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达不到目标?为什么好不容易做到了却没有想象中快乐?是成就不够大还是努力不够多?
斯坦福大学艾玛·塞帕拉博士说:都不是,是你那些关于成功的观念根本就是错的!通过“用力过度+透支自己”来追求成功,只会让我们离成功和快乐越来越远!
本书是塞帕拉博士数十年的研究所得,她利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向我们证实:快乐不是成功带来的结果,而是获得成功的因素!在书中,她总结了6种创造快乐和满足感的方式,帮助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发掘潜能,让你轻轻松松过上更有意义和目标的生活,快速获得成功。
精彩书评
塞帕拉博士将前沿的科学研究装进了一本节奏明快、便捷实用且寓意深刻的书里。很显然,幸福让人们感觉良好是因为它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谐和工作事业顺遂。基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以及塞帕拉博士在斯坦福进行的突破性研究,她给我们提供了6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全面改善身心健康的同时,获得更大的成功。
——里克·汉森博士,著有畅销书《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
《休息时就要远离工作》向我们宏观地展示了经过前沿科学研究证实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获得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方式。艾玛·塞帕拉站在崭新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帮助我们重新定义了成功。她阐述了想要活得深刻而有意义,同情自己和他人是基础之所在。
——丹尼尔·西格尔,医学博士、第七感研究中心执行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临床医学教授,著有畅销书《全脑教养法》《由内而外的教养》
《休息时就要远离工作》以大量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为基础,为我们如何开展工作、如何面对生活及如何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深入的见解。这本书中的研究细心缜密,它以吸引人的视角去探索我们如何在不失去本真和理智的情况下改善自我。
——亚当·格兰特,沃顿商学院教授,著有畅销书《沃顿商学院*受欢迎的成功课》
这本书像一阵清风,打破了我们需要做得更好、更多、更快、更高效才能获得快乐的固有观念。塞帕拉向我们展示了,放下永不停歇的奋斗与追求,我们将收获当下近在眼前的平静、喜悦和同情。
——克里斯汀·聂夫博士,著有《自我同情》
通过丰富的理论研究,艾玛·塞帕拉提出了关于释放创造力、让生活更有意义的深刻见解,颠覆了固有文化中对于成功的定义。塞帕拉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我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她的作品将对无数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彼得·西姆斯,硅谷公会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著有《小赌大胜》
幸福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难以琢磨的。塞帕拉博士的书用*新的科学研究,向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的真正的道路,一条我们很多人并不
目录
前言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
透支,成了我们工作的常态
你是否被这6种“成功谬论”洗脑过?
乐乐呵呵才能成功,真的不是“鸡汤”
把握六大快乐要诀,成功轻而易举
本章注释
第一章 从斯坦福大学的高自杀率谈起
天才学生“老鼠赛跑”的日子
斯坦福“鸭子综合征”
心理学家告诉你,“加班”为什么会上瘾
哈佛研究告诉你,梦想实现了,也未必开心
成功人士散发“独特魅力”的秘密
5个练习,让你既开心又高效地把工作干完
本章注释
第二章 走出“超速”生活
“有压力才有动力”是真是假?
所以压力到底是好是坏?
科学证实:你的心理弹性真的不如狗
“邮件沟通”和“老板谈话”,哪个让人心理压力更大?
为什么负面新闻更容易扩散?
3种zui常用,但zui没用的减压方式
阿富汗战争“战术呼吸”的启示
既想有战斗力,又想不费力?
天天喘气,但你真的会呼吸吗?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被小看的平静
你是否患上了职业性倦怠症?
你为什么总觉得那么累?
静心——能量管理的秘诀
如何恢复精神能量?
本章注释
第四章 什么都不做才能做更多
会“闲”的人才会创造
至关重要的灵感
无为是如何激发创造力的?
我们的创造力去哪儿了?
通向创造性闲散的3条途径
不工作的时间怎么过?
本章注释
第五章 你与自己的关系影响你的潜力
辍学的耶鲁“美女学霸”
天赋决定成就吗?
自我批评=自我伤害
相信努力还是相信天分?
自我同情与感恩
如何做到多给自己一点同情?
前言/序言
前言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
透支,成了我们工作的常态
在我大学还没毕业时,有一年暑假,我到法国巴黎的一家知名国际报社实习。当时我是报社唯一的暑期实习生,所以特别地忙——每天从下午2点到晚上11点,连续9个小时穿梭于报社大楼的二层和地下室之间,来来回回地跑腿、送文件、传信息……也正因如此,我有机会接触到整个报社的人,上自总编辑,下至印刷工。报社大楼的二层和地下室,各自像一个小世界,泾渭分明:高管和领导们有自己的玻璃隔间单独办公室,属于“领导层”;美国籍编辑和撰稿人有自己的工位和电脑,属于“白领层”;而地下室的印制间,是法国籍印刷工人的世界,属于“蓝领层”。
每当我往返于二层和地下室,感觉简直在穿越两个世界,氛围完全不同。在二层,你会觉得空气中都透着紧张。整个楼层静得可怕,只能听见键盘敲字和打印机的声音。工位上的编辑们,大部分都顶着两个熬夜留下的黑眼圈,外加一身长期久坐攒下的赘肉,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电脑屏幕,啃一口外卖送来的比萨就是晚饭了。而在地下室,工作氛围就来了个180度大逆转,简直天天像在过狂欢节——随时有法国葡萄酒、奶酪、面包摆在一张巨大的办公桌上,印刷工人们互相讲着段子,真是太欢乐了。要知道我每次来二层办差,除非是交代工作,否则同事绝不会跟我多说一句话;而到了地下室,我感觉自己真是太受欢迎了。很快,我开始更喜欢地下室的欢乐氛围。
每天在这“两个世界”来回穿梭,我就开始想一个问题——同样是在一个报社工作,无论是二层的编辑和撰稿人,还是地下室的印刷工,都是在为同一份报纸努力——大家都是连夜工作,目的都是保证天亮之前报纸能正常发行。当然,这两个楼层的人有着不同的职务,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无论哪个工种,大家都要面临每日“截止时间”的压力。无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第二天报纸发行延误。夜复一夜,大家都扛住了压力和挑战,都成功地完成了各自的本职工作。但是,大家在工作中的状态就迥然各异了——“楼上的世界”充斥着压力和紧张,工作人员各个筋疲力尽,一脸不健康的菜色;而“楼下的世界”却充满快乐、活力和好心情。
我相信,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更喜欢像法国印刷工人那样的工作心情——我们既希望有一份好工作,又希望在工作中能开心快乐。我们渴望成功,也偏爱快乐。成功和快乐,是否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