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孝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全注新译精讲丛书》选取具代表的国学经典160部,约请当代实力派学者进行全面解读,力求版本、文本准确、注释简明、译文流畅、评析精当,集校、注、译、析为一体,融优美文字、原典精神、全球意识、当代审美为一炉。
《孝经》是儒家经典中专门讲“孝”的著作,托名于孔子与学生曾参问答之言,论述封建孝道,宣传宗法思想。该书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阶层的不同孝道,内容包括尊敬和赡养父母,忠于君主,教化民众,对父母、君主的过错进行劝谏,为过世的父母致丧,按礼仪祭祀先祖,和睦兄弟等。强调人要感激赐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克尽孝道,才是人之品德的根本。同时还特别强调“孝”的社会功用,倡言“孝”可以为政治国。
目录
前言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应感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附录
古文孝经孔氏传
今文孝经郑氏注
历代重要序跋
《四库全书·古文孝经孔氏传》提要
《古文孝经孔氏传》太宰纯序
《古文孝经》孔安国序
《古文孝经》鲍廷博跋
《孝经郑注》冈田挺之序
《孝经郑注》鲍廷博跋
名言警句
前言/序言
《孝经》是孔子给其弟子曾参等人传授孝道,由曾子及其后学记录整理而形成的一部著作,孔子享有《孝经》的原创著作权。这在汉代到唐代本来是没有争议的。但从宋代的理学家,到清代的考据家,再到近现代的疑古派史学家,却对此产生了争议,由此影响到学术界对《孝经》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地位的论定。笔者认为,应当尊重汉唐学者的看法,认定孔子享有《孝经》的原创著作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孝经》在儒家经学著作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笔者对此不拟作详细的陈述和考证,仅引几家代表性的说法,略加辨析。
一、《孝经》著作权小议
汉代学者司马迁云:“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页2205)班固亦云:“《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页1719)按照司马迁和班固的说法,《孝经》一书的雏形应是孔子在世时向曾参等人传授孝道的讲稿,曾子及其弟子根据这份讲稿及其学习笔记不断对其有所整理加工。在曾子后学中用力较多者可能是子思。孔仅(前483-前402),字子思,战国初期鲁国人,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发扬光大者之一,有“述圣”之称,为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曾受业于曾子。今传本定型大约在战国末期,主要的证据是,吕不韦(前292-前235)编纂的《吕氏春秋·察微》篇引录:“《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这一段话是《孝经·诸侯章》的原文,可证明《孝经》成书的下限在《吕氏春秋》编纂成功的公元前239年之前,而此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230-前221)的前夕。
由于今传本《孝经》的首句说“仲尼居,曾子侍”,似乎是第三者在从旁叙述,所以自宋代以来,不断引起学者怀疑《孝经》不是出自孔子之手。宋代的朱熹、清代的姚际恒(1647-约1715)可为代表。朱熹《跋程沙随帖》说:“余尝为沙随言:《孝经》独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乃传文,然皆齐鲁间陋儒纂取左氏诸书之语为之,至有全然不成文理处。”(《晦庵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卷八十四,页23)朱熹将《孝经》分为经、传两部分的做法,引起后人很多非议,需要专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