单位面积通风量对嗜卷书虱死亡率的影响262
7.6.4机械通风对不同取样层嗜卷书虱死亡率的影响263
7.6.5机械通风过程中温度及湿度变化对嗜卷书虱成虫的影响264
7.6.6机械通风处理后粮仓小麦水分含量变化265
7.6.7小结266
参考文献267
第八章RNAi在储粮害虫防治应用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271
8.1RNAi在储粮害虫中的研究现状271
8.1.1RNAi应用于鞘翅目储粮害虫的可行性情况271
8.1.2RNAi应用于其他储粮害虫的可行性情况273
8.2影响储粮害虫RNAi效率的关键因素274
8.2.1昆虫种类与递送方式影响RNAi效率274
8.2.2靶标基因与dsRNA分子设计影响RNAi效率276
8.3提高储粮害虫RNAi率的有效方法277
8.4展望278
参考文献278
前言/序言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如何“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新时代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尽管每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保证粮食仓储方面花费高达数百亿元,但仍有大量粮食因技术缺乏、管理不当等诸多问题而造成损失。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在仓储环节粮食损失高达200多亿斤,其中一半以上的储粮损失是由储粮害虫造成的。因此,开展储粮害虫防控研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是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储运工程与技术团队在粮食储藏环节防虫治虫科学研究与实践方面17年成果的积累,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数据和图片资料,为储粮害虫生物学、触角感受器解析、新型检测技术、新型防治技术、分子生物学、磷化氢分子机制解析以及未来基因药剂应用前景与挑战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并有大量基础实验数据支撑。
本著作由江苏省粮食储运工程与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唐培安和吴学友主笔,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储运工程与技术团队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侯晓燕、薛昊、吴海晶、段锦艳、姜俊伊、李非凡、王亚洲、刘蔓文、孙为伟、陈锐、孟宏杰、程宏、沈旭等开展的科学实验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原始实验数据和图片,在读硕士研究生孙德宏、严言、杨宁、范雨逍、袁国庆、陈梦秋、陈微等在书稿整理过程中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