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据2005年的统计,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接近1.44亿,每年有60万人将进入老年人行列,其中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入老龄化。长期以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很多老年读者感叹现在的图书字太小太密,得用放大镜才能看书了!
近年来,随着 “国学热”不断升温,对传统经典文本有阅读需求的读者人群逐渐加大,这其中也包括大批的老年读者。这里面既有受“国学热”影响而像年轻人一样希望一睹经典原貌、品尝经典原汁原味的老年读者,也有年轻时就读过这些经典,步入老年后打算利用闲暇重读这些经典的老年朋友。
中华书局是我国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重镇,为了给这些渴望阅读优秀传统经典的老年读者提供适合他们阅读的文本,中华书局编辑部精心策划了这套“中华大字经典”系列丛书。率先推出的是“四大名著”。
本套丛书特点
一、本套丛书定位为适合老年读者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读本。从内容上看,它既包括“四大名著”这样的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也包括《论语》、《周易》等思想文化经典。
二、充分考虑老年读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装帧、封面的设计大方得体。
三、正文部分采用大字(四号字)排列,疏朗有致,减少了老年读者的阅读视觉障碍,给阅读带来了方便。
四、对大部头图书采取分册处理,避免图书过重给老年读者带来不便。
目录
第一册
引首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二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第十五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十九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
第二十回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第二十二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全义释宋公明
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二十四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第二十五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淫妇药鸩武大郎
第二册
第二十六回 郓哥大闹授官厅 武松斗杀西门庆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试读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诗曰: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裙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但见:
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天香影里,玉簪珠履聚丹墀;仙乐声中,绣袄锦衣扶御驾。珍珠帘卷,黄金殿上现金舆;凤尾扇开,白玉阶前停宝辇。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当有殿头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只见班部丛中,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出班奏日:“目今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伤损军民多矣。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以禳天灾,救济万民。”天子听奏,急敕翰林院随即草诏:一面降赦天下罪囚,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不料其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众皆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拜罢起居,奏日:“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人遭缧绁之厄。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天子准奏。急令翰林学士草诏一道,天子御笔亲书,并降御香一炷,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临朝,祈禳瘟疫。就金殿上焚起御香,亲将丹诏付与洪太尉为使,即便登程前去。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不敢久停。从人背了诏书,金盒子盛了御香,带了数十人,上了铺马,一行部从,离了东京,取路径投信州贵溪县来。于路上但见:
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奇花绽锦绣铺林,嫩柳舞金丝拂地。风和日暖,时过野店山村;路直沙平,夜宿邮亭驿馆。罗衣荡漾红尘内,骏马驱驰紫陌中。
且说太尉洪信赍擎御书丹诏,一行人从上了路途,夜宿邮亭,朝行驿站,远程近接,渴饮饥餐,不止一日,来到江西信州。大小官员出郭迎接,随即差人报知龙虎山上清宫住持道众,准备接诏。次日,众位官同送太尉到于龙虎山下。只见上清官许多道众,鸣钟击鼓,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一派仙乐,都下山来迎接丹诏,直至上清宫前下马。太尉看那宫殿时
前言/序言
《水浒传》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和《三国演义》不同,不是通俗化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部集合了无数英雄好汉生生死死的悲壮故事、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理想、感情和才思的英雄传奇。
书中描写的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反抗官军、杀富济贫的故事是有历史根据的。宋宣和年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拒者”(《宋史·侯蒙传》)。此事在当时朝野上下引起极大的震动。在民间,有关宋江好汉的传闻轶事更是喧腾众口,流传不息。宋代的说书人热衷于水浒故事,留下了《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书名目。到了元初,更有《大宋宣和遗事》话本传至今日;戏曲家们则把水泊梁山搬上了舞台,现存的还有《李逵负荆》、《宋公明劫法场》、《燕青博鱼》等杂剧。正是这些民间传说、说书、戏曲的不断创造,为长篇小说《水浒传》在元末明初的诞生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写小说的作者是谁?这实在是一个至今难以解开的谜。有人说是罗贯中,有人说是施耐庵,更多人认为《水浒传》是罗、施二人合作完成的。这个难题只能留待以后再考证了。
《水浒传》的故事可以以宋江受招安前后分成两个部分,受招安前是梁山英雄发展壮大、对抗朝廷的过程,受招安后是起义军为国尽忠、损失殆尽的悲剧。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忠君报国"思想,和具有浓重平民色彩的英雄主义精神。
北宋宣和年间,国家贫弊,政治腐败,外寇不断,内乱四起,忠臣义土走投无路,平民百姓难以自存。宋江、林冲、武松等揭竿而起,与其说是被逼无奈、自求生存,不如说是对罪恶现实的最激烈的反抗。他们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惩治贪官污吏,攻杀恶霸豪强,用暴力来维护广大百姓所认可的社会正义。因此,明代思想家李贽热烈地称赞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他们忠义的准则,所以,一旦皇帝招安,宋江便满心欢喜,率领部下为国征战,最终伤亡殆尽、身死非命仍无怨无悔。这种“忠君报国”的思想正是《水浒传》作者努力鼓吹、推崇的。
而在每一个好汉个人身上,支配其行为的则是凝聚着平民道德倾向的英雄主义精神:嫉恶如仇,杀富济贫,急公好义,尚武疏财等。这些品质正是当时社会平民百姓所景仰的最高的道德境界。正因如此,李逵、林冲、鲁智深、武松才会这样受人喜爱,被李贽看作“活佛”、“上上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