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内行所著的佛学入门书。
它以南北传佛学界公认的汉译《阿含经》、《本事经》、律藏及今译南传《尼柯耶》等早期经典为基础,以大乘经为补充,根据作者多年研修佛法的体会,从当代人的心灵需求着眼,对佛陀的思想作了完整、准确的归纳与阐释。作者以其丰富的佛学专业素养及对教理行果的内行理解,用精练、平实的现代语言引导读者领会佛法的心髓,也为实修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佛陀的智慧》中特意精选了53种篇幅短小的佛经,分别系编于各章之后,每页另配有“佛言精粹”以资对照。这种精心安排使得读者能直接领受佛陀的言教,并在吟咏经典中体验佛法的深邃。
本书要言不烦,处处紧扣佛学关键问题,陈述要害,对于专业学者,可称得上是一部严谨的佛学论著,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则可说是一本优秀的佛学入门书。
精彩书评
佛教作为自内证的宗教,其神圣性根源,不来自超自然的神灵,也不来自世俗的专家,而是来自内心对宇宙人生真理的彻悟。佛陀的智慧,是彻底清除心灵的障敝,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陈兵教授作为中国大陆学术界享有盛誉的资深佛教学者,以教学两界共许的基本经典,直探佛陀本怀,用精炼平实的内行语言,阐释了佛学的精义。佛学素称难治,不仅仅在于二千五百年来经典的繁多和传译的困难,也不仅仅在于历代叠加其上的神秘外衣,而在于佛学重真修实证的实践品格。本书作者积数十年深入经藏并亲身实践之功力,循佛学教理行果、信解行证之内在理路,
目录
前言
序论 作为历史人物的佛陀
一、佛陀生平大略
二、佛陀所说经教
三、人格高尚而又为“超人”的释迦牟尼佛
四、以佛说的原则对待佛说
佛所说经选读1《杂阿含经》第100经
佛所说经选读2《杂阿含经》第404经
第一章 生死事大
一、《箭喻经》的故事
二、“诸受皆苦”
三、流转三界,苦无了期
四、人身难得,当度生死
佛所说经选读3《佛说八师经》
佛所说经选读4《本事经》第103经
佛所说经选读5《法句经·无常品》
佛所说经选读6《杂阿含经》第1 162经
佛所说经选读7《本事经》第125经
第二章 缘起法则与染净因果
一、佛陀的辩证法——缘起法则
二、四圣谛
三、十二因缘
四、中道及对诸邪见的批判
佛所说经选读8《佛说三转法轮经》
佛所说经选读9《杂阿含经》第296经
佛所说经选读10《杂阿含经》第287经
佛所说经选读11《中阿含经·业相应品·度经》
佛所说经选读12《杂阿含经》第474经
佛所说经选读13《杂阿含经》第750经
佛所说经选读14《本事经》第107经
第三章 业、因果与伦理教化
一、“业力不可思议”
二、业力因果定律
三、佛陀业力因果论的伦理教化价值
佛所说经选读1 5《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所说经选读16《杂阿含经》第1044经
佛所说经选读1 7《法句经·言语品》
第四章 “如实知见”
一、“三科”、“六大”——佛陀的宇宙结构论
二、三法印&
试读
三、佛陀业力因果论的伦理教化价值
业力因果、善恶报应,是佛在众多佛经中反复宣说的重要思想,可谓佛陀四谛、十二因缘等学说的一大基础。佛陀高度重视、反复宣讲业力因果,其目的显然在社会教化,他自觉担任伦理导师,谆谆教诫世人知因识果,止恶修善。佛陀为佛教徒制定的各类行为规范——戒律,以业力因果为理论根据,其意旨被总摄于一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偈被称为“七佛通戒偈”,意谓十方三世诸佛共通的行为规范,见于多种经律。具体而言,诸恶,主要指十恶业,众善,主要指十善业,离十恶而行十善,乃各种佛教戒律的核心内容。
佛陀业力论作为一种伦理道德体系的理论基础,与人们了生死的终极关怀、宗教信仰联结一体,具有巨大的社会教化功能。近三千年来,随佛教的广泛流传,因果报应说在东方佛教文化圈内深入人心,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文明程度的提高,及国民的道德品位和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或仍然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因果报应是佛教思想中社会影响最为深广巨大者,它与儒、道两家的因果报应说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广布社会,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之全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等表达佛家业力因果理论的民谚,广传民间,妇孺皆知;不含因果报应思想的文艺作品尤其是俗文学作品,还很难找出一部半部来。所谓“中华文明礼义”之殿堂,若缺了佛教因果报应说的梁柱,便有崩塌之虞。
与古今中外多家伦理教化体系相比较,佛陀业力论作行为规范、道德信条的理论根据,有其独具的殊胜之点。
首先,佛陀业力论具有高度理性化的特质。佛陀坚持以朴素辩证法的原理缘起论为前提,运用缘起法则观析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理性的论证,阐明善恶有报,乃一种不依入主观意志而转移的自然法则。这种法则不仅可经由理性思维而认同,而且可以从人际关系、生活经验中去反复体认,以大量事实来证明。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