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稻盛哲学的核心是“人生方程式”和“判断基准”,本书将两者结合,讲述两者异曲同工之妙,书中内容包括几大部分,“阳明心学和稻盛哲学的神合”,主要讲述阳明先生和稻盛先生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感悟出“阳明心学”和“稻盛哲学”;“以心为本”,讲述阳明先生与稻盛先生共有的品质——正义、谦虚、攻心、乐观、忍耐;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稻盛哲学的“敬天爱人”,并用企业案例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关于人们对“阳明心学”“稻盛哲学”的几点疑问,在书中做出解答。本书对一些企业家、经营者和管理者,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目录
上篇 稻盛哲学
第一章
人皆可圣: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美好心灵
拼尽全力,活在当下这一刻
人生是为心的修行而设立的道场
好坏交替才是完整的人生轨迹
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就会有幸福的人生
即使处于最低潮,也不能失去对明日的希望
不屈服于逆境,就能成为有价值的人
第二章
敬天爱人:生命就是以心思善
人的进步就是心境比降临人世之初时更美好
追求人间正道——单纯且强有力的信念
感谢今日,振作明日,此为“君子之心”
敬天爱人,以心为本
平静的内心决定事情发展的方向
以意志力除贪嗔痴
凭一颗纯粹而真挚的心便能打动人
奋斗使人生更多彩,人格更高尚
第三章
纯粹至诚:用良心走向控制自我本能的人生
努力去遵守,努力去实行,就能得到救赎
社会人的职责:将“接受”转变为“给予”
默默行善的人,神明不会弃之不顾
试读
第一章
人皆可圣: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美好心灵
拼尽全力,活在当下这一刻
人生悟语
做好眼前的事,才能创造出最有希望的生活和最有价值的人生。
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于当下,过好每一天,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发现通往幸福之路的入口,不会把握当下的人,即使有多宏伟的目标也只是夸夸其谈,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无法企及。
稻盛先生告诉我们,做好眼前的事,才能创造出最有希望的生活和最有价值的人生。持续过好内容充实的“今天”这一天——这个观点在京瓷的经营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
稻盛和夫的京瓷公司创建至今,从来不做中长期经营计划。新闻记者采访他的时候,经常提出想听一听他们的中长期经营计划。而当稻盛回答“我们从不设立长期的经营计划”时,他们便觉得不可思议,露出疑惑的神情。
稻盛对此作出了解释:因为说自己能够预见到久远的将来,这种话基本上都会以“谎言”的结局而告终。他认为“多少年后销售额要达到多少,人员增加到多少,设备投资如何如何”这一类蓝图,不管你怎样着力地描绘,但事实上,超出预想的环境变化、意料之外事态的发生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时就不得不改变计划,或将计划数字向下调整。有时甚至要无奈地放弃整个计划。这样的计划变更如果频繁发生,不管你建立什么计划,员工们都会认为,“反正计划中途就得变更”,他们就会轻视计划,不把它当回事。结果就会降低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热情。
同时,目标越是远大,为达此目的,就越需要持续付出不寻常的努力。但是,人们努力,再努力,如果仍然离终点很远很远,他们就难免泄气。“目标虽然没达成,能这样也就可以了,差不多就算了吧!”人们常常就在中途泄气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达到目标的过程太长,也就是说,设置的目标过于远大,往往在中途就会遭遇挫折。与其中途就要作废,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建立。
自京瓷创业以来,稻盛和夫只用心于建立一年的年度经营计划。3年、5年之后的事情,谁也无法准确预测,但是这一年的情况,他都能大致看清,不至于太离谱。只要做好这一年的年度经营计划中每个月、每一天的工作,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在稻盛先生的经验中,做年度计划,就要细化成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具体目标,然后千方百计努力达成。活在当下这一刻,过好这一刻无论是对我们的
前言/序言
人应该怎样活着,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有人问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时,他毫不夸耀地回答“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的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具体怎么做才能砥砺人格,磨炼精神呢?是否需要身居山中或逆流搏击等特别的修行呢?稻盛和夫认为:人生的修行并不需要脱离世俗社会,一心扑在工作上是最重要的。专心致志于眼前所从事的工作,是提高自我身心修养、磨砺人格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每天辛勤的工作,就一定能在形成高尚人格的同时获得一个美好的人生。在稻盛和夫眼中,做企业就是做人,或者说人生和经营是相通的。企业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保持怎样的想法就有怎样的结果。树立超乎常人的信念,并为之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这些就是稻盛哲学,它囊括了稻盛和夫对于工作、对于企业经营、对于个人立业、对于与他人相处的全部智慧,这些思想精髓在当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立定做人的正确活法,并贯彻到底,正是当务之急。唯有如此,才是让人生走向成功与荣耀、让社会走向和谐与幸福的不二法门。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萎靡的时代,他怀着成为圣贤的抱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在学术思想方面,他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的“心学”,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纵观王阳明的生命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着作为的大家。
阳明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阳明心学流传千古,享誉中外,不仅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人都从中受益,而且“王学”对日本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日本三岛毅博士有诗云“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而有着“日本经营之神”之称的稻盛和夫也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他的经营哲学中无不渗透着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
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稻盛和夫与王阳明在立志、修心、管理、经营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