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尚书研读》系对儒家经典纲领性文献《尚书》的研究性导读和旧注整理。
《尚书研读》内容包括“导读”:介绍《尚书》的释名、体例、传授系统与学术史、研究要籍等内容;“集注”:汇录晋传《古文尚书孔传》和宋苏轼《东坡书传》;“影印”:《师伏堂丛书》本《尚书大传疏证》部分篇幅。
目录
出版说明
凡例
《尚书》导读
一、《尚书》概论
二、《尚书》的内容及其价值
三、《书》学要籍
《尚书》集注
卷一
虞书
尧典第一
卷二
虞书
舜典第二
卷三
虞书
大禹谟第三
皋陶谟第四
卷四
虞书
益稷第五
卷五
夏书
禹贡第一
卷六
夏书
甘誓第二
五子之歌第三
胤征第四
卷七
商书
汤誓第一
仲虺之诰第二
汤诰第三
伊训第四
太甲上第五
太甲中第六
太甲下第七
成有一德第八
卷八
商书
盘庚上第九
盘庚中第十
盘庚下第十一
说命上第十二
说命中第十三
说命下第十四
高宗肜日第十五
西伯戡黎第十六
微子第十七
……
卷九
后记
影印师伏堂本《尚书大传疏证》
前言/序言
儒学(或经学)作为主流学术在中国流行了2000余年,形成了系统的经典组合、历史传承、学术话语等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制度设施和教育成果,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学无疑是其主体内容。
从《尚书》“敷五教”,《周礼》“乡三物”,到孔子“文、行、忠、信”四教,以及他所培养的“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人才,儒学都以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育人才,淑世济人。可是,自从民国初年废除“经学”科以后,儒学学科便被肢解分散,甚至被贬低抛弃,儒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顿时体系不再,学科不存,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极不利于民族文化自觉和当代学术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