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成长经历和创作过程。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冷峻的笔触,描绘出英国社会中下层“小人物”的生活,抨击了当时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本性,揭露了社会各行业的丑恶现象,批判了不切实际的上层精英思维。他秉持人道主义精神,以幽默、讽刺与悲悯的写作手法,创作了小说《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等,展现出社会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他的创作倡导人道主义的人性观,呼唤社会的正义与良知,影响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被誉为“时代的旗帜”。
目录
第一部分 生平与创作
一、出生与成长
1. 出生和家世(1812.2.7)
2. 幼年,搬迁就开始了(1812.7—1817.4)
3. 查塔姆——魂牵梦绕的地方(1817.4—1822.12)
(1)海天一色:梦幻的发源地
(2)初入学门,初登舞台
(3)书里的世界,追梦的起点
4. 苦难的日子来得早了些(1823.1—1824.6)
(1)伦敦贫民窟里的孩子
(2)都市里屈辱的童工
5. 威灵顿寄宿学校的走读生(1824.6—1827.春)
二、走向社会
1. 律师事务所里的小伙计(1827.5—1829.3)
2. 伦敦民事律师公会的采访员(1829.3—1831)
3. 成长中的痛与快乐(1830—1834)
(1)初恋的苦涩,单相思的绵长
(2)报业中的精英,记者中的明星
(3)文坛上的一颗新星——“博兹”诞生
4. 狄更斯的恋情之始及文学创作前奏(1834—1836)
三、创作者的生命轨迹
1. 早期创作(1836—1841)
(1)《博兹札记》问世
(2)《匹克威克外传》风靡伦敦
(3)传奇悲喜:第一部社会小说《奥立佛·退斯特》
(4)玛丽,心中永远的痛
(5)写作的春天来临了
(6)另类风格的浪漫:《尼古拉斯·尼克尔贝》
(7)狄更斯的上流社会生活
(8)狄更斯的烦恼
(9)《汉弗莱老爷的钟》与《老古玩店》
(10)第一部传奇色彩的历史小说《巴纳比·拉奇》
2. 中期创作(1842—1858)
(1)美国之行
(2)旅行的收获:《美国札记》和《马丁·朱述尔维特》
(3)圣诞故事之一——《圣诞颂歌》:理想的寓言与窘迫的现实生活
(4)圣诞故事之二——《教堂钟声》:意大利的钟乐与希望的曙光
(5)创办报纸《每日新闻》
(6)写就圣诞故事之三——《炉边蟋蟀》
(7)瑞士之行:消解生活的压力,寻找人间的温情
(8)法国之旅:圣诞故事之四——《人生的战斗》
(9)透满金钱和情感的《董贝父子》
(10)圣诞故事之五——《着魔的人》:怀念与救赎
(11)半自传性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12)反映时代精神的周刊《家常话》
(13)最悲伤的半个月
(14)法网笼罩的《荒凉山庄》
(15)公益演出:首次登台朗诵自己的作品
(16)社会慈善的践行者与功利主义下的《艰难时世》
(17)世界是一座大监狱——《小杜丽》
(18)义演援助,温暖未亡人
(19)狄更斯与安徒生之间的往事
(20)夫妻间的龃龉 劳燕分飞的萌芽
(21)第一次巡回朗诵表演活动
(22)狄更斯与妻子分居
(23)狄更斯与萨克雷之间的故事
3. 晚期创作(1859—1870)
(1)创建《一年四季》 挥笔《双城记》
(2)盖茨山庄:最后的居住地
(3)幻想破灭的《远大前程》
(4)第二次巡回朗诵表演活动
(5)《我们共同的朋友》和他的朋友
(6)狄更斯与艾伦的最后恋情
(7)第三次巡回朗诵表演活动
(8)二次访美
(9)第四次巡回朗诵表演活动
四、最后的时光
1. 遗嘱
2. 未完成的《艾德温·德鲁德之谜》
3. 十二场告别朗诵会
4. 消失在耀眼的灯光中
第二部分 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
一、别具一格的写作技法
1. 诙谐幽默的喜剧性表达和辛辣讽刺的戏谑式手法
2. 漫画式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3. 对比、夸张、象征手法的运用
4. 戏剧手法和情节结构
二、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
1. 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
(1)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制度及英国资本主义伦理道德的批判
(2)对迷失人性的拯救,对丑恶人性的鞭挞
2.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融合
(1)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穿梭
(2)传奇性与戏剧性的共生
3. 独到的人道主义评价标准
(1)道德体系
(2)人性剖析
三、璀璨的艺术成就
1. 塑造小人物群像,改变英国文学的“优雅”传统
2. 向黑暗社会抗议,对邪恶势力说不
3. 维护劳动者做人的权利和尊严
4. 狄更斯作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三部分 主要作品介绍
《双城记》
1. 时代背景
2. 故事梗概
3. 赏析
(1)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
(2)复杂巧合的情节,布局精巧的戏剧性结构
(3)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
(4)夸张、嘲讽、象征、对比的写作手法
附录 狄更斯生平及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试读
一、出生与成长
1.出生和家世(1812.2.7)
1812年2月7日,在英格兰南部朴次茅斯迈尔恩德高坡的一个英国海军军需处职员约翰·狄更斯的家里传出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刚出生的男婴有着一双蔚蓝色的眼睛和一头卷曲的头发。三周后,这个男婴在金斯顿圣玛丽教堂接受了洗礼,并被取名为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小查尔斯是这个家中的第二个孩子,姐姐范妮·狄更斯比他年长两岁。
祖父威廉·狄更斯年轻时在市议员克茹家听差,有缘结识了格罗夫纳广场的贵族布兰德福德夫人的仆人伊丽莎白·波尔,两人相互爱慕并于1781年结婚。婚后,祖母来到克茹家工作,后来成为克茹大厦的女管家。祖父因为工作尽心尽职,被升为克茹大厦的主管。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小家庭殷实而幸福。
这样其乐融融的日子没过几年,威廉·狄更斯就过世了,当时他的小儿子约翰·狄更斯不满两岁。坚强的祖母靠勤奋工作养家,她一人照顾两个孩子并陪伴他们长大。她以自己的忠诚和能力在克茹大厦干了35年,得到了克茹大厦主人对她的尊敬。其间,她的孩子们也得到了克茹一家人的关照,约翰·狄更斯和哥哥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约翰·狄更斯虽然出生在一个随从与女仆组成的家庭里,但他从小目睹的是钟鸣鼎食之家的奢华排场,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养成了他豪爽的性格和贪酒的习性。1807年,约翰·狄更斯在萨默塞特郡的皇家海军出纳处当了一名临时职员。两年之后,他正式成为海军军需处的助理办事员。在海军军需处,他的同僚们大多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家庭背景,但约翰·狄更斯对自己的出身毫不在乎。他为人随和,乐于与人交往,在花钱用度上慷慨大方,经常入不敷出,整日间无忧无虑。他在这个圈子里结交了很多朋友,托马斯·巴罗就是其中的一个。
约翰·狄更斯总去巴罗的家,认识了巴罗的妹妹——伊丽莎白·巴罗。19岁的伊丽莎白身材娇小,相貌标致,性情温顺。她常被性格风趣、爱讲幽默故事的约翰·狄更斯所吸引。约翰·狄更斯很快就俘获了女孩的心。巴罗的父亲是当地城镇的货币局长,巴罗家的门第比约翰·狄更斯家高很多。巴罗的父亲本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没能阻挡住两个相爱的年轻人。1809年6月13日,约翰·狄更斯和伊丽莎白·巴罗在河岸圣母教堂举行了婚礼。婚礼之后,约翰·狄更斯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位于朴次茅斯迈尔恩德高坡的家,开始了新生活。
第二年,约翰·狄更斯夫妇的女儿范妮出生。又两年,查尔斯·狄更斯出生。
2.幼年,搬迁就开始了(1812.7—1817.4)
1812年7月,5个月大的查尔斯随全家搬到波特西霍克街的一座房子。小查尔斯在这里蹒跚学步和牙牙学语,这里的每个地方都有他成长的欢声笑语。白天,他跟姐姐在院子里开心玩乐,跟保姆在厨房内外尽情玩耍。玩累了,他就安静地坐在院门处的小椅子上,看着操场上的列队士兵走来走去,望着天上的白云在蓝天里飘逸聚合,他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很有趣。
1814年初,查尔斯跟随父母搬到朴次茅斯新扩建的南海区维希街39号。这是一处带有小花园的房子,房子的租金是原来的2倍。这时的父亲在职场上春风得意,家里的生活状况日渐好转。1814年3月28日,母亲生下小弟弟,六个月后,弟弟死去,查尔斯这时还懵懵懂懂。
1815年1月,因朴次茅斯政府缩减人员规模,父亲被召回萨默塞特郡,他们全家搬进了位于托特纳姆街拐角处的诺福克街10号(现为克利夫兰街22号)的房子,这是小查尔斯第一次来到伦敦。
1816年4月,4岁的小查尔斯开始有记忆了,他开始认识身边的世界了。他记得母亲总在忙碌,记得自己当哥哥了,记得托特纳姆法院路旁边有一些农业用地,还记得离此地不远处就是热闹的卡姆登镇。在他的眼里,城市的生活是很新鲜的。
1817年初,因为约翰·狄更斯的下一个工作地点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港口,所以约翰·狄更斯一家搬到了“乡下”——希尔内斯。他们一家在这里的生活鲜为人知,他们似乎在希尔内斯剧院旁边租了一栋小房子。
P3-5
前言/序言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 更斯(1812—1870)是19 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的杰出代表。 狄更斯出生在朴次茅斯 的迈尔恩德高坡,卒于罗彻 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童年时的狄更斯遭遇了 家庭生活的巨变,贫民窟里 的生活、沃伦黑鞋油作坊的 经历,让小小的他饱尝了生 存的艰难,饱受了身心的凌 辱,他默默地承受着底层人 们的精神苦难。因家境贫困 ,他断断续续地读了三四年 书,15岁就到律师事务所做 缮写员工作,从此走上了社 会。 狄更斯利用业余时间发 奋读书,掌握了英国历史等 方面的知识;他还凭借敏锐 的观察能力和自学的速记技 能,进入报社担任新闻记者 工作。在采访中,他以认真 理性的思考认识了这个社会 ,以孜孜以求的精神获得了 广博的知识,他的文学素养 得以迅速提升,这为他以后 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 女王时代的英国正处在由封 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的时期,大批小资产者在资 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破产了, 无产者遭受到更加残酷的剥 削而沦为赤贫,底层人民的 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狄 更斯目睹了当时英国社会的 现实,开始用笔描述英国社 会中下层“小人物”的生活状 况,抨击当时社会上层和资 产阶级虚伪、卑鄙、贪婪、 凶残的本性,揭露社会各行 业包括济贫院、债务人监狱 、私立学校、工厂、法庭等 中各种阴暗和腐败的丑恶现 象,批判当下政治、经济、 文化、法律、教育、道德等 方面不切实际的上层精英思 维。 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 ,通过自己的创作活动同一 切不公正、不人道的现象相 对抗,为劳苦大众抗争。他 还身体力行地做慈善事业, 解救和帮助处于悲惨生活中 的妇女、儿童和老人,体现 了他高尚的道德观和人性观 ,表明了他反抗污浊的现实 社会的思想。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15部 长篇小说(其中一部未完成 )、20余部中篇小说、数百 篇短篇小说,以及一部特写 集、两部长篇游记、一部历 史书,还有大量演说词、剧 本、散文、杂诗、书信等。 其长篇小说大多是近百万字 的作品,流传甚广。 狄更斯的创作大致可以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836— 1841)指的是狄更斯19世 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的创 作时期,即早期创作时期。 狄更斯在担任记者期间写了 一些反映伦敦社会风貌和各 阶层人物生活的杂记,这些 杂记后来汇集成《博兹札记 》于1836年开始发表,从 此开启了狄更斯的专职文学 创作生涯。当时的英国正在 进行议会改革,宪章运动正 处于活跃期,民主、自由、 平等的思想和精神深入人心 。狄更斯在这种精神的影响 下,写出了5部揭露和讽刺 社会弊端的长篇小说,分别 是《匹克威克外传》 (1836—1837)、《奥立 佛·退斯特》(又名《雾都 孤儿》)(1837—1838) 、《尼古拉斯·尼克尔贝》 (1838—1839)、《老古 玩店》(1840—1841)和 《巴纳比·拉奇》(1841) 。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 中,狄更斯秉承善恶有报的 思想,以讽刺、揶揄和夸张 的艺术表现手法对贫富不均 ,道德堕落,摧残妇女、儿 童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温和的 批判和善意的嘲讽。作品涉 及了孤儿、教育、民主等方 面的社会问题。其写作大多 采用了“流浪汉小说”的结构 模式,结构松散冗长,基调 轻松乐观,颇具传奇色彩, 体现了一种浪漫的思想情怀 ,对美好生活充满着幻想和 期盼。 第二个时期(1842— 1858)指的是狄更斯19世 纪40年代至50年代末的创 作时期,即中期创作时期。 这期间,英国的议会改革满 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整个社会的工业得到迅猛发 展,资产阶级迅速富起来, 但广大的小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仍然处于贫困状态中。 由于经济危机和农业歉收, 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加贫困, 生存状况更加悲惨,社会的 阶级矛盾更加激化,英国社 会问题比比皆是。1842年 ,狄更斯应邀出访美国,看 到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有 同样的社会问题,预感到社 会改革必然来临。在这种社 会形势下,狄更斯创作了6 部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 和1部游记。长篇小说有《 马丁·朱述尔维特》(1843 —1844)、《董贝父子》( 1846—1848)、《大卫·科 波菲尔》(1849—1850) 、《荒凉山庄》(1852— 1853)、《艰难时世》 (1854)、《小杜丽》 (1855—1857);中篇小 说有《圣诞故事集》系列: 《圣诞颂歌》(1843)、 《教堂钟声》(1844)、 《炉边蟋蟀》(1845)、 《人生的战斗》(1846) 和《着魔的人》(1848) ;游记为《美国札记》 (1842)。 这一时期,经过对英国 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冷静 分析,狄更斯的创作思想更 加深刻。他对资产者及其道 德持批判立场,在作品中塑 造了社会上的各色资产者形 象,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资产 者的自私、贪婪和傲慢,对 底层人民的生活予以深切同 情。同时,他倡导人道主义 的人性观,用调和社会矛盾 的思想,塑造了一些悔改的 资产者,体现了他对社会改 良的期望。 第三个时期(1859— 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