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嘉善素重教化,扬善崇学,文风炽烈,涌现出以陆贽、吴镇、袁黄、丁宾、魏大中、陈龙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他们既是嘉善历史文化精粹的集中体现,更是当下联系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在深入培育践行“善文化”地域人文品牌的今天,善邑先贤们“忧国思民”的高尚品质和“善政善治”的民本理念,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夺目的光彩,昭示后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胥山陈氏
第二章 孝思少年
第三章 东林后学
第四章 侃侃直臣
第五章 大明忠烈
第六章 几亭全书
下篇
第七章 生生之学
第八章 同善会讲
第九章 义庄社仓
第十章 救荒赈灾
第十一章 传世家训
第十二章 醇儒巨品
附录
一、陈龙正年表
二、明史·陈龙正传
三、东林列传·陈龙正传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嘉善地处吴根越角,为马家浜文化发祥地之一,在文化发展方面,有着十分丰硕的成果。
嘉善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全国有名的“巍科大县”。根据历代府志县志记载,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嘉善共出状元2人、进士213人、举人491人;有著作者626人,书画家162人。明清历代县志收入的文苑人物多达788人,被《四库全书》收入或存目的著作达到70多种,其中就有唐陆贽的《翰苑集》《古今集验方》,宋娄机的《汉隶字源》、陈舜俞的《都官集》,明钱士升的《周易揆》、袁黄的《历法新书》,以及清曹廷栋的《老老恒言》等。在书画方面则有吴镇、盛懋、姚绶、项圣谟、许从龙等一大批震古烁今的大家。这些前辈乡贤,为嘉善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后辈永远尊敬。
出版名人丛书,意义重大。由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和嘉善县名人与乡贤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组织出版的“嘉善历史文化名人丛书”中,传主有被誉为“中国十大贤相”之一的唐陆贽,有“元四家”之一的吴镇,有被谥为“忠节”的明魏大中,有明万历“嘉兴三大家”之一的袁黄和劝善江南的丁宾、陈龙正。他们或忠贞报国、恪守清廉,或视死如归、忠于职守,或淡泊名利、书画传世,或布道天下、光前裕后。在这些乡贤前辈的风骨深处,蕴含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也为今日的嘉善地域文化建设提供了“善文化”的基因。
嘉善所处的地理区位,在先秦时为吴越争雄之地。当年的吴、越,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浙沪,即长三角核心区域。吴是以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为中心的区域,越是以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为中心的区域。吴、越在历史的大融合过程中,分别产生了以“上善若水、兼容并蓄”为标志的吴文化和以“卧薪尝胆、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的越文化。嘉善接受吴越文化的辐射,“长久地镶嵌在吴越两地的边界线上”,得两地之气,“交融汇淬,千年安详”。进入近代以来,随着上海开埠,西风东渐,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为特点的海派文化,又与吴越文化相互交融,不但深刻地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且也丰富了嘉善地域文化的内涵,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坚韧不拔、敬业争先”的嘉善精神。这也说明古今文化之间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所以,古代的嘉善产生了众多优秀的前辈乡贤,今天的嘉善同样也拥有以顾功叙、高尚荫、沈天慧等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儿女。
历代志书告诉我们,曾为吴越争雄之地的嘉善,在两汉至三国时期已经得到开发,渐成江南鱼米之乡,文化建设也逐步开展。但嘉善文化繁荣的最佳发展机遇期,则是在宋室南渡以后。
绍兴八年(1138)起,南宋定都杭州近140年,其间浙江全省的经济、社会、文化都获得飞速发展。其中文化发展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教育发达、书籍刊印业发展和藏书楼增加。紧邻杭州的嘉兴(当时嘉善尚未建制,隶属于嘉兴府)是畿辅重地,又是宋孝宗赵昚的诞生地,更是直接接受了京城的文化辐射,取得了先发的优势。因此,这里不仅仅是教育发达、科举鼎盛,还带动了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以嘉善的历史文化名人为例,除陆贽等少数人外,大多数都是在宋以后出现的,到明清时形成高峰。这除了说明京畿文化辐射的重要性外(其他方面也同样),也表明嘉善善于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从而促进自身的文化繁荣。
文化现象的出现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回望过去,除了向前辈乡贤表示敬意,也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前行;展望未来,嘉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切实扛起两大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使命,以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的忠诚和担当,迭代升级、再造嘉善,奋力推进“双示范”建设,努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善精彩篇章,以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是为序。