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武昌老建筑/武昌历史文化丛书·风物系列》主要介绍了武昌历史上的著名老建筑以及老建筑里发生的故事,分为辛亥遗址、红色遗址、公共建筑、学校建筑、宅邸民居、工业建筑和宗教建筑等七类,通过历史、形态与文化考察的方式,尝试性地对武昌近代城市历史中的政治、工商业、文化教育、金融经济、行业设计与市井生活进行梳理与总结。
目录
第一章 辛亥遗址
一、三烈士亭
二、工程营遗址
三、楚望台军械库遗址
四、起义门(中和门)
五、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
六、黄兴拜将台遗址
七、抱冰堂
八、孙茂森花园旧址(花园山聚会旧址)
九、昙华林32号(刘公公馆)
十、石瑛旧居
十一、张难先旧居
十二、李书城旧居
十三、半园
十四、黎元洪公馆
第二章 红色遗迹
一、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三、武昌都府堤毛泽东同志旧居
四、东湖毛泽东旧居
五、陈潭秋革命活动遗址
六、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
八、私立武汉中学旧址
九、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旧址
十、恽代英故居
第三章 公共建筑
一、南湖飞机场指挥中心旧址
二、仁济医院
三、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
四、武汉长江大桥
五、武泰闸
六、武昌路隧道
七、岳飞亭
八、湖光阁
九、行吟阁
第四章 学校建筑
一、武汉大学
二、华中师范大学:从昙华林到桂子山
三、圣·希理达女子学校礼拜堂
四、经心书院旧址
第五章 宅邸民居
一、武昌徐源泉别墅
二、夏斗寅别墅
三、徐荣廷公馆
四、万耀煌公馆(李先念故居)
五、冯玉祥旧居
六、刘家麒故居
七、翁守谦故居
八、晏道刚公馆旧址
九、蔡广济旧宅
十、汪泽旧宅
十一、大商人徐氏私宅
十二、陶铸楼
第六章 工业建筑
一、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旧址
二、武重老厂门
三、武汉锅炉厂403车间旧址
第七章 宗教建筑
一、宝通禅寺
二、洪山宝塔
三、无影塔
四、胜像宝塔
五、卓刀泉寺
六、莲溪寺
七、长春观
八、起义门清真寺
九、天主教鄂东代牧区主教公署旧址
十、花园山天主堂(圣家大堂)
十一、瑞典教区旧址
十二、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旧址
十三、基督教崇真堂
十四、圣米迦勒教堂
十五、中华循道公会弘道
试读
《武昌老建筑/武昌历史文化丛书·风物系列》:
三烈士亭,位于武昌解放路南端西侧、武昌造船厂东门内原清末湖广总督署东辕门旧址,为纪念在辛亥首义前夕献出宝贵生命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位革命烈士而建,是武昌为数不多的辛亥首义纪念建筑之一。
事情的经过要从1911年10月9日说起,那天正是辛亥首义的前一天。
辛亥年农历八月上旬,武汉三镇盛传“八月十五杀鞑子”,当局极为恐慌,为了防范新军在中秋节当天(1911年10月6日)起事,把按例在中秋节奖赏官兵的酒肉早早发放,并提前一天过中秋节,想以此让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无法在原定日期离开营地。此后,又有流言宣称新军将在吹“集合号”之际发难,于是当局又在10月8、9日连续两天下令禁止吹“出操号”。在当局的严密控制之下,军营内部暂无越轨行为,但在军营之外各种事件接踵而来。中秋节后三天,武汉局势极为紧张,革命党人起义的火苗已经无法扑灭。
1911年10月9日午后时分,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政治筹备处工作。孙武临窗而坐,用洗脸盆检验炸药,其余同志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起义前的准备。配置的炸药因硫酸过多而爆炸,一声巨响,孙武面部和右手受伤。同志们见状立刻将孙武扶出就医,但不巧的是,大家都没带钥匙,储存文件、名册等物的柜子打不开。而此时,浓烟从窗户、屋顶冒出,吓得左邻右舍惊呼救火。这招来了俄国巡捕,他们迅速冲入房内,抓捕了未及逃走的刘同等同志,发现了炸药等物,又砸开了柜子,搜出了旗帜、袖章、名册、文告和盖印纸钞等。俄国巡捕随即在宝善里严密布岗,并将此事告知了湖广总督瑞徵。瑞潋闻讯大惊,一面向俄国总领事致谢,一面下令紧闭城门,调集巡防营、守卫队、教练队巡查街巷,又安排当即审讯逮捕的革命党人。由于获得了革命机关地址和革命党人名录,瑞潋下令当夜进行搜捕,革命形势岌岌可危。
这一突发事件,也催生了辛亥首义的提前到来。原本中秋节举事的计划被破坏后,10月9日上午,蒋翊武、刘复基、彭楚藩、王宪章、蔡大辅等人在武昌小朝街(今武昌复兴路)85号的军事指挥部商讨起义日期问题。刘复基向蒋翊武汇报了半个月来事态的发展,并转述了黄兴关于各省准备工作尚未完成、起义日期宜于推迟的意见。蒋翊武赞同这一意见,并立即召开各标营代表会议,说服各代表同意将起义日期延至阴历九月底(11月下旬),与其他十余省同时。散会时已至下
前言/序言
武昌是一座有脊梁的城。
传统的风水格局讲究“靠山”,但武昌城不需要。蛇山将武昌城一分为二,是中轴,也是脊梁。寻访老武昌,不如从蛇山开始。
蛇山上的黄鹤楼和蛇山下的户部巷都是游客们的打卡胜地,其实在它们的周围,看似寻常的巷陌之中,那些有故事的老建筑,才是老武昌的精华之所在。
蛇山南麓的阅马场北端有著名的“红楼”,原为湖北咨议局大楼,武昌首义胜利之后,革命党人就是在这里宣布废除帝制。首义发生在武昌,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张之洞在武汉三镇开设工厂、兴办新学、操练新军,“种瓜得豆”,客观上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力量的壮大。首义之后,位于蛇山之上为纪念张之洞而修造的“抱冰堂”,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胜地。、
当然,武昌的胜地不止这一处。穿过蛇山下的武昌路隧道,再走不远就可以在三道街口看到张之洞的“经心书院”旧址。再向北走,就到了昙华林。昙华林可以算作一处中国近现代史的街头博物馆:源自西方文明的瑞典教区、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文华书院,承载革命记忆的孙茂森花园、石瑛旧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展现近代武汉实业家风貌的徐源泉别墅、夏斗寅别墅等,都在这个小小的区域内。时光已逝,老屋犹存,细细搜索,还能在遍布青苔的小路上找到刻着字的砖瓦,在儿童嬉戏的土丘上发现老房子的台基……在昙华林行走,可不只能喝喝奶茶,买买小玩意儿。西方文化与中国近代史在此交相辉映,融入市井生活。在天文台的残垣断壁下望望天,去原文华大学文学院的古老中庭里坐一会儿发发呆,或者去翟雅阁博物馆看看展,历史会自己向你走来。
离昙华林不远的红巷里,坐落着张之洞的“北路小学堂”,在后来的沿革中,它成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同志曾经在这里宣讲《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名篇章。除此之外,这一区域还有中共五大会址、毛泽东故居等红色遗迹。革命的能量在武昌城内从未消失,即便是在和平时期的今天,走进这些老建筑中,依然能够感受到澎湃的革命情怀。
武昌老建筑的魅力,也就在于这股浩然之气。城内的建筑如此,城外的也是一样。位于珞珈山的武汉大学建筑群,骨子里也刻着“自强”。武汉大学的建筑很特殊,有孔雀蓝的琉璃瓦,中式的飞檐建筑主体,却是西式的结构。这种“穿西装戴瓜皮帽”的中西合璧建筑样式,也成了武汉近现代建筑的一大代表。
从武汉大学望回武昌老城,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