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三国志通俗演义(上下)》又名《三国演义》、《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著名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唐代,三国故事已广为流传,连儿童都很熟悉。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宋代的“说话”艺人,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当时称为“说三分”。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实际上是从说书人使用的本子,虽较简略粗糙,但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资料(还包括《世说新语》及注中的资料),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写下了规模宏伟的巨著:《三国演义》。
目录
前言<br> 校注说明<br>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br> 《三国志通俗演义》引<br> 三国志宗僚<br> 卷之一<br> 第一回 祭天地桃园结义<br> 第二回 刘玄德斩寇立功<br> 第三回 安喜张飞鞭督邮<br> 第四回 何进谋杀十常侍<br> 第五回 董卓议立陈留王<br> 第六回 吕布刺杀丁建阳<br> 第七回 废汉君董卓弄权<br> 第八回 曹盂德谋杀董卓<br> 第九回 曹操起兵伐董卓<br> 第十回 虎牢关三战吕布<br> <br> 卷之二<br> 第十一回 董卓火烧长乐宫<br> 第十二回 袁绍孙坚夺玉玺<br>  
试读
第三回 安喜张飞鞭督邮<br>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一〕人也。卓数讨羌胡,屡有边功,官拜河东〔二〕太守,镇领中郎将。自来骄傲于人,以致张飞性发,欲杀董卓。关公急抱住。玄德叱之日:“我等皆自身之人,他是朝廷命官,掌握许多人马,汝今杀之,将欲反耶?”飞日:“若在卓部下听令,吾必去矣!”玄德曰:“吾三人死生共处,安可弃也?不若离了董卓,别投他处。”飞日:“若如此,方解我恨!”是夜,三人引军来投朱*。傍待之甚厚,合兵一处,进讨张宝。是时曹操自跟皇甫嵩进讨张梁,大战于广宗。<br> 且说朱*进攻张宝。张宝尚引黄巾贼众八九万,屯于山后。傍令玄德为先锋,与宝对敌。三人立马阵前,张宝令副将高升出马,挥大刀搦战。张飞纵马挺矛,与升交战。战不数合,飞刺高升坠马。玄德引马军直冲过去。张宝就马上披发仗剑作法,风雨大作,黑气冲天,无限人马自天而降。玄德急回,军兵大乱,被张宝杀败,退见朱*。傍日:“此妖术也。来日宰猪羊取血,令军伏于山上,候战赶到,乘高泼之,其法可解。”玄德听令已毕,分拨关公、张飞各引军一千,伏于山后;两山之上差军五百,盛猪羊血并秽物准备。<br> 次日,张宝摇旗擂鼓,引军搦战。玄德披挂上马出战。两军交战之际,张宝作法,平地风雨大作,飞砂走石,一道黑气,自军中起,滚滚人马,自天而下。玄德拨马便走。张宝人马赶来,踅过山头,一声炮响,五百军将秽物齐泼。但见空中纸人草马,纷纷坠地;风雷顿息,砂石不能飞。张宝见解了法,急引兵退山后。左边关公一彪军出,右边张飞一彪军出,背后玄德、朱*一齐赶上,贼兵大败。张宝于乱军中夺路而走。玄德遥见“地公将军”旗号,飞马赶来。张宝落荒而走,被玄德扯满弓,只一箭,射中左臂。张宝带箭入下曲阳,坚守不出。这一阵,杀贼三万余众,降者不计其数。<br> 朱*引军围住下曲阳,月余不下,差人体探皇甫嵩信息。人回,报说:“皇甫嵩大获胜捷。董卓连败数阵,朝廷差皇甫嵩代之。时张角已死,弟张梁用王者衣冠葬之。皇甫嵩连赢七阵,斩张梁于广宗之下,发掘张角棺槨,枭首送往京师。降者十五万人,杀戮
前言/序言
在中国小说史上,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拥有六个第一:(1)它问世已经六百多年,是学界公认的我国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2)它总共写了一千二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大约一千余人,这在所有古典小说中位居第一;(3)根据它改编的文艺作品门类之广,数量之多,在所有古典小说中肯定第一;(4)与它有关的名胜古迹分布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总数多达数百处,其他作品简直无法望其项背,这又是第一;(5)与它有关的传说故事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古典文学名著中同样是第一;(6)论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之广泛与深远,它无疑也是第一。它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在亚洲各国和其他地区广泛传播,在世界文学名著之林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br> 由于《三国演义》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其传世版本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其他古代小说。不过,自清代康熙初期以来的三百多年间,流传最广,最为人熟知的版本,乃是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的《四大奇书第一种》(通称“毛本《三国》”)。其实,在现存的大约三十种明代版本中,有几种非常值得重视;其中,历来最受关注的便是现存最早的版本一嘉靖壬午(嘉靖元年,1522)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br> 长期以来,学术界习惯于把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为“嘉靖本”。然而,今存的嘉靖年间刻本还有一种嘉靖二二十七年(1548)建阳叶逢春刊本《三国志传》(简称“叶逢春本”),也可称为“嘉靖本”。为了更加严谨准确,便于区分,前者宜简称为“嘉靖壬午本”或“嘉靖元年本”。<br> 嘉靖壬午本正文卷首题署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这里的“晋平阳侯”并非陈寿的封爵,而是漏了一个字,当作“晋平阳侯相”,即平阳侯国的相(相当于县令)。这一题署,反映了《三国演义)胙者罗贯中或传抄刊刻者对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的敬重和在“崇史”心理下抬高小说地位的愿望,并非说罗贯中真的就是直接依据史书《三国志》来“编次”小说《三国演义》。我曾经撰文指出:<br> 对《三国演义》成书有直接影响的史书,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