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地方法制研究中心书系·中国当代公法研究文丛:迈向和谐行政法》是作者十年来思考“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子的行政法(学)”的一些心得体会。《中国地方法制研究中心书系·中国当代公法研究文丛:迈向和谐行政法》中的主题和论点基本上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目录
总序
自序
导论——迈向和谐行政法
问题——为何和谐行政法
第一部分 理论篇
1.传统行政法理念的消极影响与当代更新
2.反思中国行政法学存在的政治背景
3.和谐行政法律秩序的建构
4.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法学的新视野
5.行政法学的基础理论——“控权-服务论”
6.行政协商的兴起与治理逻辑
第二部分 实践篇
1.中国行政审判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发展
2.交往理性下的行政裁量程序
3.协商民主视野下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解读
4.价值的超越:以交往正义的新视角诠释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
5.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研究
6.财产权保护语境下行政法的功能主义定位
7.物权的行政法保护与规制
8.从守望权利到守护权利
9.“依法治法”的整体性图式构建
10.依法行政的历史考察
11.《行政许可法》实施状况调查
12.行政执法责任制立法面向问题研究
13.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立法表达问题研究
第三部分 评论篇
1.别人家的孩子与中国的法治
2.形式正义的进步
3.基于行政法视角对法律体系形成与完善的思考
4.行政诉讼法修改的首要目标是化解行政争议
5.与其“限”字上天不如“善治”落地
6.司法信息化需避免误伤
7.税收立法行政化当休矣
8.规范“三公经费”尤需良法之治
9.“依法治法”靠三大制度
10.公租房制度,从地方试水到全国统
11.同态复仇不一定就是公正
12.天价罚单违反行政程序法治原则
13.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行政法?
14.应建立食品安全连带责任制度
15.促进人权事业需要更好地监督公权
16.行政问责助推国家人权计划
17.人大司法监督在行政纠纷化解领域的功能
18.彰显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19.民生乃善治之本
20.开启“了事”新思维
21.突出“问”“责”并重
后记
试读
和谐行政法理论提出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行政法学的研究视角,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问题是,不是想把传统文化对现今社会的影响扩大化、绝对化,而是基于现实评估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其在构成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上的权重,从而指导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实践。因为如果我们过分的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则可能导致的另一种简单化倾向:从一种简单西方化的论述走向另一种简单中国化的论述,从而脱离当今中国的现实。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对当今之中国的现实感是如此之复杂,中国在这里不再是一个自明的概念,至少可以辨析出多重含义。因此,中国与西方的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已经崩塌了,如果过分强调中国传统文化而对所谓“西方”已经内在于我们的存在经验这一实事采取掩耳盗铃的态度,那么这种脱离现实的反“西方中心论”的批判话语是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具有生产性的理论力量,反而可能耗尽其批判性潜力,蜕变为一种非反思性的指控,一种容易让人熟视无睹的陈词滥调。
这样的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的影响扩大化和绝对化的倾向,尤其体现在将当今中国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实践中的诸多弊病归因于所谓传统的集权主义,归因于儒家对个人权利的不重视。比如有的学者将中国当代的公共行政系统内部很多非人格化的因素归因于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他们通过引用中国传统的社会行为规则,引用儒家的仁爱思维,政治思想上的差序格局理论,从而认为中国人是以“己”为核心推出去,以血缘、面子、利益等为纽带,从家庭、家族、朋友、团体向外依次延伸,在不同的圈子里建立不同程度的信任关系,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