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关于斯大林这么一位在世界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历史人物,后世对于他的功过评论褒贬不一,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褒者把他奉为“社会主义圣徒”、“反法西斯英雄”,而贬者则把他描绘成“暴君”、“刽子手”、“阴谋家”等等,但是,本书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选择一个阵营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而是尽可能从社会、心理、性格、道德等多方面来全面、客观、公正地描绘一个真实的斯大林,有时甚至是把俄罗斯一千多年的传统制度和思想意识作为评判传记主人公的文化背景,这使得本书体现出一种深厚的的历史底蕴。
归纳起来看,《斯大林传:命运与战略》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因为斯大林说过这样一句话:“斯大林就是苏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斯大林的历史就是苏联的历史,所以,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尽量还原苏联这一新兴国家从诞生到后来持续发展的整个社会历史图景,在这样真实的历史语境中,我们传记主人公的形象就显得丰满而有说服力;其次,作者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尤其是那些与斯大林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所撰写的回忆录时,冷静而客观地秉持着严谨公允的态度,只要是场景细节描述真实的,正反两方面的观点都予以采纳,对于那些明显与事实不符的细节,作者也会一一点出,并分析其背后的政治目的和个人的意气用事;第三,克罗齐说过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作为一个传记作家来说,作者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譬如对于十月革命,作者认为列宁是一个脱离国内实际情况、紧紧依靠侨民的思想家,而斯大林才是真正了解国情并拥有真正革命者支持的实践家。而对于斯大林性格中残暴的一面,作者是这样解释的:“毫无疑问,斯大林相信革命的暴力和世界的公正可以使人们变得幸福。在这个意义上讲,斯大林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或者可以说,是这种思想的传道者。……但与此同时,由于缺少进行一场真正的较量所必需的资源,大部分居民又主要生活在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中,为了国家的利益压制个人的自由,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对人的生命的不尊重……”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会时时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深邃的思索。
精彩书评
斯大林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苏联才取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忽视这一现实是愚蠢的。
从1924年至1953年,这个国家,这个当时由斯大林领导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
对任何历史事件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这就是我想要说的。
——普京
目录
中译本序:“斯大林就是苏联”闻一
译者前言吴昊张彬
俄文版序:约瑟夫·斯大林是典型的俄国领导人
第一卷
第一章 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家族的崩溃、母亲的个性、教会的影响、初识马克思主
义、维特工业化、第一次被捕
第二章 流放与逃亡
流放与逃亡、斯大林成为党的工作人员、俄日战争开始、斯大林参加武装冲
突和罢工、“流血的星期日”、娶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为妻、儿子出生、妻子去
世、朴次茅斯和约、总罢工、尼古拉二世发布宣言
第三章 斯大林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斯大林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彼得·杜尔诺沃是
革命的镇压者、斯大林与列宁相识、“俄国革命的精神”、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
次代表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彼得·斯托雷平和国家杜马、社革党的恐怖活动
第四章 斯托雷平改革
斯托雷平改革、梯弗利斯的剥夺、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岗位的冲
突、斯大林被流放到维切格达和逃跑、当选党的俄国局成员
第五章 第二届杜马
第二届杜马、斯托雷平压制革命、《路标》——知识分子的忏悔
第六章 斯大林在国家杜马选举中获胜
斯大林在国家杜马选举中获胜、前往克拉科夫见列宁、流放图鲁汉斯克边疆区
第七章 欧洲同盟的形成
欧洲同盟的形成、n.H杜尔诺沃的预言、战争前夕的欧洲
第八章 世界大战开始
世界大战开始、尼古拉二世高尚的情感不合时宜、A.B.萨姆索诺夫将军的
第二军团做出牺牲、齐美尔瓦尔得会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赞成帝国失败、德
国领导层决定从内部瓦解俄国
第九章 将军们建议尼古拉二世实施独裁
将军们建议尼古拉二世实施独裁、英国人的阴谋、拉斯普廷被杀、二月革命
第十章 斯大林在彼得格勒——党的临时领导人
斯大林在彼得格勒——党的临时领导人、临时政府内的冲突、彼得·帕尔钦
斯基和亚历山大·克伦斯基、国家的崩溃:彼得的俄国反对平民的罗斯
第十一章 最后的结论:呼吁“上街
最后的结论:呼吁“上街”、半个起义、逮捕列宁的尝试、工业家们寻求与将军
们结盟
第十二章 斯大林,列宁的复制品
斯大林是列宁的配角、盟国背离克伦斯基、克伦斯基出卖了科尔尼洛夫并转
向布尔什维克
第十三章 布尔什维克掌握武器
布尔什维克获取武器、预备国会、克伦斯基——“俄国的灾难”、斯大林:夺
权、党的政治局委员选举、十月革命
第十四章 军官和农民的情绪
军官和农民的情绪、高尔基试图阻止革命、斯莫尔尼宫的最初冲突、英法在
俄国瓜分势力范围、解散立宪会议、国内战争爆发
第十五章 布尔什维克成为“国际论者
布尔什维克变成了“护国派”、恐怖手段不可避免、斯大林是列宁在劳动与国
防委员会的副手、歼灭战、察里津的独裁者、娶阿利卢耶娃为妻、与托洛茨基的冲
突、斯涅萨廖夫将军
第十六章 苏维埃高层“内战”的萌芽
苏维埃高层“内战”的萌芽、斯大林输给了托洛茨基、英国和德国在高加索地
区的石油之争、德国的革命、斯大林和捷尔任斯基为清查彼尔姆失陷而出差
第十七章 斯维尔德洛夫之死
斯维尔德洛夫之死、斯大林在彼得格勒和南方战线、A.И.邓尼金将军
第十八章 为什么红军能获胜
红军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斯大林解决煤炭问题、波兰战线、转向爱国主义、
兀.H.弗兰格尔将军
第十九章 托洛茨基指责斯大林
托洛茨基指责斯大林、斯大林冒犯列宁、“克里米亚国家”的终结
第二十章 在北高加索
在北高加索、为石油而斗争、东方政策、格鲁吉亚成了苏联的格鲁吉亚
第二十一章 废墟中的国家
废墟中的国家、农民反对苏维埃政权、党内的反对派、喀琅施塔得叛乱、新经
济政策、托洛茨基的失败
第二十二章 新经济政策——“第二个布列斯特
新经济政策——“第二个布列斯特”、全俄电气化计划、坦波夫起义、儿子瓦
西里出生
第二十三章 俄国流亡者对苏维埃政权未来的预测
俄国流亡者对苏维埃政权未来的预测、饥荒、没收教会财产、“伊里奇的看门
狗”、当选党的总书记、列宁第一次中风
第二十四章 列宁和斯大林关于成立苏联的争论
列宁与斯大林关于成立苏联的争论、奥尔忠尼启则与格鲁吉亚领导人的冲
突、列宁第二次中风
第二十五章 政权的两个中心——列宁和斯大林
两个权力中心——列宁与斯大林、“家族”与总书记的冲突、反对斯大林的
《给代表大会的信》、托洛茨基一一继承候选人
第二十六章 党的十二大:斯大林强化了自己的地位
党的十二大:斯大
试读
《斯大林传》:
第一章 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每天都有千百万人直接或间接地关注着他的名字和经历,也就是说,他的生命延续在神秘莫测的思维里。清晨的太阳一次又一次在高加索群山上升起,恰似母亲温暖的手臂,这是一个名叫约瑟夫的小家伙学步的地方。此时他还不知道,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基督耶稣人世的父亲、木匠约瑟夫而起的。这是他度过童年的地方:哥里城、格鲁吉亚、俄罗斯帝国。
让我们来细看这里的景色。景色很美,美得如在平静的没有敌意的世界里一个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几十年前的历史纵深处,在那里,这个孩子的祖祖辈辈重复着自古以来所有人都从事的事情:生儿育女、保障家庭的吃住、防御外族侵入、夭折与老死,再到孙子和曾孙子的出生。
但背景有点模糊。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不出他们的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约瑟夫·斯大林的祖先们是谁?
父亲:维萨里昂·朱加施维里,季季利洛村人,鞋匠。
母亲:叶卡捷琳娜·格拉泽,加姆巴列乌利村人,做过富家帮工、洗衣工和裁缝工。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是时间长河中的沙粒还是历史人物呢?
一方面,因为他们给了伟大的总书记以生命,他们是历史人物;另一方面,他们只不过是撒在历史过道上的沙粒。
已经几乎不可能从遥远的混沌岁月中弄清楚,他的祖父和曾祖父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家族来自何方,他们的坟墓在哪里。
斯大林的曾祖父居住在姆季乌列基山区(现在在南奥塞梯),是牧羊人。他爱自己的羊群,保护着它们,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焦吉施维里”(畜群之子)的绰号。渐渐地这个绰号的发音变了,叫成了“朱加施维里”。(奥斯特洛夫斯基A.,《谁站在斯大林的背后》,莫斯科,2002年,第82页)
我们再往姆季乌列基山区的远处看,去看18世纪。奥塞梯人从北方入侵,进攻格鲁吉亚的村庄,格鲁吉亚人进行了抵抗。但18世纪很快就结束了,19世纪开始了,斗争以奥塞梯人的胜利而结束。他们征服领地并进行移民,此地后来成为哥里县的北部地区(现在这个地方称为南奥塞梯)。斯大林家族的根就在这里。
他的祖先是奥塞梯人还是格鲁吉亚人,我们永远无法得知。
我们知道的,约瑟夫也知道的这一家族的第一个名字是他的曾祖父扎扎。扎扎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原先住在埃里斯塔维公爵的领地阿纳努拉村(杜舍特县),由于某种原因,他发动同乡一起反抗村里的地主,其后不得不逃往哥里县。他在那里也没有住长,再次造反,藏身于利阿赫温峡谷中少有人能够到达的格里山里,后来又被迫逃离此地,最后在离梯弗利斯(第比利斯的旧称——译注)不远的季季利洛定居下来。(奥斯特洛夫斯基A.,《是谁站在斯大林背后》,莫斯科,2002年,第83页)
但是,有格里斯塔维(意为格里之峰)教堂的格里,把相关的记忆残片保留了下来:扎扎的孙子,即斯大林的父亲维萨里昂带着妻子叶卡捷琳娜常去那里做祈祷。
“扎扎”是由“约瑟夫”这个名字变化而来的。在季季利洛村的记载里,就是这样称呼第一位来此居住的“朱加施维里”的。
扎扎有瓦诺(即伊万)和格奥尔吉两个孩子。瓦诺干农活,种植葡萄,然后去城里卖。格奥尔吉也是从普通农民中熬出来的,并且成了曼格利斯村路边一个小饭馆的主人,格鲁吉亚贵族们喜欢在这里休息。
造反者的儿子们走上了资产阶级的道路并成功地迈出了最初几步。
但这条道路是何等的困难,未来繁荣的基础是何等的脆弱。疾病,还不清的债务,歉收,还有各种各样的灾难,一切都可能在瞬间崩塌。
正是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兄弟俩身上了。瓦诺50岁不到就死了。不久,格奥尔吉又被抢劫者杀害。发财致富的梦想破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