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已渐行渐远,他对中国哲学的非凡建树、谨严的治学精神、执着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却是后代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他的女儿宗璞年逾八十,不辞劳累,蒐集旧作新章,编成此书,以告诉读者一位真实的冯友兰先生。
精彩书评
冯先生是用生命来写作的,他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永远是我们的财富。
——张岱年
冯先生对中国文化最热爱最熟悉,他反对割断历史的立场也最坚定。他以卞和献璞的精神把学术献给国家,留给后人。
——任继愈
现在经常说西化和传统文化,但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西方文化有透彻的理解,并把这二者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人,在当代实在很少,冯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
——资中筠
冯先生在那个时代能够为了保护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抽象继承法”。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勇敢的.而且是很正确的。
——余敦康
冯先生在晚年倡导“和谐哲学”这是他晚年一个最了不起的贡献。
——牟钟鉴
目录
出版前言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梦回蒙自
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
耳读《朱自清曰记》
三松堂断忆
蜡炬成灰泪始干
散失的墨迹
他的“迹”和“所以迹”
——为冯友兰先生一百一十年冥寿作
《冯友兰集》序
人和器
——第八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旧邦新命:冯友兰与西南联大”书面发言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
安波依十日
道具
九十华诞会
心的嘱托
三松堂岁暮二三事
今日三松堂
一九九三年岁未五日记
书当快意
人老燕园
忆当年
——《新理学》七十岁
对<梁漱溟问答录>中一段记述的订正
向历史诉说
致丁果先生信
给古人少许公平
花朝节的纪念
怎得长相依聚
——蔡仲德三年祭
哭小弟
悼张跃
忆朱伯岜
冯友兰先生著述
祭母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在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人文博士学位仪式上的答词
附录
文武合一的桥梁
——记军官与教授座谈会
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
国学访谈:<新理学>七十年
冯友兰在哲学上的地位钟肇鹏
满纸荒唐言李真
——评何兆武的口述臆想历史
冯友兰郑朝宗
论教育家冯友兰蔡仲德
冯友兰先生传陈来
后记
试读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藏着一段历史和—段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清华园内工字厅西南,有一片小树林。幼时觉得树高草密。一条小径弯曲通过,很是深幽,是捉迷藏的好地方。树林的西南有三座房屋,当时称为甲、乙、丙三所。甲所是校长住宅。最靠近树林的是乙所。乙所东、北两面都是树林,南面与甲所相邻,西边有一条小溪,溪水潺潺,流往工字厅后荷花池。我们曾把折好的纸船涂上蜡,放进小溪,再跑到荷花池等候,但从没有一只船到达。
先父冯友兰先生作为哲学家、哲学史家已经载人史册。他自撰的茔联“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概括了自己的学术成就。他一生都在学校工作,从未离开教师的岗位,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和清华分不开的,是和清华的成长分不开的。这是历史。
一九二八年十月,他到清华工作,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先在南院十七号居住,一九三。年四月迁到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