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著作权审判实务领域深刻洞察与理解的集中展现。本书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作者系统梳理了自己在十多年著作权审判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更对一系列复杂疑难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二是对当前著作权法领域的热点话题和学界争议进行了深刻思考与回应;三是对著作权法相关前沿问题、国际条约及域外法制的归纳介绍。相信本书的出版不仅会拓宽读者的认知边界,也会为我国著作权法的完善与发展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本书是作者长达十多年著作权审判经验的体会与总结,对于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和诉讼的专业人员,公安、检察、行政执法等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以及知识产权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等都具有直接的参考意义。
目录
目 录
1 著作权主体的争议
1.1 “猴子自拍照”的著作权 002
1.2 关于“表演者”的争议与展开 007
1.3 类集体管理组织:争议与发展 010
2 著作权的传统客体辨析
2.1 作品独创性认定标准的差异 018
2.2 摄影作品独创性与保护 021
2.3 美术作品的弹性保护 027
2.4 模型作品的认定与保护 030
2.5 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辨析 038
2.6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条约发展与保护框架 046
2.7 专论:药品说明书的法律保护 050
3 著作权的新类型客体探讨
3.1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争议与风险 060
3.2 NFT与数字版权实践 070
3.3 沙画的版权保护与归类困境 075
3.4 游戏画面:表意还是炫技 078
3.5 “大数据”的法律保护 082
3.6 数据财产权的探索与问题 091
4 著作权与邻接权权利的理解
4.1 作品署名权的实践与疑问 098
4.2 改编权的控制力 101
4.3 酒店侵犯放映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07
4.4 如何理解作品展览权 111
4.5 从“剧本杀”再看作品出租权 115
4.6 专有出版权的争议与实践 119
4.7 广播组织与信息网络传播 122
5 著作权的侵害与合理使用
5.1 侵害软件著作权:推定与反驳 134
5.2 侵害表演权的成立与否定 143
5.3 作品整体授权与拆分使用 153
5.4 互联网环境下物权与著作权的再调和 157
5.5 民法典肖像权新规与著作权法之关联 161
5.6 涉外著作权侵权纠纷之准据法浅析 165
5.7 “刀靶大捷雕塑”著作权侵权纠纷案评述 172
6 著作权的侵权责任承担
6.1 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请求权基础之不足 182
6.2 知识产权纠纷中销售者赔偿责任的免除 186
6.3 合法来源抗辩成立后维权合理开支的承担 199
7 侵犯著作权犯罪
7.1 网络犯罪管辖问题 204
7.2 侵犯著作权犯罪的辨析 212
7.3 假冒署名与侵犯著作权罪 216
7.4 网络侵犯著作权犯罪:现实问题的可能解释 219
8 著作权法的过去和未来
8.1 民国时期《著作权法》对读 226
8.2 2020年著作权法修改评述 235
8.3 香港版权修法:动态与亮点 238
8.4 数字浪潮中的一座灯塔 243
8.5 技术变革中的著作权之道 247
前言/序言
2021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将档案封闭期由30年缩短为25年,并进一步强化档案开放利用责任,调整和明确了档案开放和利用的相关要求。开放鉴定,亦称“开放审核”,是指对经过封闭期的档案进行鉴定,对于可以开放的档案,进一步判断其开放级别。开放鉴定是档案开放利用的重要前置工作,决定了档案开放水平。传统的档案开放鉴定工作以档案馆和立档单位或移交单位共同成立的鉴定委员会为鉴定主体,通过人工阅读分析的方式逐件或逐卷进行开放鉴定。这种鉴定方式面对数据时代的海量档案时,往往表现出效率上的劣势,使得档案馆面临巨大的开放鉴定压力。面对规模与效率之间的矛盾,鉴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工具在自动化处理中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大语言模型所展现出的巨大技术优势,不少档案机构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档案开放鉴定工作。2017年,英国国家档案馆等国外档案馆提出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档案的开放鉴定。同时,我国浙江、福建、四川、广东、江苏、江西等多地的综合档案馆开展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应对大规模档案开放鉴定的实践。本书结合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与档案开放鉴定的实践进展,重点对档案开放鉴定的前沿进展、模型构建、关键环节、可解释性问题以及大语言模型在档案开放鉴定中的应用开展了讨论,尝试拓展档案开放鉴定的相关理论,丰富档案开放鉴定的实践方向,以期为我国档案事业现代化贡献绵薄之力。在本书完稿之际,特别感谢刘越男教授、梁凯先生为本书的相关研究提供支持,感谢张茜雅、贺谭涛、郭姝麟、钟瑞玲等同学为本书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