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遵照乌巴庆尊者的传承,及葛印卡老师的教导
内观(Vipas sana)是印度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
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只是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借此增广对佛陀教导的了解,以及对佛陀教导的精华——内观方法——的了解。
精彩书评
★“内观,可使众生离苦得乐,身心解脱自在。”
——葛印卡(S.N.Goenka)
目录
序言
前言
葛印卡演讲
一、生活的艺术
二、由内在安详到世界和平
三、快乐的真谛
简介
故事:游泳学
第一章 探索
故事:自己走这条路
第二章 起点
故事:佛陀与科学家
第三章 苦的直接起因
故事:种子与果实
第四章 问题的根源
故事:石头与奶油
第五章 戒的训练
故事:医生的处方
第六章 定的训练
故事:弯曲的牛奶布丁
第七章 慧的训练
故事:两只戒指
第八章 觉知与平等心
故事:就只是看
第九章 目标
故事:买油
第十章 生活的艺术
故事:时机已到
附录
一、佛法中感受的重要性
二、佛经中有关“感受”的章节
三、重要巴利文词汇一览表
四、各章附注
五、全球各地内观中心
试读
第一章探索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安详与和谐,因为这些正是我们生命中所缺乏的东西。人人都希望快乐,而且把快乐视为我们的权利。然而快乐这个目标,是我们努力争取,却鲜少获得的。任何人都曾经经历过生命中的不如意——激动、烦躁、不和谐、痛苦。即使眼前这一刻,并没有什么不如意,但我们都记得,那些不如意的事曾经如何折磨过我们,也可以预见,会有再发生的时候。最后,每个人都得面对死亡的痛苦。
我们不会将自己的不快乐只局限在自己的身上,反而不断地将自己的痛苦倾倒在他人的身上。一个不快乐的人,会使得他的周遭,充满焦虑不安的气氛,任何人进到那个环境中,也会感到激动和不快乐。就这样,个人的紧张不安,汇集成整个社会的紧张不安。
处处不如意,这就是生命的根本问题:不想要的一再发生,想要的却渺不可得。而我们对这种缺憾的形成和前因,却又一无所知。正如我们对自己从哪里来、往何处去,也茫然无知一样。
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北部,有一个人决心探究这个问题,以了解人类的痛苦。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尝试了多种的途径之后,他发现一种方法,可以洞见自身的实相,并体验到从痛苦中解脱的大自在。在达到解脱自在、远离忧悲苦恼的最高目标之后,他奉献自己,终其一生帮助人们依他所发现的方法修习,以走上解脱之道。
这个人就是悉达多·乔达摩(SiddhatthaGotama),人们尊称他为“佛陀”,也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就像所有伟大的导师一样,他也成为传说中的主角。尽管人们在故事中对于他的事迹或是不可思议的神通,有多么出神人化的描述,但是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佛陀从来没有自称是神,或是得到神的启示。他的所有特质,都是人类本质发挥至尽善尽美、超凡人圣的结果。因此,只要我们能照着佛陀的方法去实践,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成就。
佛陀并不教导教派、哲学或是信仰的体系。他称他的教导为“法”(Dhamma),也就是“法则”,自然的法则。他对于教条或空谈毫无兴趣,而是针对普遍性的问题,提出放诸四海皆准、实际可行的解决之道。他曾说:我一向所教导的,就是苦和苦的止息。(注一)
佛陀不谈任何与离苦无关的话题。
佛陀强调,他所教导的,不是他的创造发明,也不是经由神迹显现的。他所教导的只是真理、实相,是经由自身的努力而发现的。在
前言/序言
在今日世界种类繁多的禅修方法中,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法是与众不同的。这种方法简单、合乎逻辑,可以让我们得到内心真正的安详,过着快乐、有益的生活。虽然内观法长久以来保存于缅甸的佛教团体中,但它本身不含丝毫的宗教色彩,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接受它、运用它。
葛印卡老师是退休的企业家,曾经是缅甸的印度侨领。他出生于传统的印度教家庭,白年轻即患有严重的偏头痛。在遍寻良方的因缘下,于1955年遇到萨亚吉.乌巴庆老师。乌巴庆老师是众所皆知的资深政府要员,私底下则是教导内观的老师。葛印卡先生跟随乌巴庆老师学习内观时,他发现这个方法,不仅超越了肉体上的疾病,并且还超越了文化与宗教的藩篱。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研究,内观逐渐转化了他的生活。
1969年,葛印卡先生由乌巴庆老师授权,成为内观法的指导老师。同年,他回到印度,开始教导内观,将这个方法重新引入其发源地。在印度这个种姓制度及各个宗派强烈对立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