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灵敏性与协调性训练(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系列教材)》在归纳、总结众多、灵敏性和协调性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一是采用中英文对照的编写方法;二是针对灵敏性和协调性锻炼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三是明确了每个训练动作的练习目的,使读者能够根据所需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参考大量文献和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书用五章内容详细介绍了普适性的灵敏性和协调性的训练方法。对在体育锻炼方面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来说,该书提供了丰富的、简单易行的和具有参考意义的身体灵敏性和协调性训练方法。
《灵敏性与协调性训练(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系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努力实现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图文并茂的目标,集科学性、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使其既可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大学生提高自身体育文化素养的自学读物和锻炼指南。
目录
第一章 灵敏性与协调性概述
第一节 身体素质的概念与评价
第二节 灵敏性的概念
第三节 协调性的概念
第四节 灵敏性与协调性的重要性
第五节 发展灵敏性与协调性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对当代大学生灵敏性、协调性的要求
第二章 影响灵敏性的因素
第一节 速度因素
第二节 力量因素
第三节 功率因素
第三章 影响协调性的因素
第一节 交互抑制因素
第二节 力量因素
第三节 耐力因素
第四节 心智因素
第五节 本体感受器因素
第四章 灵敏性训练方法
第一节 动态热身活动
第二节 直线训练法
第三节 锥桶训练法
第四节 绳梯训练法
第五节 小栏架训练法
第六节 灵敏环训练法
第五章 协调性训练方法
第一节 反向训练法
第二节 节奏训练法
第三节 复杂组合练习法
第四节 本体感觉性练习
第五节 念动练习法
第六章 不同体育项目的灵敏性与协调性训练
第一节 篮球
第二节 足球
第三节 排球
第四节 羽毛球
第五节 网球
第六节 乒乓球
第七节 柔力球
第八节 荷球
第九节 柔道
第十节 游泳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与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要求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方面,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是大学生健身意识、终身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形成的关键期,随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学校体育的地位逐渐提高;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身心日趋成熟,思维活跃,认知和判断能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是接受高层次教育与实现人格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制订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战略任务。
体育文化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形成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要素在内的综合素质与修养。体育文化素养是大学生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提升大学生体育素质,增进大学生健康水平,符合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得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广泛认同和重视。
大学生体育素质主要是依托高校体育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传授体育知识和能力,培养体育道德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体育锻炼和思维活动相辅相成的教育结果。体育教育是区别于大学其他学科的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到了提高身体素质与体育技术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传播体育知识与文化的重要作用。
高校进行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身体灵敏性和协调性的训练是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灵敏性是指人的反应的速度和准确度;协调性是指人在运动时,机体各器官系统、各运动部位配合一致,完成练习的本领。
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灵敏性和协调性是正确完成动作的基础,对学生进行灵敏性和协调性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体育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灵敏性和协调性也是反映高校大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指标,还是反映学生体育技能高低的客观凭证。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身体灵敏性和协调性不仅是体育运动的基本能力,也是体育意识的重要环节。在进入大学之后,通过更加系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训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识,通过深化大学生的体育认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全书用百余种训练方法,加配高质量示范图,对具有普适性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动作进行解析,并介绍了每个训练方法的训练目的。在编写过程中,结合大学生的身体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递进式总结出身体灵敏性和协调性的训练方法。
本书的顺利出版,离不开陈永欢、张航琪、王泽远、尚远、司马昊翔及李庆余这六位研究生的全力协助,我们对此深表感谢!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我们广泛参考并汲取了众多中外文献及前沿成果,这些智慧结晶的启迪与贡献,我们同样致以诚挚的感谢!然而,鉴于我们的学识水平及编写时间紧迫,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之处,我们恳请业界专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您的宝贵意见将是我们不断进步的源泉,对此我们深表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