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手足外科感染是手足外科中经常遇到的临床问题,虽然不如一般创伤多见,但仍然占手足外科病例的10%~15%,有些病例发展为严重的感染,导致截肢或威胁生命,临床上要求及时快速处置。《手足外科感染学》以全新框架和理论体系,从临床医生视角出发,对手足外科感染相关解剖、生态系统、感染机制、职业安全、抗生素使用等全貌做了系统论述。《手足外科感染学》的出版为手足外科感染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手足外科学的发展。由于篇幅所限,对相关实验室技术、感染的病原学及更详细的外科处置技术多采用简述方式,更详细内容没有细致论述,请临床医生参考相关资料。《手足外科感染学》共分七篇111章,分别对手足外科感染学基础、手足普通感染症、手足细菌感染、手足病毒感染、手足寄生虫感染、手足真菌感染及手足感染治疗相关知识与技术等进行系统论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并引用大量图片,形象直观,便于教学和自学。
目录
目录
**篇 手足外科感染学基础
**章 手足外科感染学的基本知识/1
第二章 与手感染有关的解剖/6
第三章 手卫生与(手)感染/15
第四章 与足感染有关的解剖/18
第五章 手足皮肤生态系统与皮肤消毒准备/25
第六章 手足创伤感染机制/29
第七章 手足急慢性感染的组织学基本特征/34
第八章 手足感染的社会经济学评估/37
第九章 足感染性溃疡/41
第十章 手足外科职业接触安全/47
第十一章 手足感染中抗生素的应用/51
第二篇 手足普通感染症
第十二章 脓性指头炎/56
第十三章 急性甲沟炎/60
第十四章 慢性甲沟炎/64
第十五章 手足和四肢坏死性筋膜炎/70
第十六章 化脓性(屈肌)腱鞘炎/76
第十七章 手的深部间隙感染/82
第十八章 糖尿病手感染/87
第十九章 糖尿病足感染/90
第二十章 反应性关节炎/98
第二十一章 足底窝状角质松解症/101
第二十二章 多发性关节炎/103
第二十三章 人咬伤/106
第二十四章 动物咬(抓)伤/109
第二十五章 手足感染性淋巴管炎/112
第二十六章 注射感染/115
第二十七章 手足痒相关疾病/118
第二十八章 汗疱症/122
第二十九章 吉兰 - 巴雷综合征的手足表现/125
第三十章 儿童丘疹性肢端皮炎/129
第三十一章 手足文身感染/132
第三十二章 手骨髓炎/134
第三十三章 足和踝的骨髓炎/138
第三十四章 手脓毒关节炎/143
第三篇 手足细菌等原核微生物感染
第三十五章 手足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45
第三十六章 手足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50
第三十七章 手足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57
第三十八章 手足链球菌感染/160
第三十九章 手足气单胞菌感染/163
第四十章 手足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165
第四十一章 手足弧菌感染/168
第四十二章 手炭疽/171
第四十三章 手足假单胞菌感染/173
第四十四章 布路里溃疡/176
第四十五章 海豹指/179
第四十六章 手足梅毒/180
第四十七章 手足鼠疫耶尔森菌感染/182
第四十八章 细菌性坏疽/184
第四十九章 手足麻风分枝杆菌感染/188
第五十章 手足军团菌感染/193
第五十一章 杆菌性血管瘤病/195
第五十二章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198
第五十三章 脚臭与细菌感染/200
第五十四章 手足土拉热杆菌感染/203
第五十五章 手足莱姆病/205
第五十六章 手足沙雷菌感染/207
第五十七章 手足普雷沃氏菌和拟杆菌感染/209
第五十八章 手足诺卡氏菌感染/212
第五十九章 手足摩根菌和变形杆菌感染/215
第六十章 手足希瓦氏菌感染/218
第六十一章 手足莫拉氏菌感染/221
第六十二章 手足流感嗜血杆菌感染/224
第六十三章 手足梭杆菌感染/226
第六十四章 手足立克次体感染/229
第六十五章 手足四肢支原体感染/231
第六十六章 手及四肢的李斯特菌感染/233
第六十七章 犬咬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感染/235
第四篇 手足病毒感染
第六十八章 疱疹性瘭疽/237
第六十九章 手足口病/240
第七十章 挤奶者结节/243
第七十一章 羊副痘病毒感染/245
第七十二章 人乳头状瘤病毒手足疣/248
第七十三章 丙型肝炎性手足病/253
第七十四章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树人病)/259
第五篇 手足寄生虫感染
第七十五章 下肢象皮病/263
第七十六章 足沙蚤病/266
第七十七章 手足蝇蛆病/269
第七十八章 皮肤幼虫移行症/271
第七十九章 利什曼原虫感染/273
第八十章 麦地那龙线虫足部及下肢感染/276
第八十一章 尾蚴性皮炎/279
第八十二章 手足疥螨感染/281
第六篇 手足真菌感染
第八十三章 手足孢子丝菌病/284
第八十四章 手足*霉感染/287
第八十五章 手足念珠菌感染/290
第八十六章 手足皮肤癣菌病/295
第八十七章 马拉色菌感染与花斑癣/300
第八十八章 瘢痕疙瘩性芽生菌病/303
第八十九章 足菌肿/306
第九十章 手足镰刀菌感染/310
第九十一章 手足球孢子菌感染/313
第九十二章 手足芽生菌感染/316
第九十三章 手足隐球菌感染/318
第九十四章 手足青霉菌感染/321
第九十五章 手足毛孢子菌感染/325
第九十六章 毛霉菌(接合菌)手足感染/330
第九十七章 手足着色真菌感染/335
第九十八章 手足原藻感染/339
第九十九章 手足鼻孢子菌感染/342
**〇〇章 手足交替链格孢感染/345
**〇一章 小柱孢菌手足感染/347
**〇二章 甲的真菌感染/352
第七篇 手足感染治疗相关知识与技术
拓展内容/358
试读
**篇 手足外科感染学基础
医学的基础是爱心,外科医生应该具备三方面素质:*先,要做好人;其次,要善待患者;*后,把外科医学作为艺术来看待。手足感染涉及感染学、解剖学、病原学、抗菌药物、职业安全及公共卫生等众多学科及其相关领域,是手足外科实践的重要内容。
**章 手足外科感染学的基本知识
手足外科学是外科学的重要分支。手足外科感染学(hand and foot surgical infection)是指针对手足因外伤或其他原因受到病原侵害,导致手足部相关组织发炎、坏死、毒血症、赘生等病理变化,研究其流行病学、致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的一门科学,是手足外科学的重要分支。手足外科感染学主要研究与病原有关的手足感染病,不包括非病原性炎症的病症。感染性病例占手足外科总病例的 10%~15%。手足感染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种。手足外科感染学不仅包含了手外科学与足外科学各自的特点,还涵盖了复杂的病因、病原,复杂的感染病例,病原的混合感染,病原耐药性,急性感染、慢性感染、继发感染,术后感染或非明显创伤感染,严重感染或致命性感染等复杂局面。感染后局部化脓、坏死及治愈后呈现瘢痕等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机制复杂,免疫抑制状况引起的感染,还有很多间接诱因引起的手足感染等,需要准确甄别或鉴别诊断和适当治疗,并且涉及精准治疗。不良手卫生是手足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手卫生是防治手足感染的重要环节。
一、手外科学特点
手外科学是外科学中*复杂的学科之一;功能和外观恢复要求*高的学科之一。手的局部解剖结构复杂,需要精细的手术技巧甚至显微外科技术,为精准外科学之一。
手接触环境要比身体其他部位复杂,引起损伤的类型也复杂多样,外科损伤较多见。
手功能复杂,粗放、精细功能等运行自如,涉及结构和功能部件较多,所引起的疾病种类更加复杂,既需要精细外科手术技巧,也需要广泛的病原学知识。
受全身状况影响较大,如其他原因引起腕管综合征,丙型肝炎间接引起手的病理表现。
手感染多数属于局部病理变化,但也可以引起全身严重疾病或致死性感染,必须高度重视。由于手部软组织较少,抵抗力相对较差,感染后很容易扩散引发邻近组织坏死,创面较难愈合。
病原复杂,涉及种类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不同病原,耐药性范围不断扩展,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虽然手感染只占全部手疾病的 10% 左右,但需要较长时间处置和住院治疗,相应的治疗费用导致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发病率低,经常被忽视,初治医生不正确处置或不治疗而引起不良后果。
临床医师要注意经济条件差的人群经常因忽视或滥用药物易发生手足感染。
二、足外科学特点
足部承受较多的身体重量,外科手术应注意其特点。
受循环重力及全身状况影响较大,如糖尿病足感染情况复杂且严重等。
足部与外界空气交流不畅,湿润环境易引起特殊类型疾病,如运动员脚和各种真菌感染。
足经常直接接触地面,是*容易受伤的部位之一。热带、亚热带、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赤脚工作、活动时,容易受伤并引起感染,特别是糖尿病足更易感染。
三、手足感染分类
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类
非特异性感染:又称化脓性感染,由一般化脓菌所致。
特异性感染:由特异的病原菌所致,具有特殊的临床特点,如结核病、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它们的致病菌、病程演变和防治方法,都与非特异性感染不同。
按照病程分类
急性感染:病变进展快而明显,一般3周内,非特异性感染多属此类。
慢性感染:病变持续2个月以上。
亚急性感染: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由急性感染迁延而来,亦可能由病原毒力弱但耐药或机体抵抗力差所致。
按感染的发生情况(条件)分类:可分为原发感染、继发感染、混合感染、二重感染、交叉感染、条件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等。条件性感染又称机会感染,指平常为非致病或致病力低的病原菌,由于数量多和毒性增大,或人体抵抗力下降,乘机侵入而引起的感染。医院内感染一般指在医院内因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所引起的感染。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菌是条件性病原菌,多数有明显突出的局部症状,病变常比较集中在某个局部,发展后易引起化脓、坏死等,使组织遭到破坏,愈合后形成瘢痕组织,并影响功能。
按感染的深浅分类:可分为手的浅表感染、深部感染、密闭腔隙感染、手指关节感染、未破损感染等。
按感染原因分类:可分为爆炸伤感染、热压伤感染、挤压伤感染、针刺伤感染、刀切伤感染、抓挠伤感染、撕裂伤感染、烧伤感染、职业创伤感染、咬伤感染等。
按感染阶段分类:可分为早期感染、晚期感染等。
按感染微生物性质分类:可分为需氧性感染和厌氧性感染等。
按病原种类分类:可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按感染部位分类:可分为多种类型感染,如甲周炎、骨髓炎、坏死性筋膜炎等。
还有术后感染、血源转移性感染、遗传性基础病理外加微生物感染等复杂手足感染、糖尿病足感染等。
四、手感染与足感染的对比
手感染:手掌和手背侧皮肤的差别——掌侧皮肤坚韧,疼痛明显,感染灶易于扩散,易发生化脓性腱鞘炎、骨髓炎;背侧皮肤薄而松软,移动性高,感染易横向扩散,如蜂窝织炎,肿胀严重。手感染往往是很小的针刺伤,在没有被注意或忽视的情况下引起感染。手和上肢在日常活动中容易受伤,但与身体其他部位相比感染发生频率较低。创伤、轻微或严重伤口易使病原进入手的组织中,手的深部间隙或间隔解剖学特征能够促进感染的发生和扩散。
足感染
医院内感染与足的关系较小。
糖尿病足感染和发病率突出:血液循环障碍明显,广谱病原菌感染、混合细菌感染;耐药菌谱广,较多见溃疡、神经病变。
足感染的发病率与感染范围与手感染比较,其感染扩散的途径一般以组织间隙和滑液囊居多。
足感染相对于手感染发病率低,但往往更为严重。因为下肢生物力学的复杂性(相对于上肢负重的)和引起感染的潜在因素,足感染的治疗对于医生来说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典型情况是在创伤或组织损失后因外源体或细菌污染而感染。即使当一个人无临床(或疾病)表现,或无代谢/外周血管疾病存在时,也可能存在足感染发生,多有创伤伴随发生。更多的是具有外周血管疾病的足感染患者能够成功被治愈。
住院患者发展为足感染的风险为1.3%~5.5%,所有类型手足外科手术都会增加感染风险。现代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已经将手术伤口感染率降到平均4.5%,但仍有40%以上的医院内感染。
五、手感染创面的分类和治疗方法的选择策略
(一)手感染创面的分类
Ⅰ类感染创面: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虽然没有波及皮下重要组织,但其创面较大,不容易自行愈合。
Ⅱ类感染创面:肌腱与肌肉层已被感染,创面较深,常导致肌腱或肌肉组织坏死,很难自行愈合。
Ⅲ类感染创面:感染深达骨关节,除了软组织有坏死缺损外,骨或关节亦有破坏缺损,不能自行愈合。
手足感染会产生较大经济负担。在创伤后、外科处置、血源性或急性手足感染中,会产生灾难性手足骨和关节的感染并发症。尽管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手感染具有致病微生物连续来源的复杂性和潜在长期失能的结局。肌肉骨骼感染更是涉及多方面的一类复杂疾病,因此,需要临床医生全科诊断和治疗处置。尽管手足感染发病率较低,但外科医生一定要注意手的非典型感染、真菌感染;还有一些危及生命的手足感染,如脓毒性关节炎、骨髓炎、气肿疽、坏死性筋膜炎和软组织发炎等。同时需要扎实的手足解剖学知识,了解基本的外科处理原则,熟练掌握皮瓣或肉瓣移植技术和病原微生物知识等。
(二)手感染治疗方法的选择
这里只论述相对严重感染创面和Ⅰ~Ⅲ类感染创面的治疗选择。
Ⅰ类感染创面的修复:Ⅰ类感染创面主要波及皮肤、筋膜软组织的感染。由于手部软组织较少,一旦感染难以及时治愈,会进一步向深层蔓延导致肌腱、骨关节等感染。选用皮瓣或筋膜瓣移(位)植术,一次性手术治疗。
带蒂筋膜瓣或皮瓣移位术:手掌、手背部软组织的感染创面,可采用前臂带蒂筋膜瓣逆转覆盖修复创面,筋膜瓣上行皮瓣植皮。此种筋膜瓣移位供区不遗留植皮区,筋膜上的皮肤仍保留于原位,不影响供区的美观。带蒂筋膜皮瓣移位覆盖感染创面,适用于手掌、手背部感染创面的修复。
带血管蒂的筋膜瓣或皮瓣移位术:手掌或手背部较大的创面,可采用带血管蒂的前臂或掌背侧筋膜瓣或皮瓣逆行移位修复。皮(筋膜)瓣的血供较带皮肤或筋膜蒂的皮(筋膜)瓣为好,供皮面积较大,成活率高,不破坏重要血管,在手部感染创面修复时应*选这种皮瓣。常用的血管蒂为尺动脉腕上皮支、尺动脉和桡动脉的骨间背侧皮支血管为蒂的前臂背侧皮瓣,以及指蹼背侧皮瓣等。
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术:手部较大面积的感染创面,常用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术修复。常选用的皮瓣移植术有以下几种。
足背皮瓣移植术:足背皮瓣皮质较好,薄而具有弹性,皮下脂肪少,色泽适宜,可以携带趾伸肌腱、骨、关节等,同时修复多种组织缺损。
前臂部皮瓣移植术:前臂皮瓣移植修复手部感染创面也是较好的供区,色泽适宜,皮质好,厚薄适宜,蒂血管较好,易于成功。但常要破坏1条重要的血管和前臂遗留植皮区,欠雅观。
采用联合或组合皮瓣移植术:手部较大面积的感染创面,需要切取一个血管蒂带两个部位的联合皮瓣或切取几个部位的皮瓣,经过吻合血管组合成一个大型皮瓣修复整个创面。常选用的皮瓣有侧胸部与肩胛部联合皮瓣,足背与足内侧或外侧部以及趾蹼部和趾甲皮瓣组合成一个大型皮瓣,修复多指撕脱伤创面。
Ⅱ类感染创面的修复
肌肉、肌腱感染缺损的修复:大小鱼际部位的肌肉感染缺损常采用腓肠肌、阔筋膜张肌、背阔肌等修复,不但能修复创面,也可改善手部功能与外观。
肌腱感染缺损的修复:肌腱感染缺损*为常见,采用足背含有趾伸肌腱的复合皮瓣进行修复指伸和指屈肌腱。
手虎口部感染创面的修复:除了覆盖创面外,还应充填虎口部的缺损。应选择携带有肌肉、皮下脂肪筋膜较厚的皮瓣修复。常用的有股前外侧部、膝内侧部、足外侧部皮瓣。这些部位的皮瓣均含有皮下较厚的软组织,可以充填虎口处的凹陷,改善外形和功能。
Ⅲ类骨关节感染创面的修复:手部骨关节感染常伴有缺损,采用带血管的骨关节移植后,保持充足的血供,不但有利于感染创面的愈合,也能恢复良好的功能。常切取的骨关节有:髂骨、肩胛骨、腓骨、趾间关节与跖趾关节等。
(三)注意事项
手部感染急性炎症期必须合理地应用抗生素,待炎症基本控制后方可行组织移植术。因此,显微外科手术的成败与选择手术的*佳时期有直接关系。扩创必须彻底,坏死和瘢痕组织必须彻底清除,而且还要珍惜有活力的组织。在行扩创时应细致、准确,以毫米计算去留的每一种组织。血管蒂必须置于健康组织内,尤其是血管蒂的吻合部,应远离感染区,以保证血管蒂不受感染和充足的血供。保持良好的引流,组织瓣移植修复后常有少部分创口有脓性分泌物或局限性脓腔,只要充分引流,一般不影响组织瓣的成活。
六、手感染的整形外科治疗和处置原则
(一)方法上的考虑
手感染早期一般用抗生素治疗,如蜂窝织炎抗生素治疗,*好采用**线抗生素口服治疗;如果是持续性蜂窝织炎或免疫抑制患者感染就应该静脉注射抗生素直到蜂窝织炎治愈为止,而后再口服抗生素一个疗程防止复发。如果有波动迹象或化脓伤口脓性渗出,切开修整和引流是必需的。此外,蜂窝织炎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可能要求外科探查,要进行外科切开和引流操作的外科医生必须熟悉手的解剖结构,包括指甲、手指神经血管束以及掌深部间隙的解剖结构。合理的处置也要求密切的术后监控。
(二)药物治疗
一些重要的指导原则能很好地帮助手感染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