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很多人对于管理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管理只有管理下属这一个维度。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管理有五个维度,即向内管理自己、向下管理下属、向上管理上司、水平管理平级和向外管理顾客,并由此提炼出九个切实可行的管理法则。作者通过对话西方管理大师、访谈中国企业家,并结合个人多年管理经验和大量企业案例,将东西方的管理知识融会贯通,为管理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
不论你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还是想要晋升的业务骨干,甚至是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都可以从中获益,快速实现职场关键跃升。
目录
前言 做全方位管理者
第一章 做自己的CEO
工作是人生的兼职
以梦想为指南针
设定你的人生愿景
发现你的三环
第二章 要事第一
自我管理的三个层次
界定要事的两个标准
管理者的七种要事
计划是要事
人事是要事
制度是要事
关系是要事
市场是要事
学习是要事
反思是要事
要事管理三原则
第三章 全身学习
学习要有宽度
朋友是用来学习的
失败是用来学习的
在三个层次上反思
跨界学习
深层迁移
第四章 用人之长
见人之长
识人之异
定人之位
容人之短
育人之才
第五章 把员工当人
员工不只是资源
“组织是机器”的影响
为什么要把员工当人
把员工当人的四个动词
第六章 承担管理上司的责任
管理上司的重要性
用上司之长
急上司之急
从自己着手管理上司
如果遇上糟糕的上司
第七章 建立“我们”的关系
蝎子和青蛙的故事
为什么管理平级最难
通过提供帮助来建立关系
通过求助来建立关系
发现共同的利益
通过信任来建立关系
用制度和流程来建立关系
用例会来建立关系
关于管理平级再给四点建议
第八章 别把顾客当上帝
向外走动式管理
重视狂热的少数
顾客不一定是对的
区分顾客与客户
别得“营销远视症”
营销的四种境界
第九章 超越利润
利润不是企业的目的
追求利润之外的目的
目的是企业的指南针
发现企业的目的
哪些企业有目的
后记 如果我只教你一个管理知识
试读
前言:做全方位管理者
也许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也许你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但很可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如何为组织创造工作业绩?如何让自己取得职场成功?
这两个问题紧密相关,但并不完全等同。对于绝大多数职场人士来说,这是他们重点关注的两大问题,只是排序可能有所不同。
本书将为这两大问题提供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很简单,却在很多人的“盲区”之中。比如下面这个故事中的经理人。
一个经理人的故事
多年前,我刚刚开始做管理培训,设计的第一个课程的主题是自我管理。根据之前自己当经理人的经验,我认为管理培训应该从自我管理开始。
我先在当时任职的公司内部讲授这门课程,后来开始对外招生,讲授公开课。
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个学员刚刚听完第一个单元,就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来对我说:太有收获了!她自我介绍,说自己拥有国外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当时在国内某知名商学院担任部门主任,在该商学院也听过很多课。她说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她听过的那些课都不能解决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听了这一个单元,她认为已经找到了症结所在:没有管理好自己。
她说商学院课程不能解决经理人的实际问题,我并没有感到特别惊讶。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说过:“学校就是这样一种地方: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这个真理。”
虽然村上春树并没有上过商学院(他还将作为“企业家”在本书后面出现),但是他对学校的评论也适用于商学院。我后来在商学院当教授,加深了跟那位经理人同样的感受:经理人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关键的那些管理法则,商学院往往是不教的。许多人读了MBA,其实并不懂得管理。
本书探讨一个对你我有用的话题:如何管理才能创造工作业绩和取得职场成功?
我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管理有五个维度,或者说五个方向。我们应该在五个方向上进行管理,成为“全方位管理者”。
管理不只是管理下属
人们对管理存在许多误解。其中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管理只有管理下属这一个维度,或者说管理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向下管理。
这是经理人普遍存在的误区:认为管理就是管理下属,管理者就是有下属的人。这个误区也曾经发生在我身上。
我 20 岁出头,研究生还没毕业时,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在一个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因为做得不错,很快就被提拔为部门经理。当时我就是这么想的:我有下属了,我当上管理者了!
这样的误区不仅在新经理人当中普遍存在,资深经理人也常常这样想。
在我的管理工作坊中,我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现在的职位上,哪些人是你管理的对象?一个资深的销售经理这么回答:“我管理8个销售员,其中5个是‘雄鹰’,3个是‘青鸟’。”
他说的“雄鹰”指能力强、经验多的销售员,“青鸟”指经验少、能力有所欠缺的销售员。他知道要区分这两种人是对的,管理下属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识人之异,区别对待。
他的误区在于只看到管理下属这个维度。管理不只是管理下属。经理人之所以只将关注点放在下属身上,主要来自对“管理是什么”的误解。
那么,管理是什么?
如果你认为管理是凭借职位权力,通过指挥他人来做事,就会认为管理者只有下属需要管理,因为管理者只对下属进行指挥。
管理是什么,就好像爱情是什么一样,当然没有标准答案。就像你对爱情的理解会对你怎么谈恋爱产生深远影响一样,你对管理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会怎么管理。如果把管理
定义为指挥他人做事,我们就会认为管理只是管理下属,而且往往采取一种以命令、支配、控制为主的管理方式。
我曾经这样定义管理:管理是有意识地施加影响来取得预期的成果。后来,我在《刘澜极简管理学》一书中给管理下了个更加简练的定义:管理是利用资源实现目标。
这两个定义基本上是一回事:实现目标,就是取得预期的成果;利用资源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地施加影响的过程。
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更加口语化的表达:管理就是想方设法实现目标。
这样理解管理,就不会认为管理只是管理下属了。能够帮助你实现目标的一切资源,你都要对其施加影响,进行管理。
下属是实现目标的资源,那么上司是不是呢?当然是!所以,我们也可以管理上司——有意识地对上司施加影响,以取得预期的成果。
如果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主管认为人力资源总监对招聘的重视不够,可以向人力资源总监提议建立定期沟通的机制,比如每个月开一次例会。这就是管理上司。
平级是不是实现目标的资源呢?在很多时候也是。比如,销售经理可以通过跟财务经理沟通,改变财务部门在收款、开具发票上的流程,达到提升客户体验的目的。这就是管理平级。
对管理下定义,一方面不要过于狭隘,把管理等同于下命令;另一方面也不要过于宽泛,把管理等同于所有产生影响的行为。虽然管理通过施加影响来实现,但并非所有产生影响的行为都是管理。
在我的管理工作坊中,不止一次有经理人说:人一生下来就会管理。他们常举的例子是:当婴儿饿时,他(她)就会哇哇大哭,大人就会喂奶。因此,婴儿哭就是在管理。
这是错的。管理是有意识地施加影响,造成特定对象的行为改变,以达到预期的结果。婴儿饿了就哭是本能反应,而非有意为之,不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且,婴儿并没有对大人喂奶这个结果有明确的预期。而管理是有意而为,以目标为导向的。
婴儿哭不是管理,但是一个经理人哭有可能是在管理,如果其是以目标为导向、有意为之的话。我当经理人的时候,一个销售经理有一次就坐在我的办公室里流眼泪。她的哭就是管理。她在有意识地影响我,希望获得我对她的销售活动的支持。不过,如果她是因为觉得受了委屈而本能地哭了,那么这就和婴儿的哭一样,不是在管理。
管理的五个维度
如果管理是有意识地施加影响来取得预期的成果,那么我们可以影响的对象,也就是管理的对象有哪些呢?
再回到我问经理人的问题:在你现在的职位上,哪些人是你的管理对象?在另一次管理工作坊活动中,我请两位经理人在黑板上写下答案。
一位是电话销售团队的主管,她的答案很简单,只有“电话销售员”。另一位是培训经理,他的答案是“自己”、“老板”和“下属团队成员”。这个答案比上一个答案更上一层楼,但是还没有穷尽千里目。
管理一共有五个维度,或者说五个方向,分别是向下、向上、水平(或者说横向)、向外和向内。在这五个方向上,分别对应五种不同的管理对象:
·向下——管理下属
·向上——管理上司
·水平——管理平级
·向外——管理顾客(以及供应商等外部利益相关者)
·向内——管理自己
几乎每一个经理人的工作都包括这五个维度,重点可能不同,但是五维俱全,相互影响。
比如销售经理,他的工作重心通常是对外的那一维,也就是管理客户。同时,他也必须对营销、客户服务、产品、财务等部门进行有效的水平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管理好客户。
又比如培训经理,他的工作重心常常是水平的那一维:了解其他部门的培训需求,并有针对性地为其设计或采购课程。同时,培训经理也要向外管理,除了管理外部的培训供应商,
还要管理客户——只有了解客户的需求,才会知道员工在满足客户需求上的欠缺,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界定了管理的五个维度之后,产生了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说,这五个维度的管理,哪一个最困难?哪一个最容易?
虽然很难回答哪一个最困难,但是可以有把握地回答哪一个最容易。在这五个维度之中,管理下属最容易。这也是管理学者弗雷德蒙德·马利克的结论。
我经常会向管理者问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最重要或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这么多年来,只有几个管理者回答对下属的管理是最重要或最困难的。而根据传统观念,这样的回答应该是意料之中的。几乎所有管理者都会回答我的上司,或我上司的上司,或我的同事。
为什么管理下属往往是最容易的?因为相对其他几个维度来说,管理下属可以最为有效地动用职位权力。
又比如,这五个维度,哪一个最重要?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看情况。首先,要看职能的情况。正如前面举过的例子,销售经理和培训经理的情况不同。其次,要看层级的情况。随着职位的上升,管理上级和管理平级越来越重要。我的这个观点既是基于个人经验和观察,也是从理论上推导而来的,同时也有研究成果的支持。
2017年,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其内部刊物《麦肯锡季刊》上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对全球71个国家的1200多名首席营销官(CMO)进行了研究,发现:
· 在他们的业务成果中,管理下属(自己的团队)带来的贡献占30%,管理上司占23%,管理平级占22%,管理自己占25%。
· 在他们的职业发展中,管理下属带来的贡献占19%,管理上司占15%,管理平级占32%,管理自己占34%。
这个研究区分了“业务成果”和“职业发展”,正如我前面所说,这两个方面密切相关,但不完全相同。
首席营销官属于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业务成果还是职业发展,管理上司和管理平级这两者加在一起的贡献(分别是45%和47%)都远远高于管理下属带来的贡献(分别是30%和19%)。
每次我问经理人五个维度中哪一个最重要的时候,总会有人回答“管理自己”。我认为,管理自己不一定“最重要”,但一定是“最基本”的维度。
管理自己是最基本的维度,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说。
第一,与其他维度不同,这是每个职场人士都有的维度。我在前文中说,经理人要在五个维度上管理。我说的经理人,指的是有职位、有下属的人。这本书当然适用于这个群体。然而,即使你只是一个普通员工,没有所谓的管理职位,没有下属可以管理,你同样需要管理自己。因此,下面我会更多地使用“管理者”这个词,而非“经理人”。还有些经理人,比如公司一把手,虽然没有上司需要管理,但是仍然需要管理自己。
第二,这个维度影响其他所有维度。你对自己的管理,绝对会影响你对下属、上级、平级和顾客的管理。所以在其他维度之中,其实暗藏着管理自己这个维度。
那么,在管理下属(以及管理上司和平级)的维度中,有没有管理自己的影响呢?当然有。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开篇写道:“如果管理者不能够卓有成效地管理自己,也就不可能管理好同事和下属。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树立榜样。”
第三,这是管理者影响力最大的维度,或者说是投入产出比最大的维度。你在管理下属、上司、平级上的十分投入可能只有三分收获;而你在管理自己上的十分投入可能会有八分收获,毕竟你管理的对象是自己,相比于其他对象是知己知彼、同心同德的。
管理的九个关键法则
你很可能听说过“二八法则”:20%的产品,带来了80%的收入(或者利润);20%的客户,购买了80%的产品;20%的员工,创造了80%的业绩……
简单地说,“二八法则”就是:少数关键因素所起的作用,比其他所有因素加在一起都重要。这个“二八法则”也适用于我们的管理知识:少数关键管理知识比其他知识加在一起更重要。
关于怎么在这五个维度上管理,我也可以提出很多法则。但是有少数的关键法则,比其他法则加在一起都重要。
我将在本书中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九个管理法则。它们是一个“全方位管理者”应该优先掌握的关键法则。这九个法则分别落在五个管理维度上。
在向内管理(管理自己)这个维度上,有三个关键法则:
·做自己的 CEO
·要事第一
·全身学习
在向下管理(管理下属)这个维度上,有两个关键法则:
·用人之长
·把员工当人
在向上管理(管理上司)这个维度上,有一个关键法则:
·承担管理上司的责任
在水平管理(管理平级)这个维度上,有一个关键法则:
·建立“我们”的关系
在向外管理(管理顾客)这个维度上,有两个关键法则:
·别把顾客当上帝
·超越利润
这九个管理法则,也可以说是管理入门的九堂课。“入门”这个词在中文里有两层含义,都适用于本书。
一层含义是指初级或者基础的内容,是比较“浅”的。不过从一开始举的那个经理人的例子可以看到,尽管这些是“入门”的内容,但一些有经验的、有MBA学位的经理人也不见得已掌握。
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子贡这样评价老师的学问:“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大意是说:老师的学问很深,就好像围墙很高的院子,如果你找不到门进去的话,里面那些好东西你都看不见。而能够入门的人是很少的。这是“入门”的另一层含义,指的是找到方法和诀窍。
我更希望本书能成为后一层含义上的入门书,帮助你真正“得其门而入”,更好地领略管理世界的“宗庙之美”与“百官之富”,也帮助你更好地应对组织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考验与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