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帕帕吉传》通过帕帕吉这一传奇式的人物的生平故事,描写印度文化、思想和修为等,借由他与众多的欧美人士的接触、多次访问欧美各国的经历,在丰富的细节上使读者身临其境,切实体会印度智慧的独到之处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和启发。其中,《一切从未分离 帕帕吉传》(中)主要记述了帕帕吉1966年退休后游历印度及出访欧美的经历,描绘出一幅广阔的跨文化画卷,主要内容包括哈德瓦、瑞诗凯诗,海外旅行(1971—1974)等章节。
精彩书评
阅读帕帕吉的文字就像吃一颗熟透的芒果。帕帕吉在这本书中回答问题的方式很轻松,他的回答通常非常简单、直接。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对二元论感兴趣的人。
——罗伊·温纳利
我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帕帕吉带来的祝福,感受到他无法抗拒的笑声拥有的解脱人心的力量。
——亨纳·瑞特
帕帕吉告诉过我很多次,他这辈子的任务不是坐拥一座道场,被上百人围绕。相反,他被莫名选中了,来给那些已经准备好接受直接体验的求道者临门最后一脚。
——恒河·蜜拉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有些时刻可能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突然静止不动,一股记忆和启示的温暖之风,突然间,自我存在的面纱一瞬间被揭示和可见……遇见帕帕吉就像遇见神圣者的本质。
——帕里·拉斯卡里迪斯
目录
第五章 哈德瓦、瑞诗凯诗\ 001
第六章 海外旅行(1971—1974)\ 145
第七章 印度萨特桑\ 266
中译者后记\ 392
试读
第五章
哈德瓦、瑞诗凯诗
1966 年退休后,帕帕吉开始游历全印度,但很少在一个地方停留
超过数周。不过在 1967 年 1 月安排好孩子的亲事、参加完婚礼后,他强烈渴望能在瑞诗凯诗和哈德瓦长居久住。这是北方邦北部的两处朝圣地,从喜马拉雅山流出的恒河在这里由山脚进入平原。两镇距离很近,瑞诗凯诗在距哈德瓦二十四公里的上游处。
在我这一生中,时不时就会去瑞诗凯诗和哈德瓦小住上一段日子。童年时,父母会带着全家去哈德瓦过暑假。大部分岁月中,几乎每年我都会调整行程,为的就是能在那里住上一两个月。如果没什么别的事,我就在那里逗留得更久,有时会住上几年。
这两处都是圣地。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瑞诗凯诗和哈德瓦的恒河边禅坐,也有好些人在那里开悟。在长途跋涉或者密集的旅行去会见弟子后,我总喜欢回到这两个地方。
在阿格拉(Agra)和德里办完儿女的婚礼后,我决定彻底地离开家庭和亲眷。我很明白自己已经尽到了家庭责任,不再打算继续担当一家之主了。
我决定去瑞诗凯诗做个苦行僧,希望能独自一人在恒河边生活。我搬进了一个毗邻瑞诗凯诗各大道场的山洞,它离水源很近,好几次涨潮时水都会灌进山洞,但我不在乎。洞里太潮湿无法居住时,我就搬去附近的一棵菩提树下,那里有一块结实平整的好地。菩提树和山洞距离“超觉静坐”1 运动发起人、瑜伽士马哈里希·马赫什2 的道场不远,当时这个道场是他的总部。
帕帕吉还尝试住过附近的其他几个山洞,其中一处靠近瀑布,距恒河步行十五分钟。他不仅要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各种原始生活环境, 还要和共享水源的动物们打交道。
有一段时间,我尝试住在森林中一个不错的洞穴里。在巴德里纳特(Badrinath)朝圣古道,去往普洽提3 的半路上有条溪水汇入恒河。溪流上游距恒河约一公里处有一个洞穴,旁边有条美丽的瀑布,我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
前言/序言
许多年前,我曾着手搜集资料,希望能为室利·拉玛那·马哈希这位南印度无可比拟的智圣重编一本传记,他的生平和教法对身处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启发并被转变的不计其数。但这项计划一直没有真正启动,因为我意识到这样一位圣者,本质上就注定了不可能对他有确定性的、客观准确的描述。真正的智者就是一切众生的真心,没有名字,没有形象。虽然他看上去好像具有一种人格和气质,似乎拥有一段人生故事,但他的言谈及行为,也就是编写传记所依据的原始材料,基本上都只是对接触者们头脑的回应而已。接触到一位真正的上师时,人们的所见所感各不相同,但反映出来的永远都只是那个人自己的需求、渴望和内在成熟程度。那些通过他的恩典,对他的无形之体有了直接体会的人,才能真正清楚地见到他。如同室利·拉玛那自己在一首泰米尔语诗歌中所写的:“唯有他知道我,知道我的真面目。”
明白这点后,我开始将自己的研究工作转向那些在他身边有过非凡觉醒体验的弟子,关注起了他们的生活和经历。经过数年的时间,我搜集到了许多详尽的第一手叙述,讲述了和他共同生活、和他交谈,以及受他感染而契入他内在的寂静会是什么样子。我本想为每位弟子各立一章,但有两人的材料太过丰富,非常引人入胜,于是就从章节扩展成了两本完整的书。第一本是《信受奉行》(Living by the Words of Bhagavan),由安纳玛莱·斯瓦米 1 记述在室利·拉玛那身边的多年经历,此书于 1994 年出版。自那时起到现在的这三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搜集、编写哈利万什·拉尔·彭嘉(Hariwansh Lal Poonja)的生平和教法,他如今以“帕帕吉”之名广为人知。他是旁遮普人,20 世纪 40 年代被引领至室利·拉玛那身边。我试图在《帕帕吉传》这三卷中介绍他的生平和教导,时间跨度从他最早的儿童时期到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吸引大批西方访客为止。而此后的故事,我希望能在未来出版续卷加以记载。任何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间遇见过帕帕吉的人,我会很乐意能收到你们的讯息和邮件,以将他的人生故事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来。
《帕帕吉传》以帕帕吉本人的第一人称叙述为主,经过了我的编辑,并加上我从他的家人和弟子处收集到的故事和访谈作为补充。我的插叙、评论和解释以楷体标示。为了行文方便简洁起见,在全书中我都称他为“帕帕吉”(Papaji,意为“敬爱的爸爸”),尽管这个名字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流行的。早些年间,人们以许多名字和称号称呼他:“罗摩”(Ram)、“哈尔班斯”(Harbans)、“哈利拉尔”(Harilal)、“ 彭嘉吉”(Poonjaji)、“ 斯瓦米吉”(Swamiji)、“ 马哈拉吉”(Maharaj)、“上师”(the Master),甚至还有“蝎子巴巴” (Scorpion Baba)。
由于帕帕吉在英治印度下长大并接受教育,他的书面英语更偏英式而非美式。因此我也保留了这一风格,尤其是几年前帕帕吉告诉我,他不喜欢早些年一本关于他的书,因为书里让他显得“太美国人”了。
能和帕帕吉共同生活,并和他一同参与编写此书是我的莫大殊荣。现在我将此书供养给室利·拉玛那·马哈希以及所有曾接触过他并知晓了他的真正面容之人—— 其中也包括帕帕吉。过去的十五年中,我大部分时间都和这些人在一起生活、工作。将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这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致敬,是表达最高敬意的方式。叙述他们的生平和教法编年时,我尽力做到事实上的准确和学术上的规范, 让本书不落入单纯吹捧性的圣徒行传之流。但同时,我也不掩饰自己确实视这些人为神在人间的化现。我景仰他们的成就,崇敬他们的高超境界,因而尽我所能收集一切信息并展现给普通大众,希望至少有些许读者会受激励去追求证得实相——这些圣者毫不造作地就彰显出的实相。这些书可以说是我个人的示敬之举。
我要以一首 17 世纪马拉地圣者图卡拉姆 1 的诗歌作为前言的结尾,对于自己写下的文字,他与我有着相同的感受:
言辞乃是吾
所具唯一珍。
言辞乃是吾
所穿唯一衣。
言辞乃是吾
唯一系命食。
言辞乃是吾
散众唯一财。
图卡如是言:
“见证真言者为神。
吾以言辞顶礼彼。”
大卫·高德曼
1997 年 3 月于勒克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