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数字化技术及应用》以少数民族服饰为对象,综合计算机科学、民族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融合当前数字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的新技术,从计算机视觉的角度开展少数民族服饰图像的数字化分析及应用研究。《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数字化技术及应用》分析了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数字化方法,同时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少数民族服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少数民族服饰检索、草图自动生成、图像语义分割、自动着色等方面。此外,《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数字化技术及应用》还详细地介绍了少数民族服饰数据集的构建,包括服饰图像采集规范和标准、服饰图像草图数据集及服饰图像语义数据集的构建方法。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导言 1
**节 少数民族服饰概述 1
第二节 少数民族服饰数字化 7
第二章 少数民族服饰数字化技术及应用 17
**节 少数民族服饰数字化基础 17
第二节 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数字化相关基本技术 41
第三节 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数字化技术应用 55
第三章 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数据集构建 64
**节 少数民族服饰数据集构建 64
第二节 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数据集构建介绍 66
第三节 少数民族服饰草图数据集构建 72
第四节 少数民族服饰语义数据集构建 81
第五节 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数据实例展示 89
第四章 少数民族服饰草图生成 95
**节 草图相关概念和技术 95
第二节 基于多尺度离散H通道的少数民族服饰 图像边缘检测 115
第三节 基于循环一致性对抗网络的草图生成 130
第五章 少数民族服饰图像语义分割 145
**节 图像语义分割相关概念和技术 145
第二节 基于轻量化语义分割网络的少数民族服饰 图像语义分割 160
第三节 基于边缘感知的上下文嵌入少数民族服饰 图像语义分割 170
第六章 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检索 180
**节 相关概念和技术 182
第二节 基于语义特征融合的少数民族服饰图像 分层检索方法 196
第七章 少数民族服饰灰度图像着色 209
**节 相关概念和技术 210
第二节 少数民族服饰草图着色 224
第八章 少数民族服饰数字化平台设计与实现 233
**节 数字化平台需求分析 234
第二节 数字化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238
第三节 平台功能流程设计 245
第四节 开发环境和技术 248
第五节 平台应用展示 250
试读
**章导言
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服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具有符号象征的色彩,体现了更深层的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
**节少数民族服饰概述
研究少数民族服饰色彩规律及应用,对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该领域存在信息技术应用比例不高、对专业经验的依赖较强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利用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探索并研究面向少数民族服饰数字资源应用的图像自动着色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一、少数民族服饰介绍
少数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根据所处的特定区域,结合自己民族发展的历史背景创作出的*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少数民族服饰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演变,但仍然承继并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通常在原料、制作工艺、色调、款式、花纹图案等方面较少受到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保留着本民族的风格和文化特点,能够代表和反映本民族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进程。少数民族服饰可以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是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服饰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区别各少数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物质、文化、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各个民族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服饰文化。少数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智慧的产物,是每个时代和地域群体的特殊印记。少数民族服饰的用料、图案样式、色彩选择、加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某区域该民族的文化特色、礼仪制度、经济水平、工艺水平,以及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少数民族服饰的织、绣、染等工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相当高的保护和传承价值。少数民族服饰反映了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民族工艺品的代表,也承载着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艺术文化价值。少数民族服饰是各个民族形象的标志,也是本民族生活、历史的见证。其文化差异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正是各民族通过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具特色、光彩夺目的服饰文化,才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了深刻的内涵,对弘扬各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服饰不仅是少数民族保暖蔽体或满足审美需求之物,更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有其*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少数民族服饰直接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产与生活,其体现出的原生态性和传统性是一个民族的符号,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性别、年龄与婚姻状况,更体现出了少数民族的信仰。我国多民族格局是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在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方面进行创新性的工作,是维护中华民族整体性,以及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树立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刻不容缓。
在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其复杂的图案、绚丽的色彩、多样的设计、古老的纯手工制作工艺及配饰等,反映出了其特有的审美观念和风俗文化。少数民族服饰及其图案在少数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象征意义。少数民族服饰及其图案在重构与设计环节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于传播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民族精神、物质文化及实用功能的结合,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发源、文化、精神、信仰、传说、生活习惯及地方特色,对于传承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交流与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精彩纷呈。民族服饰元素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风格,还蕴含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之美的深刻理解。中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大多拥有*特的服饰图腾文化。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本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使命,亲自动手制作本民族服饰,在技术条件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服饰制作经验。老一辈的民间手工艺人可以凭借自身的记忆去识别服饰或者服饰上的花纹图案是否属于自己民族特有。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呈现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服饰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体现。例如,虽然佤族服饰也会因地域差异有细微的不同,但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体现了佤族人粗犷、豪放的性格。一些男子仍然保持着系一片兜裆布为衣的传统。佤族女子一般穿贯头式紧身无袖短衣和家织红黑色条纹筒裙,赤足,戴耳柱或大耳环,项间佩挂银圈或数十串珠饰,喜戴臂箍、手镯。手镯宽约5厘米,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各种精致的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腰间一般以若干藤圈竹串为饰。在佤族的传统文化中,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神圣、高贵的象征,因此在上述提到的很多男女佤族服饰中均可以看到融入了“牛”的元素。
哈尼族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缩影,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体现了其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哈尼族服饰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方面,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以梯田农耕生产和哈尼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的改良、发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原则。哈尼族崇尚黑色,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色调,这是由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哀牢山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决定的。哈尼族主要以梯田农业为生,对于在高山地区从事农耕的他们而言,黑色服装在保暖性能、耐脏耐用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此外,这一穿着习俗还反映了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特征、相对封闭的社会生活状态、追求避世隐居的民族心理,以及传统原料和印染技术相对有限的客观条件。当然,哈尼族年轻人的服饰往往色彩斑斓。然而,当他们步入婚姻并有了孩子之后,便会转而穿着简约的蓝黑色服饰,并将那些曾经鲜艳亮丽的衣物珍藏起来,打算日后传承给自己的子女。
彝族人的服饰以其多姿多彩、*树一帜的风格而闻名,形态多样,近达百种。历史上,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差异显著,各具特色,有着地域文化的痕迹。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许多地方,由于四季气候偏凉且相对稳定,彝族的服饰并未展现出强烈的季节性变化,查尔瓦(一种披衫)成了常年**之物,不论男女,皆习惯于穿着查尔瓦及披毡。查尔瓦,彝语称作“瓦拉”,其形态类似披风,采用精心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就而成,尤其以圣乍地区所产的*为华美。它的边缘装饰有红、黄两色的牙边及青色的衬布,通常由大约2千克的羊毛精心缝制,虽较重却薄如铜钱,经过折叠形成固定宽度的褶皱,上方以毛绳束为领口,颜色多为原色或蓝色。查尔瓦是彝族男女老幼的日常**服饰,白天可当作衣物穿着,夜晚则可作被子使用,还能有效抵御风雨和雪霜,无论寒暑皆适宜。从各民族的服饰中,我们可以窥见它们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精神,因此,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成了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是对各民族文化的守护,也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种珍贵记录。
三、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与传承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服饰有助于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并进。在悠久的历史演进中,少数民族服饰凝聚了各自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特的风格,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且是探索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此外,对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能够增进文化多样性,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民族文化根植于不同的地域与生态环境之中。要发展民族文化,必须立足于其*特的文化特性和当地自然环境,同时尊重其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以此为基础继承和弘扬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地区间的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愈发显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变迁速度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民族服饰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交通不发达、信息技术条件有限,少数民族与外界社会的交流很少,这也影响了部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各种新技术、新思潮的涌入,在一些人看来,长期缺少创新的民族服饰显得不够时髦,认为本民族的服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以至于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很少在节日之外穿本民族的服饰,而是普遍穿着西服、牛仔裤等大众化的服饰,只有部分老年人还保留着穿本民族服饰的习惯。这使得当前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现代社会能熟练掌握少数民族服饰制作工艺的人日益减少。更令人担忧的是,愿意投身学习这一传统工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少数民族服饰制作工艺面临着濒临失传的风险。
第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服饰文化对传统少数民族服饰产生了显著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外来审美文化的影响,其审美观念逐渐变化,对民族服饰的热情与兴趣逐渐减弱。
第三,传统少数民族服饰的制作流程颇为繁复,涵盖了布料的纺织、染色、裁剪及刺绣等多个环节,几乎全程依赖手工技艺。完成一件少数民族服装的制作,往往需要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倾注大量时间与精力。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当部分手工艺者发现从制作少数民族服饰中获取的收益不足以维持生计时,他们可能会转而投身于更具市场的大众服饰领域。与此同时,工业化生产的服饰以其简约美观、***高等优势逐渐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少数民族服饰的穿着场合与受众范围日益缩小。
第四,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少数民族服饰日渐商业化,其制作过程发生了巨大变化,服饰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逐渐淡化,真正体现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手工艺逐渐减少。*终,可能会导致少数民族服饰从艺术创作的手工艺品转变为工业时代的复制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在外来服饰文化强烈的冲击下保持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色,避免被同化。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俗习惯、经济状况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历经长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五彩斑斓的民族风貌。少数民族服饰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也是民族工艺艺术的瑰宝。服饰中的符号象征与色彩运用,深刻体现了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同时也映射出社会变迁的轨迹。因此,探索少数民族服饰的数字化应用,对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是留存宝贵民族文化资源的关键途径。借助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研究少数民族服饰草图自动生成、图像语义分割、图像智能上色、图像高效检索等数字资源应用方法,进而构建少数民族服饰图像资源库。这一资源库将为研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学者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同时也将促进少数民族服饰在文化教育、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服饰的过程中,我们应致力于挽救现存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服饰,确保在维护民族传统与文化特色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元素,使其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人接纳并热爱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为这一文化的繁荣开辟新的路径。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行全面抢救与保护,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管理与开发、保护与传承,不仅是维护民族文化的一种高效策略,也是一项亟待推进的紧迫任务。可以说,服饰是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生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