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儒张载/关学大儒系列》全书分30个章节,25万字,以“关学”学派创始人,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张载先生的生平、著述和思想为写作核心,以正史为依据,以坊间野史和民间传说为补充,以历史小说为写作体裁,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一代大儒张载充满坎坷而又光辉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长安稚童
第二章 迁居涪州
第三章 涪州少年
第四章 青青子衿
第五章 失怙之痛
第六章 横渠书生
第七章 奉母教弟
第八章 习演兵法
第九章 延州上书
第十章 路在何方
第十一章 寻仙访道
第十二章 四方游学
第十三章 治理水患
第十四章 琴瑟和鸣
第十五章 虎皮讲易
第十六章 云岩德政
第十七章 潜心于学
第十八章 讲学长安
第十九章 鏖兵渭州
第二十章 应昭人京
第二十一章 朝堂面圣
第二十二章 忧国忧民
第二十三章 辞官归里
第二十四章 横渠书院
第二十五章 关学宗师
第二十六章 传道授业
第二十七章 试办井田
第二十八章 带病人京
第二十九章 鞠躬尽瘁
第三十章 万世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试读
《大儒张载/关学大儒系列》:
那是一个炎夏的上午。一场瓢泼大雨过后,天气变得凉爽多了,空气异常的清新,花园里一丛丛美人蕉开得火红火红,小小竹园被大雨洗刷后,一杆杆竹子傲然挺立,青翠欲滴。微风吹过,便开始摇曳起来。
那一年是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长安县令张迪正在书房里读书,忽然天降大雨,这场大雨来得急,也去得快。下了不到一个时辰,雨过天晴,太阳又出来了。
“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张迪放下书,呷了一口茶叹道。他一边慢慢站起来,捻着胡须,欣赏着窗外雨后的清美画面,一边还不忘吟哦几句刚才书中看到的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是啊!“君子以厚德载物!”说得多好啊!
忽然,他又想起了昨夜那个奇怪的梦,梦中天上的文曲星驾着祥云冉冉降下,送给他一支金笔,微笑着说,将这支笔送给你的儿子吧,让他为这个世界立心,为老百姓立命。一眨眼的工夫,文曲星就不见了。忽然他又看到了孔圣人,孑L圣人峨冠博带,笑容可掬,徐徐从云端落下,将几本书送给了他,说送给你的儿子看吧,他会成为我最得意的门生的。一转眼,孔圣人也不见了,他就醒了。
正当他思来想去地回味着昨夜那个怪梦的时候,忽然门帘一挑,婢女阿云进来了,禀报道:“老爷,大喜啊,夫人生了,是个男孩!”
“噢,夫人生了,男孩!真是太好了,我们张家有后了!”张迪兴奋地说。
“夫人让您给孩子取个名字呢。”阿云说。
“取个什么名字呢?”张迪说。
“孩子白白胖胖,圆圆的脸,眉清目秀的,真是可爱,我看一定能成为一个读书人。”阿云接着说。
“古书上云:君子以厚德载物。我看就叫张载吧,我希望他真的能成为一个人才,一个君子,呵呵。”
“张载,载儿,这个名字好啊,我这就去告诉夫人去。”阿云说着就跑出去了。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一转眼小张载满周岁了。这是一个炎阳高照的夏日上午,张府的亲戚、朋友、张迪的同僚们都提着贺礼,纷纷前来祝贺,因为今天是张府公子张载的生日。张府里张灯结彩,鞭炮鼓乐齐鸣,高朋满座,喜气洋洋。
就在生日宴即将开始的时候,只见张迪的夫人陆氏一身盛装,在丫鬟仆人的簇拥下,抱着小少爷张载从内室姗姗走出,大家都围上去,这个说小公子眉清目秀的,真是可爱哦;那个说小少爷大脑袋、天庭饱
前言/序言
以信仰的高度,为往圣立传
李国平
星光闪烁。终南山下微寒的冬夜,清新、宁谧而富于天籁的诗意。书房内,欣然打开西安作家杜崇斌先生邮寄来的《大儒张载》书稿,我便进入了遥远的大宋王朝,去和一群大诗人、大文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进行对话和交流,感受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脉动。
《大儒张载》这部书是以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张载先生(1020~1077)的生平、著述和思想为写作核心,以正史为依据,以坊间野史和民间传说为补充,以历史小说为写作体裁,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一代大儒张载充满坎坷而又不乏光辉灿烂的一生。
阅读《大儒张载》这本书稿,首先感到的是文字的魅力。这是一种诗化的文字,清丽、优美、洗练、传神,寥寥几笔,就有画面感,随着作者的娓娓讲述,读者能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语言文字的魅力,反映出作者文学修养的不凡功力。可以说,杜先生用唯美的语言,用一颗富于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诗心,在诗情画意地书写着宋朝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写着一位北宋大哲学家的人生历程。
其次是作者虔诚与可敬的写作态度。在这个精神荒漠化的时代,文坛上泛滥着虚无和颓废,泛滥着娱乐和情色,泛滥着戏说和调侃,泛滥着……但是,阅读《大儒张载》这部小说,却看不到这些。这部小说营造的是清新的空气,弘扬的是民族的正气,追求的是神圣的信仰,书中没有任何调侃和戏说,没有任何情色文字,没有任何媚俗之语。可以说,这是一部纯正、美丽而严肃的文学作品。作者坚持用生命写作的态度,以对文学、对人生、对信仰的敬畏和虔诚,为大儒张载立传,为往圣继绝学。
这部小说写作历时三年,作者呕心沥血,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和收集史料,他多次去眉县、宜川等地实地调研,在各大图书馆进行史料研究。他曾说,为了写这部小说,他先后到陕西眉县张载故里调研采访了十多次,张载祠、张载墓、张载纪念馆、横渠书院都去过了,还采访过当地的学者、张载的后裔等等。在实地调研和认真查阅史料的基础上,他苦心孤诣,仔细揣摩和研究这个北宋的大思想家、哲学家,设身处地地想象、还原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还有他的生活,他的心境,他的追求,他的心路历程等等。在无限地靠近他、贴近他,使他的形象在小说中逐渐活起来,生动起来,立体起来。因此,阅读这部小说,读者可以透过清新唯美的语言和生动传神的描写,看历史的沧桑和世事的浮沉,看充满情味和情趣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