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德国著名文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传奇一生,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他的魏玛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把德国18世纪的民族文学推向最高境界。他的创作跨越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既批判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的弊端,又充满对人道主义与理想社会的追求,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永恒象征。他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表达了德国进步青年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的心声,他的诗剧《浮士德》探讨了人与世界、灵与肉、成与毁的永恒主题,是一部人类灵魂发展史的史诗。
目录
第一部分 成长
一、出生与童年时光(1749—1755)
二、少年时代(1755—1765)
1.求知的少年
2.地震和战争接踵而来
三、早期创作:求学并踏上文学正途(1765—1775)
1.莱比锡大学
(1)自由的鸟儿
(2)求学的烦恼
(3)遇到良师益友
(4)初恋
2.阁楼养病
3.斯特拉斯堡求学
(1)赫尔德的影响
(2)田园恋歌
4.初登文坛 崇尚莎士比亚
5.韦茨拉尔就职 时代的烦恼
6.掀起狂飙 创作第一个高峰期
(1)狂飙处女作——《葛兹·冯·伯利欣根》
(2)震惊文坛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3)最激越有力的诗剧——《普罗米修斯》
(4)婚约
(5)忏悔与转折——《史推拉》《克拉维哥》
第二部分 走进魏玛 走上政坛
一、中期创作:魏玛时期(1775—1805)
1.魏玛最初10年 走上政治舞台
(1)歌德的园林屋
(2)夏绿蒂·冯·施泰因夫人
2.意大利之行
(1)崇尚自然 新古典主义思想形成
(2)历史剧《哀格蒙特》《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
3.再回魏玛
(1)走进婚姻
(2)骨中之骨 肉中之肉:诗剧《托夸多·塔索》
(3)法国大革命 歌德的一棵自由树
(4)现代牧歌: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
二、伟大的友谊:歌德与席勒
第三部分 生活本真的思考
一、晚年创作:创作高峰期(1805—1832)
1.两位巨人之间:歌德与拿破仑
2.“至少要读三遍”的《亲和力》
3.景仰与疏离:歌德与贝多芬
4.魏玛大公国首相遭遇剧院风波
5.忘年的挚友:歌德与爱克曼
6.憧憬东方文明 预言世界文学
7.东西文化共融:《东西诗集》
8.中国意象:《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9.艺术成就的辉煌顶峰
(1)《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2)《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3)《诗与真》,诗人的自我审视
(4)《浮士德》,知识分子的百年求索
10.戏剧创作成果
二、西沉的太阳(1832.3.22)
第四部分 作品的传播 世界文学的构想
一、歌德作品在世界的传播
1.歌德在德国文学史上的艺术成就及地位
2.歌德作品在世界的传播
3.歌德与中国文学
二、歌德对世界文学的构想
1.歌德文学思想的前瞻性
2.世界文学的提出与耕耘
第五部分 主要作品介绍
《少年维特之烦恼》
1.时代背景
2.故事梗概
3.赏析
《浮士德》
1.时代背景
2.剧情梗概
3.赏析
附录
歌德生平及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试读
一、出生与童年时光(1749—1755)
1749年8月28日正午,时钟刚打12下,一个婴儿就降生在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城的“皇家顾问”家。孩子一出生,就睁开了一双深褐色、黑亮黑亮的大眼睛。他就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歌德很风趣地描述自己出生时的吉兆:“我生时的星辰的位置是吉利的;太阳位于处女座内,正升到天顶;木星和金星和善地凝视着太阳,水星也不忌克,土星和火星保持不关心的态度,只有那时刚团圆的月,因为正交它的星时,冲犯力格外显得厉害。月亮因此耽误我的分娩,等到这个时辰过了,我才得以诞生。”(见刘思慕译,《歌德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3页)
歌德的祖父曾是法兰克福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后因为生活拮据,举家迁往当时工业发达的法国,在里昂定居下来。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废除了1598年颁布的保护新教徒信仰与政治自由的“南特赦令”,歌德的祖父被迫离开法国,回到法兰克福。后来,他兼营葡萄酒生意,家境逐渐殷实,给后人留下了相当可观的财产。
歌德的父亲约翰·卡斯帕·歌德(1710—1782)是帝国议会的成员。由于家境富裕,约翰·卡斯帕·歌德得以就读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萨克森 - 科堡大公国首府科堡的卡西米利安乌姆中学。约翰·卡斯帕·歌德在这里完成了基础教育后,于1730年9月在吉森进入大学,次年转入莱比锡大学专攻法学,在1738年年底获法学博士学位。约翰·卡斯帕·歌德从此摆脱了小业主家庭,进入知识界,在韦茨拉尔德国最高法院实习,还去了罗马和巴黎旅行。1741年,约翰·卡斯帕·歌德定居在故乡法兰克福。虽然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可因为出身微贱,他的法律事业进行得很不顺利,直到1742年他花三百一十三个古尔盾(金币名)从帝国皇帝那儿买了一个所谓的“皇家顾问”的头衔,他的社会地位才逐渐提高,还当上了法兰克福市的参议员。
1748年,38岁的皇家顾问娶了法兰克福市市长的女儿为妻,女方17岁。婚后第二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世,取名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皇家顾问中年得子,欢喜不已,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年轻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好请保姆照管,好在其家境富裕,经济上不成问题。
歌德1岁那年,他的妹妹科纳里娅·弗里德利克·克里斯蒂安娜降生。歌德的母亲共生了5个孩子,除了歌德和妹妹科纳里娅外,其他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都夭折了。
歌德的家在当时的法兰克福是屈指可数的名流家庭。歌德家的房子距离法兰克福市政厅不到100米。房子很大,外观豪华气派,房间很多,室内布置精致典雅。歌德的父亲爱好收藏,每个房间都摆放了很多他游历各地时带回来的艺术品。图书室里有很多的藏书,陈列室摆满了当代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这体现了主人的富裕家境及较高的文化素养。
如今,在歌德的故居里,仍保存着当年的房间布局。一层是厨房。二层是洛可可艺术风格的沙龙,也被称作“北京厅”,墙纸是中国式的。平时这一层是不用的,只有特殊的场合才用,歌德妹妹的婚礼就是在这里举办的。三层是路易十六风格的走廊,精致的天文钟至今还在走动。四层是诗人的房间,歌德在此度过了少年时代和一段青年时代。在这个房间里,歌德写下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作品的初稿。
法兰克福坐落于著名的莱茵河支流美因河畔,当时城市有30多万人口,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工商业的中心。城中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城墙、壁垒、堑壕、瞭望塔和辉煌壮丽的宫殿,这些都是少年歌德经常游玩的地方。特别是法兰克福市议会会堂——罗马厅,歌德和小伙伴们经常设法跑进去,有时还溜进宏大的御殿,瞻仰那些历代帝王的画像。这些古老的文化遗迹,深深地影响着歌德。直到老年,他都对它们怀有美好的回忆。城里有一个集市,歌德小时候特别愿意去赶集,手中拿着几个小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钻来钻去,到货摊上买自己喜欢的小物件。
法兰克福每年有两次大市集,在春秋两季举行。市集开始时有一个盛大的仪式,这是小歌德最开心的时候,因为那时他会看到身为市长的外祖父坐在罗马厅御殿围栏正中最高的座位上,作为皇帝的代表,享受无比的尊荣。活动结束后,他还会得到那个象征贡品的盛胡椒的光滑大木杯、一副缀有丝穗的缎子手套和几个古银币。
歌德的孩提时代是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和母亲的爱抚中度过的。根据歌德的描述,他的父亲是一个偏重理智的学者。他勤勉好学、自尊心强、寡言少语、热爱艺术、爱好收藏名画古籍,但是性情执拗、办事刻板、铁面无私。他是“一位极慈爱、亲切而又认真的父亲,尽管内心很柔和、体贴,在外表上却表现出难以置信、非常彻底的铁也似的严正”。(见歌德著,荒原编译,《歌德自传》,沈阳出版社,1995年版,143页)母亲天性活泼,善解人意,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当孩子做错事时,她常常在严厉的父亲面前给孩子解围,但绝不包庇他们的错误。
两人不同的教育方法可以用一个小事例来说明:
父母为了培养孩子们坚强、独立的
前言/序言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749—1832)是18世纪 中叶到19世纪初欧洲著名的 文学家、剧作家和诗人。他 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 克福,逝世于魏玛。他的一 生不仅从事文学创作,进行 文艺理论研究,还研究自然 科学,参与政治活动。 18世纪90年代中期,歌 德以庄严、宁静、和谐的艺 术审美思想,和席勒创立了 “魏玛古典主义”,重塑理想 的高贵与单纯。这个“古典” 文学时代标志着德国民族文 学的最后形成。海涅称:这 是德国诗人和思想家在思想 上进行的一场法国大革命。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作 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不可 或缺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 与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 亚相提并论,在世界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歌德的创作大致分为三 个时期: 早期创作(1765—1775 ):这时期,歌德的代表作 品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 之烦恼》。创作的剧本有: 以《诸神、英雄与维兰德》 《普隆德尔魏伦的集市》和 《帕得·希莱的狂欢节剧》 为代表的具有传统的民间特 色的狂欢节剧和讽刺性滑稽 剧;以《克拉维哥》为代表 的描写爱情和婚姻的剧作; 以《葛兹·冯·伯利欣根》为 代表的具有澎湃奔突的自由 激情为美学特征的、体现“ 狂飙突进运动”成果的剧作 。 中期创作(1775—1805 ):这时期,歌德的主要作 品有长篇小说《威廉·麦斯 特的学习时代》,剧本有《 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哀 格蒙特》《托夸多·塔索》 等,以及正在创作的著名的 叙事诗剧《浮士德》第一部 。这个时期歌德追求宁静、 和谐的人道理想,创作转向 古典主义。 晚期创作(1805—1832 ):这时期,歌德的主要作 品有长篇小说《亲和力》《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诗集《东西诗集》,叙事 诗剧《浮士德》第二部,自 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 利游记》等。这个时期,歌 德的作品主旨转向对人与世 界、灵与肉、成与毁等生活 本质的思考。 歌德的文学创作包括了 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作为 诗人,他留给我们约2500 首诗歌,他的诗篇犹如珍珠 翡翠般异彩纷呈;作为剧作 家,他留给我们完成的和未 完成的剧本有70余部,其中 有巨著也有化装游行剧一类 的剧作;作为文艺理论家, 他留给我们的文艺评论数不 胜数,他的真知灼见如夜空 繁星闪耀至今。 歌德是政治活动家,在 魏玛公国当枢密顾问期间, 他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让魏玛这个弹丸之地变成 了德国的文化艺术中心,步 入了辉煌的古典文学时期。 他是思想家,他的泛神论思 想闪烁着光芒,以浮士德的 人物形象写就了一部人类灵 魂发展史。他是业余的自然 科学家,以在人类的胚胎中 发现了颚间骨而闻名动物学 界。他的业余爱好很多且硕 果颇丰,比如登台演剧多场 ,作画千幅,收藏钱币、古 董,学习雕塑等。 歌德是高寿且高产的作 家,他享年83岁,他的魏玛 版全集达133卷。歌德8岁 开始写诗,25岁时就发表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少 年维特之烦恼》获得了巨大 的成功,并引发了感伤主义 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他 的情诗之所以写得让人落泪 ,缘于他具有恋爱的真实历 程,他的作品是来源于生活 的。 歌德的思想和创作充满 着矛盾。恩格斯在《诗歌和 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 说,歌德在自己的作品中, 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的态度是 带着两重性的:“在他心中 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 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 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 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 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 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 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 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 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 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 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见马克思等著,杨铿 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 大林论文艺批评》,文化艺 术出版社,1983年版,5-6 页)可见,歌德的创作在当 时的政治环境中的举步维艰 、进退维谷。也正是因为这 种压抑,他创作出来的《浮 士德》才具有着非凡的意义 。 在“狂飙突进运动”中, 歌德走上文坛,以自己毕生 的精力进行了艰辛的文学创 作,他用心血谱写出一部欧 洲断代史。歌德在创作中热 情赞美生活,歌颂积极向上 的人生,探索和描绘了人类 未来社会的理想道路。他对 封建制度、教会反动势力以 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恶德败行 ,给予了严厉的揭发与批判 ,他对人类的前途充满了信 心。 歌德的创作天才来自执 着。他往往会将已经开头的 作品搁置几年,有时是数十 年之久,再接着创作。《浮 士德》陆续用了近60年的时 间才写完,“威廉·麦斯特” 系列小说创作了近50年。《 诗与真》《意大利游记》各 花费了10多年的时间。 歌德的创作天才来自勤 奋,他说:“在我漫长的一 生中我确实做了很多工作, 获得了我可以自豪的成就。 但是说句老实话,我有什么 真正要归功于我自己的呢? 我只不过有一种能力和志愿 ,去看去听,去区分和选择 ,用自己的心智灌注生命于 所见所闻,然后以适当的技 巧把它再现出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